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能靜心讀書學習的孩子有未來,用好這兩招,你的孩子也能行


能靜心讀書學習的孩子有未來,用好這兩招,你的孩子也能行

在讀書學習的路上,孩子從來都不是孤單的,身邊總少不了家長陪伴的身影。在孩子成長初期階段,家長的陪伴是很有必要的,當然,家長並不只是簡單的陪伴孩子,而是帶著一種教育使命感來引領孩子的成長。

僅從學習層面來說,家長的教育使命至少包括兩個方面:幫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等等。

家長當然不能一直手把手地教孩子讀書學習,這隻會削弱孩子在將來獨立做學問的能力。因此,在小學中年級之後,家長就要開始有計劃地逐漸放手,使孩子在進入小學高年級及中學階段之後,不需要外在的督促也能自動自發完成學習任務。

01 要想培養孩子靜心讀書習慣,從熱愛閱讀和認真寫好作業開始

不少家長經常這樣抱怨自家的孩子:為什麼我的孩子不能靜下心來讀書學習?

這其實是一個很有普遍意義的問題,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很多,但多半是因為孩子在早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在面對讀書學習時,內心非常浮躁,也就無法靜下心來讀書學習了。

能靜心讀書學習的孩子有未來,用好這兩招,你的孩子也能行

如何培養孩子靜下心來讀書學習的好習慣,我認為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去引導:

第一招:從小培養孩子熱愛閱讀的習慣

道理很簡單,一個能幾個小時沉浸在閱讀中都不知疲倦為何物的孩子,其在專注力上已經具備了靜下心來讀書學習的基本素質,家長只要稍加引導,孩子就能很自然地把這種對閱讀的熱愛遷移到學科學習上,做到靜下心來讀書學習。

第二招:讓孩子養成按時按量完成家庭作業的習慣

在合理的家庭作業範圍內,讓孩子按時按量完成好,能讓孩子從小養成對自己的分內工作負責的基本態度。否則,一個連自己分內的作業都不能好好完成的孩子,你還能指望他在將來認真做好其它的事情和工作嗎?

讓孩子在固定的時間內認真完成好作業,久而久之,還會讓孩子形成一種條件反射,習慣固定的作息時間。簡單來說,就是學習和生活都很有規律,這有助於孩子養成每天在固定時段靜下心來學習的習慣。

02 在孩子十歲前,這些學習習慣一定要養成

眾所周知,在孩子十歲之前,尤其是在學齡前,是孩子各種學習習慣養成的關鍵期。

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是如此地重要,如果能在這一關鍵期幫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將對孩子未來一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這就很好解釋瞭如下現象:為什麼有一些在小學成績優異的孩子到了中學之後,卻沒辦法做到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導致成績一落千丈?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在小學階段過於依賴父母,導致一旦離開了父母就啥也幹不成,喪失了最基本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等能力。

能靜心讀書學習的孩子有未來,用好這兩招,你的孩子也能行

因此,對家長來說,至少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要把重點放在培養孩子在學習上的自覺性和獨立意識,防止孩子養成過於依賴家長的不良習慣。

在孩子十歲前,以下這些學習習慣要儘早養成。

  • 一是養成自己準備及整理好學習用品的習慣;
  • 二是養成熱愛閱讀的習慣;
  • 三是養成經常提出問題的習慣;
  • 四是養成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
  • 五是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 六是養成良好的專注力習慣;
  • 七是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
  • 八是養成不懂就問的習慣;
  • 九是養成做事細心的習慣;
  • 十是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對於學習習慣的建立,家長要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關注:

1、任何好習慣養成都是越早培養效果越好,因此,能在孩子十歲之前培養就一定不要拖到十歲之後再來培養。

2、想要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一開始就要嚴格而有效地執行,做到嚴而有格,不要反反覆覆。

3、實行漸進式放手法則最為有效。讀書學習終究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過度介入並不是一件好的教育方式,漸進式的放手有利於孩子適應節奏和磨合,平穩過渡。

能靜心讀書學習的孩子有未來,用好這兩招,你的孩子也能行

03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真正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家長肯定不能停留在只送“魚”給孩子吃的低層次的環節,而是要逐步教會孩子自己找“魚”吃的能力。

如何教孩子自己找“魚”吃的能力,家長不妨從以下幾方面來實施:

1、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幫助孩子建立時間感。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家長就應該帶著孩子一起討論每天的日程安排,指導孩子使用定時器和小鬧鐘等來感受時間的流逝,幫助孩子建立時間感,懂得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

2、從小學中年級開始,訓練孩子制訂“周計劃”“日計劃”等學習計劃,並按照學習計劃開展學習活動。

有了低年級所建立起的時間感的基礎,中年級就很容易引導孩子自己制定學習計劃,將每天做功課、每日閱讀、才藝訓練及自由支配的時間有條不紊地安排好,再以書面的形式形成規則,孩子依據規則來開展學習活動。

3、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幫助孩子掌握有效的讀書方法。

陪伴高年級孩子讀書時,不是家長簡單的說教式的陪伴,而是要經常引導孩子去思考該怎麼進行每一學科的學習,讓孩子掌握有效的讀書方法很重要,這對以後進入中學階段之後,獨立自主開展學習活動提供了保障,好的讀書方法能夠幫孩子實現事半功倍的學習目的。

4、當孩子出現逆反心理,家長要審時度勢,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從低年級循序漸進地陪伴、監督和引導孩子讀書學習,孩子可能有一天會開始厭煩和拒絕你的陪伴與介入,當然,這並非是親子關係間出現了什麼嚴重問題,而是他們隨著長大,邁向獨立自主的正常現象。

能靜心讀書學習的孩子有未來,用好這兩招,你的孩子也能行

此時,作為家長的我們務必要調整好自己失落的心態,而不應該把孩子的特殊行為視作叛逆和不聽話,否則,極易造成親子之間的對立。

5、家長從放手的那一刻起,身份已從施教者變成孩子的“學習顧問”。

在小學階段,家長更多的是扮演“施教者”的身份,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上都介入得比較深和廣,隨著孩子長大,家長要逐步採取漸進式的放手,到孩子上了初中之後,家長的身份應該與時俱進做出改變,從施教者變成孩子的“學習顧問”,賦予孩子更多的學習自主權。

04 把對孩子較高的期望值,調整為“踮起腳就能夠著”的標準

很多父母在教自家孩子功課的時候,經常會抓狂,這源頭是因為我們對孩子抱著過高的期望值,當孩子未能達到我們的期望值的時候,我們難免會在內心深處失衡,出現諸如對孩子發脾氣等現象。可這樣發脾氣的結果,並不能保證孩子達到我們的期望值。

因此,我們不如擯棄不切實際的期望值,不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和自家孩子比較,而是把標準調整為孩子“踮起腳就能夠著”的程度,興許,我們能收到意外的驚喜。

這裡提出兩個小建議:

一是不要給孩子塞太多的學習內容,解決辦法是要分階段、分任務。

我們可以把大的學習任務進行分解,分成更容易“啃”的小任務,分成幾個階段來完成,一次完成一小部分。當一個個學習小目標被孩子攻下的時候,不僅孩子能感受到成就感,家長也能從中感受到成就感;反之,過大過多的學習內容,在讓家長焦慮的同時,也把這種焦慮波及到孩子。

2、讓孩子跟自己對比,家長制定合理的期望值。

拿自家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等同於是在和自己過不去,不切實際的期望,很容易引發家長和孩子焦慮之心。

能靜心讀書學習的孩子有未來,用好這兩招,你的孩子也能行

與其這樣,還不如讓孩子跟自己對比。家長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幫孩子制定出合理的期望值,只要孩子超過了自己,就是了不起的進步,家長的激勵能給孩子創造持續突破自我的動力。量變到質變,當孩子身上一次又一次看似不起眼的小進步累積起來的時候,這或許就是一個讓所有人都驚訝的大進步。

在孩子成長關鍵期,培養學習的自覺性、平和的學習心態、有效的學習方法、持之以恆的毅力等等,都是家長和孩子一起要認真做好的“功課”,這是幫助我們孩子能靜心讀書學習不可獲取的基本素養。

能靜心讀書學習的孩子有未來,相信你的孩子也能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