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衝破萬重山 山地變“平原”——貴州大力推進交通建設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交通鉅變,使“地無三尺平”的貴州成為西南地區重要交通樞紐,使貴州省在中國版圖上的經濟地理位置實現歷史性大逆轉,徹底撕掉了貴州“交通閉塞”的歷史標籤。

在剛剛開幕的省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貴州交通樞紐地位更加鞏固:成貴高鐵建成通車,高鐵運營里程達到1432公里,高速公路通車裡程突破7000公里,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萬人次,貴州在區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極大提升。

地處雲貴高原東麓的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自2015年貴州實現“縣縣通高速”後,公路、鐵路、民航、水運發展齊頭並進,正在以超常速度建立和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體系,不僅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基本支撐,更使貴州加快聚集了人流、物流、資金流,成為推動貴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基礎支撐。

建構開放大格局

西南交通樞紐讓貴州暢通全國

在省兩會現場,省政協委員、興仁市中醫院院長、貴州草喜堂醫藥有限公司董事長溫玉波對貴州交通鉅變發出了無限感慨:“15年前,我在興仁工作,父母從黑龍江乘飛機來看我,約好在貴陽相見,結果同天出發,他們到了,我還在路上。”

溫玉波說,貴州交通發展的迅猛讓人始料未及,如今從興仁到貴陽,基本都是乘飛機出行,一天有8個航班可供選擇。而從普安到貴陽,也開通了高鐵。

交通“好”了,這是貴州4000萬幹部群眾最直觀的感受。

貴州自古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特殊的地質條件導致交通長期落後,嚴重製約著貴州經濟社會發展。“交通閉塞”的標籤緊緊貼在貴州大地上。

近年來,貴州大力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先後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速”“村村通”“組組通”,加上“市市通”民航、“市市通”高鐵的深入推進,貴州作為西南重要陸路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不斷凸顯。

貴州鐵路建設突飛猛進,2018年1月25日,渝貴鐵路全線開通運營,標誌著以貴陽為中心的“十”字型高鐵網已經形成。上海—長沙—貴陽—昆明的滬昆高鐵連貫東西,拉近了貴州與長三角經濟圈的距離;重慶—貴陽—桂林—廣州的渝貴鐵路、貴廣高鐵貫通南北。一年後,成貴高鐵全線開通運營,貴陽與成都兩個省會城市最快2小時58分可達,拉近了貴州與珠三角經濟圈和成渝雙城經濟圈的距離。

公路建設強勢推進,促使貴州成為西南重要公路交通樞紐。自2015年貴州以西部第一的速度實現“縣縣通”高速後,目前高速公路里程突破7000公里,越來越密的高速公路路網使得貴州成為西南公路交通樞紐的地位愈加凸顯。

民航建設快速推進。目前貴州與全國省會城市、經濟發達城市及重要客源地城市實現全覆蓋,貴陽機場累計執飛航線252條,通航點132個,入駐國內外航空公司達49家,航線網絡通達全國所有直轄市、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重要旅遊城市及部分三、四線城市,國際航線總數達到25條。

織密交通大網絡

完善省域交通體系為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打開貴州省交通地圖,縱橫交錯的交通線網密密麻麻,這個交通網絡,正成為推動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最強勁的動脈血管。

高鐵建設,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以貴陽為中心的“兩小時經濟圈”越來越大。

“太快了!乘坐新開通的成貴高鐵從畢節到貴陽,不到一個小時。”省人大代表、畢節金海湖新區文閣鄉初級中學教師張麗萍感嘆,高鐵的開通,把畢節和貴陽的距離大大拉近了。

在貴州乘坐高鐵,兩個小時內,可到達全省絕大多數縣。貴陽到銅仁最短1小時46分鐘,貴陽到畢節最短48分鐘,貴陽到安順最短30分鐘,貴陽到遵義最短46分鐘,貴陽到盤州最短1小時11分鐘,貴陽到凱里最短34分鐘,貴陽到都勻最短39分鐘……

公路建設,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以貴陽為中心的“一日往返生活圈”越來越快。

“現在從貴陽到貴州最偏遠的縣辦事,當天就能往返,這在以前至少需要兩天。”省政協委員、貴州橋樑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工程師張勝林說,交通的發展首先帶來的就是工作效率的提高,這是最直觀的感受。

張勝林表示,雖然貴州在2015年實現了“縣縣通高速”,但是那時貴州的路網結構還有待完善,經過4年的發展,國省幹線、鄉道都得到充分發展,區域內社會經濟更加活躍。

民航建設,讓我們真實感受到,以貴陽為中心的“1小時空中交通圈”越來越近。

2018年底,貴州就已建成1個樞紐機場與10個支線機場,“一樞紐十支線”的機場佈局已經完成。而按照《貴州省通用機場佈局規劃》,2030年要基本實現通用航空縣縣通,構建以貴陽為中心的全省1小時空中交通圈、以各市(州)首府為中心的全市(州)半小時空中交通圈以及以縣城為中心至縣域重點鄉鎮15分鐘空中交通圈。

大開放促大發展

便捷交通為貴州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伴隨著貴州交通建設的不斷深入推進、貴州西南交通樞紐地位的日益鞏固、省域交通體系的不斷完善,交通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基礎支撐,正全面推進貴州產業快速發展,保障貴州脫貧攻堅戰順利實施,推動貴州更高水平的開放發展,極大促進了貴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交通是產業發展的基本支撐,而貴州良好的交通條件,正極大地帶動全省產業的快速發展。

生產資料和產品的流動是產業發展的基礎。隨著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建設的強力推進,貴州交通物流條件發生了歷史性鉅變,“高鐵時代”“高速公路平原”正在給人們的時空觀念、生產生活方式和全省經濟運行效率帶來深刻變革。全省貨物運輸量從2012年的52765萬噸增加到2018年的102536萬噸,年均增長14.2%。我省物流時效提升幅度居全國第一位。交通的改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入駐貴州,目前已引入微軟、西門子、阿里巴巴、富士康、修正等一批大企業入駐。

貧困地區之所以貧困,交通落後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要想富、先修路”,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徹底破解了貧困地區發展的瓶頸。隨著以農村“組組通”硬化路為首的“四場硬仗”強勢推進,道路的建設給貧困山區帶來了最需要的生產資料、最重要的農業技術、最迫切的銷售路徑。2018年,全省網絡零售額增長30.3%,黔貨正在加快出山,助力脫貧攻堅的交通支撐越來越穩。

“自從成貴高鐵開通1個月,大方站發送和到達旅客急劇增長,大方搶抓高鐵機遇,積極謀劃產業佈局。投資4.6億元新建高鐵廣場,投資2.2億元完善高鐵站與城區道路,還將打造高鐵新城。”省人大代表、大方縣委副書記、縣長陳萍說。

交通環境的完善,正引來源源不斷的創新發展資源。交通發展使貴州人員流動不斷加快,高鐵成為外省旅客進入貴州的首選,旅遊業已連續三年實現井噴增長。人流帶來了信息流、資金流和關鍵技術,大數據產業蓬勃發展,實體經濟企業與大數據實現深度融合,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向縱深推進,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