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製造業穩增長 通信與醫藥細分行業“柳暗花明”

本報記者 譚志娟 北京報道

我國製造業再獲政策支持:1月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促進製造業穩增長的措施,穩定經濟發展的基本盤。這是2020年國務院召開的第一次常務會議。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自去年以來,製造業就獲得政策支持:7月份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穩定製造業投資”。不僅如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今年工作重點時更是多次提及製造業。

“年初首次國務院常務會議聚焦製造業穩增長,反映了國家對於當前製造業轉型的高度重視。”萬博研究院營商環境中心主任劉哲接受記者採訪時稱,“當前傳統制造業增長乏力,現代和高端製造業持續高速增長,這是製造業在從供給老化向新供給過渡階段的重要‘轉型特徵’。”

劉哲還表示,目前全球製造業的領導者,如蘋果、奔馳、西門子等都已經完成了從依賴資源、提高生產效率到提升產品質量和品質的轉型。從依賴硬資源的傳統制造業向創新驅動、人才驅動的軟性製造轉型,也是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大趨勢,對於中國經濟高質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政策助力製造業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製造業具有基礎性支撐作用。要用改革辦法和市場化措施,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發展動能,促進製造業穩增長。這主要包括:一要推進改革創新;二要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出臺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推進智能、綠色製造;三要擴大製造業開放;四要深挖內需潛力。

對於年初就出臺促進製造業穩增長的措施,國金證券宏觀分析師段小樂對記者表示,這可能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製造業發展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所在。“未來中國經濟從速度型轉向質量型,科技型企業、高端製造業以及創新型產業的發展,主要還是集中在製造業部門,所以促進製造業的高效、高質發展是推動中國經濟轉型的大方向之一。”段小樂認為。

第二,中國的製造業市場化程度較高,效率較高,符合市場化改革和激發市場活力的目標。據段小樂介紹,“截至2018年底,製造業當中民企佔比接近80%,而且市場化程度較其他行業更高。大力推動製造業加速發展,有利於加快市場化改革,提高微觀主體活力。”

第三,中國告別依靠地產、傳統基建帶動經濟增長的老路,需要加快製造業投資。在段小樂看來,中國經濟擺脫對地產和傳統基建的依賴,轉向創新、科技和消費驅動的新增長路徑,需要提高製造業投資和相關消費在經濟當中的佔比,這需要加快製造業的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進改革創新上,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大力改善營商環境,繼續實施以製造業為重點的減稅降費措施。推動降低製造業用電成本和企業電信資費,全部放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引導金融機構創新方式,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實施差異化信貸政策,鼓勵增加製造業中長期貸款,股權投資、債券融資等更多向製造業傾斜。

就此,國開證券分析師崔國濤在最新研報中稱,從此次會議的定調可以看出,決策層旨在通過“降成本+助融資”並行的手段增強制造業發展動能,通過“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引導產業升級”的方式推動我國製造業向高質量發展。

記者採訪獲悉,在融資政策向製造業傾斜及減稅降費政策延續的背景下,我國製造業景氣度有望進一步復甦。

“預計2020年中國的製造業投資增速有望回升至5%以上。雖然製造業投資的分析是宏觀經濟分析當中的一個難點,但可以從利潤和需求兩條主線去尋找線索。”段小樂對記者說。

據段小樂分析:首先,從利潤來看,在宏觀政策的支持下,製造業部門減稅降費、融資成本下降有望提升整體制造業企業的利潤,從而對企業的資本開支能力帶來正向提振。其次,從需求來看,內需的進一步企穩,以及全球需求在2020年的企穩回升,也對製造業需求提供支撐。因此他預計,整體制造業投資增速有望在2020年進一步回升。

劉哲也告訴記者,從2019年4月開始,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與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出現了倒掛。作為經濟中最為活躍的部分,半年多來,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低於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並非常態。隨著減稅降費政策的傳導效應、營商環境的改革不斷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帶動作用逐步顯現,預期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2020年會出現一定恢復,進而帶動製造業投資出現結構性的向上拐點,即現代製造業的正向帶動作用,基本對沖傳統制造業的下行壓力。

記者注意到,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1~11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2%,增速與1~10月份持平。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5%,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1個百分點。可見,雖然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低於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但已出現加快跡象。

細分行業迎發展機遇

多數受訪人士認為,在政策支持下,2020年製造業一些細分領域有望迎來比較好的發展機遇。

劉哲對記者表示,在工業化進程的初期,中國製造業的優勢是物美價廉,背後的支撐是低勞動成本和低原材料成本。當前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化後期,人口紅利和資源紅利已經不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和競爭力,中國當前製造業的核心優勢在於完善的基礎設施、技術水平、熟練的技術工人以及產業配套能力。

因而劉哲預計,“通信領域的高技術製造業預計未來會保持高速增長,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醫藥製造業等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的製造業未來增長動力會依舊明顯,3D打印設備、智能手環等新興製造業增速預計2020年也會在30%以上。”

段小樂也告訴記者,“中游的高端裝備、電氣設備、專用設備,以及下游的電子、芯片製造、半導體、計算機和通信等領域的需求和利潤的改善,確定性較高,因而存在較好發展機會的概率也更大。”

不過,在段小樂看來,上游的有色金屬加工和冶煉、黑色金屬加工和冶煉,對地產建安投資、傳統基建的依賴度較高,這兩者可能在2020年保持相對穩定的增長,甚至有可能小幅下降。這將對上游製造業生產和投資產生較大影響。因此,上游製造業的改善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此外,機器人行業也有望迎來發展機遇。“我國製造業規模穩居全球首位,但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薄弱、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的問題突出,在此背景下,我國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規劃,旨在實現由‘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機器人作為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載體,隨著人力成本的不斷上升及機器換人經濟性的進一步顯現,行業未來具備較大的發展潛力。”崔國濤認為。

來自國開證券數據顯示,2019年11月,國內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速為4.3%,連續2個月實現同比正增長。在崔國濤看來,這反映了近期行業下游需求有所回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