03.02 到南陽臥龍崗旅遊過的人,都知道武侯祠正門上有一副對聯,你知道是什麼來歷嗎?

言勸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有一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這是時任南陽知府湖北宜昌人顧嘉衡所題。雖然顧嘉衡因為身份特殊不想辯“襄陽南陽”,但這裡還是要辯一辯的。




首先,開宗明義提出觀點:躬耕之爭的根源在於古今行政區劃的變化,導致後世的“南陽縣”“南陽府”“南陽市”的區劃遠小於諸葛亮時代的“南陽”!

  • 諸葛亮躬耕之地最早的記載當然是《出師表》中的“躬耕於南陽”一句,但這個“南陽”不是今天的南陽市,而是東漢的南陽郡,其範圍大致包括今天的平頂山市、南陽市、駐馬店市、信陽市、隨州市 、十堰市的部分地域和今襄陽市的棗陽、襄州、樊城、隆中、谷城、老河口,甚至還包括今陝西商洛市東的武闕關。而且東漢的南陽屬於楚文化的荊州不屬於中原文化的豫州。
  • 正是由於後世“南陽”的行政區劃較東漢大幅縮小,導致躬耕地不再屬於後世南陽行政區劃範圍內,而“躬耕於南陽”一句又太有名,才會有後人錯誤把“後世南陽”等同於“諸葛亮時代的南陽”。就這樣逐步形成所謂躬耕之爭。



其實,在元代以前諸葛亮躬耕地還是很清楚的!元代以前所有史書都記載諸葛亮躬耕地是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的南陽郡鄧縣隆中!

◎諸葛亮死後約70年,東晉《蜀記》記載:“(西)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此碑南宋時還保存在襄陽。南宋王象之編撰的《輿地碑記目》記載: “襄陽府碑記,諸葛武侯故宅碣,晉李興撰。”



從此以後隆中做為諸葛亮躬耕地的具體地點,成為了1700年來史書的共同記載,並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沒有任何爭議,當然也就沒有“諸葛亮躬耕地問題”。

  • 正史《裴注•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呤。注《漢晉春秋》雲:“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這是最早關於諸葛亮躬耕地具體地點的記載,也是唯一計入正史的記載。
  • 正史《晉書•習鑿齒傳》記載:“(習)鑿齒既罷郡,歸與秘書曰:吾以去五月三日來達襄陽,觸目悲感略無歡情痛惻之事故,非書言之所能具也。每定省家舅從北門入,西望隆中,想臥龍之吟。東眺白沙,思鳳雛之聲。北臨樊墟,存鄧老之高。南眷城邑,懷羊公之風。縱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肆睇魚梁,追二德之遠。未嘗不徘徊移日惆悵。”

隆中做為躬耕地明確記入正史,而且是正史中唯一關於躬耕地的記錄!可見當時隆中作為躬耕地是毫無爭議的,當然也就不存在“諸葛亮躬耕地問題”。




不僅是正史,中國曆代編撰的地理志也有許多關於隆中為躬耕地、為劉備三顧地的記載。中國曆代地理志不但記錄了中國古代的山川地理,還包括了與之有關的風土人情和人文古蹟。

  • 南北朝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編撰的綜合性地理名著《水經注》記載:“沔水又東徑隆中,經歷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車騎沛國劉季和之鎮襄陽也,與犍為人李安共觀此宅,命安作宅銘,雲: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後六十餘年,永平之五年,習鑿齒又為其宅銘。(沔水)又東徑襄陽縣北。”

  • 南北朝南梁鮑至編撰的區域性地理志《南雍州記》記載:“隆中諸葛亮故宅有舊井一,今涸無水。盛弘之記雲宅西有三間屋,基跡極高,雲是孔明避水臺。先有人姓董居之,滅門後,無復敢有住者。齊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髙一尺二寸,長九寸,獻晉安王。習鑿齒又為宅銘。今宅院見在。
  • 唐代元和年間宰相李吉甫編撰的全國性地理總志《元和郡縣圖志》(卷21《山南道》)記載:“萬山,一名漢皋山,在(襄陽)縣西十一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處,古諺曰:‘襄陽無西’,言其界促近…… 諸葛亮宅在(襄陽)縣西北二十里。”
  • 北宋地理學家樂史編撰的全國性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山南東道四•襄州》)記載:“又曰襄陽西北十餘里,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諸葛亮宅,按蜀志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即此宅也。今有井,深四丈,廣尺五寸,迄今壘砌如初”。

以上從北魏到北宋歷代地理志都無一例外的記載襄陽西二十里的南陽隆中是諸葛亮躬耕地,是劉備三顧地!而且沒有任何一部地理志提到還有其它躬耕地的傳說。

  • 比如《水經注》對宛城周邊的地理和人文歷史有詳細介紹。“淯水……又南逕宛城東,其地故申伯之國,楚文王滅申以為縣也。秦昭襄王使白起為將,伐楚取郢,即以此地為南陽郡,改縣曰宛……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其東城內有舊殿基,週二百步,高八尺,陛階皆砌以青石。大城西北隅有殿基,週一百步,高五尺,蓋更始所起也。城西三里,有古臺,高三丈餘,文帝黃初中南巡行所築也。淯水又屈而逕其縣南,故《南都賦》所言淯水蕩其胸者也。 …… 淯水又南,梅溪水注之。水出縣北紫山,南逕百奚故宅…… 淯水之南,又有南就聚,《郡國志》所謂南陽宛縣有南就聚者也。郭仲產言: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漢時鄧禹等歸鄉餞離處也。 盛弘之著《荊州記》以為三公置。餘案淯水左右,舊有二澨所謂南澨、北澨者,水側之汶。聚在淯陽之東北,考古推地則近矣。城側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城東有大將軍何進故宅。城西有孔嵩舊居。”

從宛城開始,酈道元從北向南介紹了宛城周圍的古宛城、古臺、梅溪水、百奚故宅、三公城、范蠡祠、何進故宅、孔嵩舊居等古蹟,唯獨沒有提在淯水西不遠處的梅溪水邊有個所謂“臥龍崗“,沒提有所謂“諸葛亮躬耕地”,沒提有所謂“魏晉開始祭祀諸葛亮”的祭祀地!

  • 要知道當時南陽地區就在北魏控制之下,而酈道元本人曾擔任過魯郡太守和東荊州刺史,這兩個地方都曾屬於東漢南陽郡。可以說酈道元要了解南陽地區的人物古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 那麼酈道元為什麼隻字未提臥龍崗周邊有關於諸葛亮的遺蹟呢?
  • 為什麼反而說漢江南岸當時屬於南朝控制下的隆中是劉備三顧地呢?

原因只能有一個:那就是歷史上臥龍崗周邊原本就不存在關於諸葛亮的遺蹟!可見諸葛亮躬耕於襄陽西二十里的南陽隆中本來就是歷史事實。可見當時根本就不存在“諸葛亮躬耕地問題”!




真正分歧的來源是元代蒙古人編撰的全國性地理總志《大元一統志》。

在該志中,蒙古人一方面繼承了歷代地理志關於隆中的表述,另外也記載了隆中有與劉備三顧有關的遺蹟。

◎“隆中,漢晉春秋雲:諸葛亮家南陽,在襄陽西二十里,號曰隆中……葛井,在襄陽路,荊州記:諸葛亮宅有井……三顧門,在襄陽路,諸葛亮雲: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自此門出故也。”

同時也創造性首次提出有一個叫臥龍崗的躬耕地。

◎《大元一統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蹟》中載: “臥龍岡,在南陽縣界內。諸葛孔明躬耕之地。又荊州記雲:南陽縣西七里有獨樂山,諸葛孔明嘗登此山作梁甫呤......”

這一點不但與正史《裴注三國志》相矛盾,而且還為了證明這個臥龍崗還加入了一條篡改的關於“獨樂山”的史料。

來看看在元代之前的史料是如何記載的吧!

◎唐代歐陽詢《藝文類聚》記載:“鄧城西七里有作樂山,諸葛亮常登此山為梁甫吟。”

◎宋王象之撰《輿地紀勝》記載“獨樂山,盛弘之荊州記雲鄧城西七里有獨樂山,諸葛亮常登此山作梁父吟。”

◎宋代郭知達注《九家集註杜詩》記載:“盛弘之荊州記鄧城西七里有獨樂山,諸葛亮常登此山作梁父吟。”

◎宋王洙注《分門集註杜工部詩》記載“盛弘之荊州記鄧城西七里有獨樂山,諸葛亮常登此山作梁甫吟。”

以上比元代早的史料都證明《荊州記》中關於“獨樂山”的記載是“鄧城西七里”,不是“南陽縣西七里”。而且除了這個《大元一統志》外,沒有任何史料再說獨樂山在“南陽縣西七里”。而鄧城遺址就在今襄陽樊城。

可見所謂的躬耕地爭議正是元代通過篡改史料形成的結果!




此後明清地理志也繼承元代將兩者並立。

《大明一統志》的記載

◎襄陽府《山川》條記載:“隆中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下有隆中書院,漢諸葛亮嘗隱於此……隆中書院,在隆中山。蜀漢諸葛亮嘗寓此,後人因建廟祀亮,元改為書院……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漢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臺。因昭烈三顧亮於草廬,有三顧門……葛井,在(襄陽)府城西。荊州記諸葛亮宅有井”

◎南陽府《山川》條中稱:"臥龍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綿亙數百里,至此截然而往,迴旋如巢,然草廬在其中。世人喻孔明為臥龍,因號其崗雲。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處……諸葛井在臥龍岡上諸葛草廬前青石為床有汲綆渠百十道數不能真……諸葛亮,本琅琊人,漢末避亂,寓居南陽之西崗,躬耕隴畝。”

《大清一統志》的記載

◎襄陽府《古蹟》條記載:“諸葛亮宅,在襄陽縣西隆中山東。水經注:沔水歷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曰: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隆中山,在襄陽縣西二十里。諸葛亮家於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縣誌:山畔為草廬山,半為抱膝石,隆起如墩可坐十數人,下為躬耕田……諸葛井,在襄陽縣西二十里隆中山東。《南雍州記》:隆中諸葛亮舊宅有舊井一,齊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長九寸,獻晉安王。縣誌:隆中山畔孔明隱處有眢井,名六角井……諸葛武侯廟,在襄陽縣西隆中山,即武侯故宅,本朝雍正八年修。”

◎南陽府《古蹟》條記載:“諸葛草廬,在南陽縣西南七里臥龍岡……諸葛書院在南陽縣西臥龍岡,元至大二年勅建……臥龍岡在南陽縣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綿王數百里至此截然而止迴旋盤繞,相傳諸葛草廬在焉……忠武祠在府西南臥龍岡,即諸葛亮故廬,舊為祠以奉之春秋祭祀……諸葛井在南陽縣西南臥龍岡。”

從元明清三代全國性地理志對比可以發現,隆中的歷史記載是一貫的,即為諸葛亮家、劉備三顧地。而元代因篡改史料才出現的臥龍崗,在元明清三代的表述卻不一致,如《大元一統志》沒提臥龍崗有諸葛草廬、《大清一統志》沒提臥龍崗是躬耕地,而元明清三代地理志都沒提臥龍崗與劉備三顧有關。這與隆中1700年連續不斷的完整歷史記載比較起來明顯缺乏說服力!




綜上分析的可知,“諸葛亮躬耕地問題”的出現及其複雜化是元代蒙古人編撰《大元一統志》時通過篡改史料編造“臥龍崗是躬耕地”而產生的。

而1700年來隆中是諸葛亮家、諸葛亮躬耕地、劉備三顧地的記載不僅有完整連續的史料鏈條,連元明清三代官修地理志都不敢否認,甚至還是兩次記入正史,是正史中唯一關於諸葛亮躬耕地具體地點的記載!我想諸葛亮躬耕地的真相如何?答案是不言自明瞭!


飄逸的歷史


我支持南陽,我是北京人,首先,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是明眼一看是南陽,這幾天看了頭條,人們對河南人印象不好,可這次我看到南陽都是說的是歷史證據,可襄陽人說的歷史證據少,扯閒的多,罵人,南陽以前的小傳,這不是依據(1)開始說南陽不是南陽是宛,南陽那證據說明了,(2)說南陽是八里崗,南陽也推反了,(3)又說南陽是南陽郡,南陽又推反了,那出襄陽的圖,雖也是小傳,可圖很清,我不懂歷史也可看懂,襄陽人罵,南陽把截圖發出來了,我也看到了,以前我也認為南陽人不怎麼,可這次真的表現挺好,有理有據,襄陽人是一直是主動,南陽辯論,襄陽人說的東西東扯,西扯的,不是歷史,南陽人說的都是歷史,不管正史,野史,我不懂,可我喜歡三國這本書,多少也懂點,我支持南陽,回答的對不對,是我看頭條的有感,不對了請見諒,都是同胞,不分襄陽,南陽,個人見解罷了,謝謝了


手機用戶3620062297


這個問題爭論了幾千年。

查閱資料,資料顯示:

首先,諸葛亮是琅邪陽都人,不是南陽人,史書上沒有所謂“南陽諸葛亮”只有“琅琊諸葛亮”。《三國志. 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 琅邪陽都即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所以諸葛亮就是山東人。


其次,所謂諸葛亮故居就只有兩處,其一就是諸葛亮老家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其二,就是諸葛亮躬耕之地南陽鄧縣隆中,即今天的襄陽隆中。

關於南陽鄧縣隆中(即今襄陽隆中)為諸葛亮故居,是1700年來史書的共識。

《三國志.諸葛亮傳》就記載:“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更早一點的東晉王隱在史書《蜀記》中記載:西晉時期““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
南北朝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沔水又東徑隆中,經歷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車騎沛國劉季和之鎮襄陽也,與犍為人李安共觀此宅,命安作宅銘……”
南北朝南朝蕭梁鮑致《南雍州記》記載:“隆中諸葛亮故宅有舊井一,今涸無水。盛弘之記雲宅西有三間屋,基跡極高,雲是孔明避水臺。先有人姓董居之,滅門後,無復敢有住者。齊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髙一尺二寸,長九寸,獻晉安王。習鑿齒又為宅銘。今宅院見在。”

南蕭梁詩人沈炯《歸魂賦》記載:“望隆中之大宅,映峴首之沈碑。”
南陽曆代地方誌對諸葛亮故居的記載:
《明嘉靖鄧州志》記載:“十二年, 備三顧諸葛孔明於隆中。本傳徐庶見備於新野,備器之。庶薦諸葛孔明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
《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記載:“三國志侯傳注引漢晉春秋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此漢隆中確屬鄧縣,不屬宛。漢時襄陽為南郡屬縣,縣境西止十一里,故水經注謂襄無西……案,亮三國志卷三十五有傳魏略曰亮在荊州遊學,每晨夜常抱膝長嘯。漢荊州刺史治襄陽,所領有南陽郡。亮家於襄陽城西二十里屬南陽郡鄧縣,故亮自稱躬耕南陽。”

《清乾隆新野縣誌》記載:“建安十二年……是年(劉備)三顧諸葛亮於隆中。”又說“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陽隆中……”
《清光緒南陽縣誌》記載:“按南陽有諸葛忠武侯廬始見唐宋人集,至元明皆有敕賜廟學、祭品、碑而名益著,或謂侯實家襄陽,南陽之祠非是。考三國志亮隨其叔父依荊州牧劉表,是時表軍襄陽,亮宅在襄陽為信。水經注謂沔水經亮舊宅是也。”“然漢荊州八郡南陽居首襄陽(隆中)四(實)為鄧縣實隸南陽,故侯自表謂‘躬耕南陽’。漢晉春秋亦謂亮家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以此推之,南陽祀侯固宜歷代,迄今築居以像之,與隆中並稱……”

建國後,今中央政府也認定今襄陽隆中為諸葛亮故居。1999年5月27日,國家最高領導人江澤民總書記視察隆中,欣然題詞:“古隆中諸葛亮故居”。

綜上所述,山東人諸葛亮的故居除了其老家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外,就只有今天的襄陽市隆中。

這位朋友,我的回答,你還滿意嗎?

一路風景,一路有你,感謝有你,世界更美好!


山水生活記


   襄樊說祖師爺 習鑿齒的《漢晉春秋》書中有:"秦兼天下,自漢以北是南陽,自漢以南是南郡……漢因之……。"這裡他親口說了南陽和南郡以漢江為界。他號曰“隆中”。在漢江以南,屬於南郡。

     習鑿齒自己在《襄陽記》中再次說“秦兼天下,自漢以南為南郡”。習鑿齒口中的鄧縣位於漢水以北,號曰隆中(阿頭山)位於漢水以南,一南一北本就是兩個地方。

    外有韓國襄陽郡搶四大發明和孔子故里,內有中國襄陽市搶孔明躬耕地,棒子文化一脈相承!襄樊就憑著習鑿齒《漢晉春秋》:“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非躬耕地)。號曰為隆中就是此地美稱、雅稱、別稱為隆中,瘋搶幾百年,近代再次變瘋:改市名,改鎮名,改山名,改教材,改古典詩詞、改古地圖,改街名,改《出師表》、商請地理磚家題詞出偽證,建假臥龍崗和茅廬,篡改所有網絡詞條…鐵證如山,真是無賴,簡直是歷史竊賊和歷史攪屎棍。

丁寶齋這個歷史騙子累死後,近期又出現幾個襄跳蚤,天天爬在屏幕上,一看見堅持躬耕南陽觀點的人馬上跳出來咬!不聽正史描述記載,只因諸葛亮一句:躬耕於南陽,就必須咬住一句:在漢代孔明躬耕這十年,襄陽城邊的隆中(實際叫阿頭山)歸二百六十里外的南陽管,並且只能管十年!以後必須歸襄陽郡管。不管中間隔漢江,隔萬山,這十年非賴上南陽,那怕是南陽一塊飛地也中,這個小地塊必須是你南陽郡的。

明末清初的大學問家、巡撫彭而述 在《臥龍懷古 》“憂時還抱膝,遇主起南陽....躬耕原此處,更莫向襄陽。” 詩中反映當時社會上層對襄陽偽說的厭惡可謂直白露骨。









直播南陽


感謝宜城網友言勸先生邀答。

五任清南陽知府、湖北人顧嘉蘅在南陽臥龍崗所題騎牆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目的是為平息宛、襄兩地躬耕地名器之爭,弘揚武侯忠君愛國情操。此聯一直懸掛在臥龍崗武侯祠大殿門首至今。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對不同觀點坦然面對,冀兩地共沐三國文化餘蔭,凸顯了南陽文化之文脈厚沉、大度雍容。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拿自家人習鑿齒《漢晉春秋》背書的襄陽古隆中,則是在把‘’岳飛手書二表‘’碑刻從南陽武侯祠拓印並復刻於古隆中時,刻意刪去岳飛手書跋中‘’過南陽,宿武侯祠‘’等文字,試圖抹去岳飛過南陽、謁武侯這段歷史事實,其操切急赤掩耳盜鈴之狀令人捧腹。

青年作家李遠在其文化散文集《訪古尋蹤臥龍崗》中以‘’顧嘉蘅名聯耀古今‘’開題,表達了對顧聯精神文化價值的獨到見解:‘’顧嘉蘅……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用自己的睿智巧妙地平息了這場學術紛爭,又委婉含蓄指出爭論本質和核心之所在,猶如醒世格言,讓人醍醐灌頂。其本旨意思是說,諸葛亮鞠躬盡瘁名揚天下,我們應該效仿他的愛國和勤政精神,而不是為了躬耕地鬧得不可開交,諸葛亮應是中華民族共有的寶貴財富。‘’

言及於此筆者有一問:襄樊是否已經象南陽武侯祠一樣把湖北老鄉顧嘉蘅名聯請回並供奉於古隆中武侯祠大殿?

倘能如此,則兩地一笑泯恩仇,善莫大焉。






望峰鳶


這是清代知府無奈之作!因為他是湖北人,在南陽做知府,他這樣兩邊都不得罪!


迷記


謝了!顧嘉衡名聯


雲中美景


顧嘉衡任宛郡知府所對,並有“北京北箭桿山鐵鑽鑽天,南陽南臥龍崗金釘釘地"。遊杭州佳句“捧玉碗覽玉宛玉碗碎玉宛玉惋玉惋,”後顧對:“執錫壺遊西湖錫壺墜西湖惜乎惜乎”。而顧對聯猶佳,借上問而頌古(顧)而笑之。


雙千童叟對不起條友們


沙發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