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你覺得攝影中最難的技巧是什麼?該如何練習?

死亡加成聯盟第一人


一幅好的人像攝影作品要力求突出模特,主次分明,以達到簡潔明快的藝術效果。人像攝影的重點是反映人物的容貌和氣質,背景要儘量簡潔、生動一些。這樣就可以有更多的空間表現主體人物,避免喧賓奪主,使人物更加的和生動。  

用簡潔的背景突出人物  

想要獲得專業的效果,就必須儘可能減少分散注意力的背景因素,簡潔協調的背景能夠更好地突出人物。建築物的牆壁是最容易找到的單色背景,可以避免雜亂的背景分散觀眾的注意力。而現代建築的灰色牆壁則有更廣泛的適應性。  

紅牆前的古典少女  

古代的建築物的紅牆很適合搭配旗袍等傳統服裝,表現古典、含蓄的美感。在拍攝這類場景時,要儘量選擇同一色系的服裝、道具,讓整個畫面融為一體。含蓄、內斂的表情和動作,也能夠更好地表現出古典的韻味。專家小貼士:  

注重服裝的選擇與搭配在選擇牆壁時,要儘量避免複雜的圖案分散觀眾的注意力。現代建築的灰牆、玻璃幕也是很好的選擇。服裝最好能夠與背景形成鮮明的明暗對比。暗色的服裝宜襯托在亮的背景上,亮的服裝宜襯托在暗色的背景上,這樣模特才會更加突出。  

在開闊區域拍攝時,背後的樹木、行人、地平線都很容易分割背景、干擾視線,讓畫面顯得雜亂。你可以低頭看看,嘗試從高處俯拍或者讓模特躺下拍攝,草地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背景。  

草地上的戀人  

清新的草地猶如一張大大的地毯,簡潔又充滿生機。以草地為背景俯視拍攝,能夠有效地避免周圍環境的干擾。小小點綴的一束紅色的玫瑰花,在豐富畫面色彩、層次的同時,營造出浪漫唯美的氣氛。  

2.選擇富有感染力的背景  

使用廣角鏡頭拍攝人像時,納入的環境範圍很大,而且難以用淺景深來突出人物。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更加精心地選擇背景。一種有效的方法就是先把人物從畫面中剝離開,看看去除人物以後,環境本身是否是一張很好的風光或者小品作品。如果滿足了這個要求,再把人物安排到合適的位置,通常都會得到滿意的作品。



奶孃攝影


膠片時代,拍照片的參數調節全靠經驗,所以大部分攝影者拍完膠捲都是在等待著膠捲衝出來才能知道自己拍了這一卷膠捲是否把想要的感覺拍出來了,曝光是否合適了,焦點是否對準了,等等...... 因為畢竟技術大咖只是少數人,大多數攝影者還是對自己的經驗不那麼確定。甚至是拍完一卷膠捲才發現膠捲都沒裝好的或許也是見過的。


數碼時代早期還不能夠實時取景,但是能拍完便立刻查看拍攝效果這讓攝影體驗確實進步了很多,至少拍廢片的幾率大幅度降低。但是相機顯示屏和電腦顯示器的差距還是挺大的,或許在相機裡看還不錯的照片導入電腦放大一看效果還是有區別的。

除非有足夠多的拍片數量,然後才能完全有經驗去通過看相機顯示屏來知道照片的成片效果。然而這樣的基礎技能也不是大部分攝影者都具備的,大多數情況下,很多拍攝者也僅僅是能看看是否跑焦了,是否過曝或欠曝而已。

所以我們經常在去參加外拍活動後都會在酒足飯飽之餘開始看片會的環節,大家都拿出原片,放大看一看,片子拍的如何,好在那裡,差在那裡,後期應該如何拯救,美化才會讓照片更加出色。 其實是個很有意義的過程,每次拍完都認真一張看一看,對比一下拍攝時和成片放大看時的視覺差距,這對拍攝認知是很有提升的。


所以說,我個人認為,攝影最難掌握的技巧是:如何按下快門,才能讓定格的畫面呈現出自己想要的效果。

如何按下快門?——對焦準確嗎?光圈合適嗎?虛化範圍合適嗎?測光範圍合適嗎?主體曝光合適嗎?背景曝光合適嗎?光影合適嗎?角度合適嗎?需要補光嗎?需要局部壓暗或者遮擋嗎?需要加入道具嗎?...... 甚至是需要等待一陣微風掠過或者一隻蜜蜂飛過嗎...... 要是以上元素不合適後期能夠搞定嗎?這樣拍出來好看嗎,還是在抽支菸想想?

...... 吹不下去了,拍吧!
不自我糾結,能夠從容自信的按下快門去拍每一張照片,這是最難的技巧。


隨心映畫


攝影剛開始,覺得器材最重要。“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追求相機追求畫幅追求畫質,比寬容比降噪比過渡。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頻繁更新換代,唯恐趕不上節奏,拿到新相機感覺攝影技術就勝人一籌,高人一等。

誰曾想:拍著拍著,覺得光有相機不行,還必須要懂攝影技巧,相機不重要了,技巧最重要。開始嘗試各種技巧各種拍法,開始參加各類培訓,參加各類比賽,學了技巧學後期,白天拍晚上修,忙得不可開交。人前人後開始以攝影師自居,時不時還炫一炫技,露一露手。

誰曾想,拍著拍著,覺得題材最重要,技巧不重要了,國內國外獲獎的作品技巧都不難,都勝在題材上。題材決定一切,開始遍訪名師,遍尋題材,才發現,人類地球上,世界範圍內,沒有哪一個題材攝影師沒拍過。上到地球外,下到海㡳深,從人類到動物,從具象到抽象,從戰爭到和平,從風光到人文沒有哪一類題材沒被攝影師拍過的,而且還產生了很多的國際國內大師。跟著這些大師拍怎能拍得贏?就開始嘗試著拍了一些小題材,還要組織文字,組織編輯,攝影作品開始有了自己的影子,自己的表達。

誰曾想:拍著拍著,題材也不重要了,思想最重要。開始捉摸各種攝影思想,感悟各種攝影流派,偶爾有攝影作品見諸報端,時不時還獲得一些獎項,搞個分享會,辦個展覽的,身邊開始有人稱你為老師了。覺得攝影大家們都有自己的符號,有知識、有文化、有修養、有風格的攝影師拍的就不一樣,拍得就好,有想法有思路有特點有個性有風格,作品思想性藝術性都很強。就開始廣博知識,強補美學,強化文學,提高修為。開始自覺去拍,自覺去體驗生活,自覺去尋找屬於自己的視覺,自覺去完善自己的作品,自覺的在作品中體現自己的風格。

誰曾想,到了這個境界。我知道,最後的結果一定是拍著拍著,思想也不重要了。能拍最重要……


攝影人黃世輝


每個階段都不一樣,當你掌握基本曝光技巧後你才算是真正入門。而且門類不同,從事商業攝影要善於布光,風光攝影需要構圖新穎和運用天氣以及利用時段。肖像攝影需要抓人物特點。人文紀實攝影需要傳遞情感。當然,這麼說並不全面。當你不再糾結曝光鐵三角該如何處理的時候,你的下一個瓶頸期也就開始了,當你不再糾結構圖的時候,下一個瓶頸期又開始了。總之,攝影的最難之處總是在於下一個階段,沒有盡頭。至於什麼黃金一小時、支配眼拍攝、倫勃朗和蝴蝶光等等這些技巧,當你需要用的時候,你就會主動去學了。攝影很簡單也很難,或許有時候也跟人生經歷有關。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小鷗學攝影


最難的技巧我覺得是構圖。掌握光線,光影的角度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比起構圖,不同的構圖會傳達不同的意思,這個有的時候很難一下抉擇出來。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自己拍的一個景,有兩張以上差不多,構圖稍微有點不一樣,不知道選哪張合適?

拍照的時候,構圖的選擇真的很多,如何利用前景或者遠景,把主體放在什麼位置上,都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雖然我現在已經是攝影老師了,但是自己在拍照的時候,有時候還是會很糾結構圖,機位往左一步?往後一步?這些細微的東西,有時候就把自己問住了。所以我覺得最難的是構圖。

解決方案一是拍攝前多想,多問問自己拍這張照片的目的是什麼,二就是多拍,換機位換角度換焦距的多拍,也許當時考慮不周全,回家多思考思考,就能篩選出最完美的那張了。所以這麼想的話,有個畫質高的相機也是很重要的,便於後期的裁剪。

:)


曉非紀實


首先,攝影最難的是走出去,走出去就有風景,走出去就有內容可拍,天天在家冥思苦想永遠拍不出照片。行動對於攝影是最難的,要不畏嚴寒和酷暑,熱愛晨曦和夜晚。

其次,攝影最難的是思想,這也是攝影最重要所在。思想是攝影的靈魂,把有思想的東西展示給人們,讓攝影具有社會價值最佳。

第三,攝影最難的是構圖,常規構圖有中央點構圖、三分法構圖、對角線構圖、S型構圖、三角形構圖和框架式構圖等等,但構圖切記不要規則化:攝影構圖既有規則又無規則。

最後才是攝影技法,無論快門和慢門都有它的難度。我看過一位高手拍攝丁寧乒乓球比賽的絕佳快門作品,不僅要有提前的構思和預判,還要有合適的機位和恰當的角度,配合精準的快門才能成就此片。慢門較難的技法有追焦、拉變等等,多加練習慢慢就會熟能生巧。


佳能視界


攝影最難掌握的技巧是發現,只有多觀察勤思考,用心去發現美感悟美,才能創作出有生命力的好作品。



陋室有書香



老田講電影


先把相機性能掌握熟練!


中華文化雜誌


現代數碼攝影的難度並不在於光學或電子學層面的“技術含量”上。對於機身,知道快門速度、ISO、曝光補償、測光;對於鏡頭,知道焦距、光圈,這些基本就夠了。高端點的沒準還會知道鏡頭的MTF特性,相差慧差等等。這些東西用填鴨式的方法一天時間就足以讓一個人背下來。問題是攝影的難度不在於此,不提大師那個層次的攝影,就說咱們普通人的攝影吧,有可能是出門的路上遇到一朵好看的野花,回家的路上看到漫天晚霞,在野外扎帳篷的時候抬頭偶遇一片星河,你覺得特別好看,想跟爸媽戀人或者朋友分享自己的喜悅,怎麼分享才能讓他們通過一張照片就看到你所見的東西,甚至體會到你的感情?

在這裡不舉大師的例子,就舉一些網紅照吧。很多人看了500px上的照片後,想法是“這有什麼的,我如果當時也在那個地方我也能照出來”。拋開後期這個大坑不論,攝影的難度恰恰在於如何找合適時間和地點。時間和地點的搭配控制了一副照片中的光線、前景、角度等。身處一個新的環境中,你的經驗會告訴你大概哪個位置能照出來不錯的片子。比如現在是下午4點半,還有半個小時太陽落山,黃昏的時候光線柔和,側光能體現立體感,逆光能展現通透感,順光的飽和度有可能會高一點;這個地方有個湖,走到湖對岸照倒影應該不錯,然而湖上有幾個噴泉會破壞湖面效果,估計需要用長焦;垂直方向的景色有點單調,但是水平方向很有趣,我是不是應該把廣角換成長焦,然後照一系列全景拼接的素材;周圍人有點多,我可能需要把相機裝在架子上,然後舉起架子來照才能避免人群的干擾,還能營造熱鬧的感覺;西邊有一棟小樓,有點醜不好入鏡,有可能站在樓裡會獲得一個很有意思的視角……這些都是照相的時候會思考的。

再比如我計劃拍攝銀河,最近晚上銀河在什麼位置?天氣和月亮位置如何?哪裡的光汙染小?選定的位置附近有沒有什麼遮擋?有沒有合適的前景或者適合搭建前景的地方,比如一個塔、一個古廟或者一條沿著銀河方向的小路讓我可以把車停下當個前景?因為拍攝銀河的地點往往離市區很遠,很難去踩點,這就需要利用手頭的一切資源,比如star walk、光汙染地圖、谷歌地球、實時雲圖來判斷上述信息。

攝影本質上就是給你一個拍攝對象(可能是風景,可能是人),然後你在一個四維空間(x, y, z, t)找最優解的過程。而你不可能去遍歷這個四維空間上的每一個點去找自己想要的那張照片,這就考驗你對結果的預測:我在這個位置這個時間上有可能得到什麼樣的照片,它能不能讓觀看者跟我共鳴?受限於拍攝條件,(x, y, z, t)這四個參數還不是任意取值的。最後你的拍攝成果是你對美的理解和拍攝條件共同作用的產物。這個過程既需要攝影者對拍攝環境有理性的思考,也要求他對拍攝對象有感性的認識。

很多人對攝影的理解是遇到了什麼就拍什麼,正趕上個合適的空間和時間沒準能拍出來討喜的片子,但對於玩攝影的人來說,攝影都是要計劃的,這就是射出一箭正中把心和射箭之後再畫上把心的區別。其實我對攝影的理解很淺顯,然而越往深處走就越能體會到攝影的難度。因為我只玩風光,所以都是基於風光來談的。(x, y, z, t)這個參數空間對於攝影來說非常naive,這只是攝影中需要控制的參數的一小部分,我沒有把鏡頭參數(焦距、光圈、最佳光圈)、相機參數(快門速度、ISO)算進去,更不要說濾鏡(中性灰,漸變鏡,偏振鏡)、閃光燈(功率,位置)、反光板(位置,角度)等等。至於一些更高層的攝影,如野生動物攝影,深空攝影,完全就是財富與體力的雙重考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