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倪雲林為何不可複製?

  時下在討論國畫傳統時,經常會聽到一種論調,認為筆墨不過是一種技巧,而繪畫卻要反映思想。這話聽上去似乎有點道理。怎麼反駁呢?一次,跟畫家王和平先生聊到這個話題。他說,如果筆墨只是技巧,技巧總是可以掌握的,為什麼倪雲林構圖最簡,筆墨最簡,六七百年來沒有一個人學得像呢?

倪雲林為何不可複製?

  我想,對了。拿倪迂來說事,最容易講得明白。明代的沈周每每臨摹倪雲林,他的老師趙同魯一看到就大喊:“又過矣!又過矣!”這是畫史裡很有名的一則趣事。所謂的“過”,指的是畫得重了,實了,多了。“又過矣!”,說明沈周是一直努力要學得像的,無奈天性厚重,“力勝於韻”,一下筆就“過了”。因此他自己也感嘆:“苦憶雲林子,風流不可追。”

倪雲林為何不可複製?

  就是從明代開始,山水畫家出現了一種“仿”、“摹”、“撫”、“擬”前代名家的習尚。一套山水冊頁,摹宋幾家,擬元幾家,但裡頭一定少不了一張仿“倪高士”的,也就是說,明清以降,只要是畫山水的,幾乎無人不學倪雲林。但是,有沒有人成功“複製”了倪雲林呢?沒有。

倪雲林為何不可複製?

  清“四王”以筆墨“集大成”見稱,王時敏、王原祁祖孫倆畢生習倪,老王偏於秀,小王偏於渾。要說氣韻格調最靠近雲林的,可以找出兩個人,惲壽平是一個,漸江是一個,然而前者偏於弱,後者偏於硬。康熙年間有個叫倪燦的人,說了一句像是嘲諷的話:“每嘆世人輒學雲林,不知引鏡自窺,何以為貌!”翻成白話就是,你們大家都想學倪雲林,也不知道拿個鏡子照照,自己長得什麼樣!話雖刺耳,但細細回味,卻也說出了一層道理:倪雲林不可複製,是因為“人”作為個體的不可複製。筆墨同樣不可複製,因為筆墨即是人。

倪雲林為何不可複製?

  倪高士之“高”,高在何處?高在胸次耳。倪高士自言“聊寫胸中逸氣”,逸氣為何?品格、性情、學問、境界耳,品格、性情、學問、境界經由何者表達?透過“寫”,透過筆墨耳。中國的傳統學問藝文,講求知行合一,“自證自得”。力行有得,境界自到。明儒王陽明說,“知底懇切處即行,行底精粹處即知”。對於繪畫而言,筆墨就是“知”與“行”的融匯處,非“知”非“行”,亦“知”亦“行”。

倪雲林為何不可複製?

  “畫雖一藝,而氣合書卷,道通心性。”繪畫如果能夠“反映思想”,那麼,“思想”也主要承載在筆墨之中,而不是通過“主題”直白地灌輸給觀者。“六法”當中最核心的兩條,“氣韻生動”與“骨法用筆”,完全以筆墨為指向。對於一位真誠的書畫家來說,筆墨的追求,實質上是一種接近於宗教色彩的,讓生命起變化的,“明心見性”、“自證自得”的修行過程。因而,以董其昌之冰雪聰明,尚需“與宋元人血戰”。

倪雲林為何不可複製?

 就好比打太極,你不能說你對“陰陽消息”的道理很瞭然,就可以不練拳了。否則與高手過招,人家一搭手照樣讓你踉蹌於數步之外。真正的參悟,一定是在一招一式、朝夕推演中得來的。纖微要妙,道行淺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正如陸游《夜吟》詩云:“六十餘年妄學詩,工夫深處獨心知。夜來一笑寒燈下,始是金丹換骨時。”

  筆墨既不可複製,那麼,為什麼要學習古人?學習古人,是為了照見自己,找到自己,完善自己。

倪雲林為何不可複製?

  孔門七十二賢天天跟著孔子學些什麼?學的是做成一個“人”,由“小我”達於“大我”。聖人身教重於言教,語默作止,無非學問。以繪畫取譬,一動一靜,一言一行,就是孔子為人的“筆墨”。這種“筆墨”很高超,所以讓子張發出感慨:“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他認為子貢的優點是看得到的,而“夫子”的高明之處是難以揣摩的。就連孔子最看重的顏淵也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雖欲從之,末由也已”。這與沈周的“苦憶雲林子,風流不可追”,說的是一個意思。

  然而七十二賢學孔子,不是為了學得“優孟衣冠”,而是通過“仰之”、“鑽之”、“瞻之”、“從之”,通過夫子的啟發與薰陶,發現了自己的天賦之性,各自提升、完成了自我。子路見孔子前後的氣質變化,就是一個明證。所以,沈周無需為“又過矣”而懊惱,通過追擬“雲林子”,照見了自己厚重老健的筆性。而這恰恰是他一生的得力處,立足處。

  禪宗有言,“摸著自家鼻孔”。可為筆墨修為下一註腳。


倪雲林為何不可複製?

倪雲林為何不可複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