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企業微信:是新的“私域流量”,還是隻是個忽悠

企業微信:是新的“私域流量”,還是隻是個忽悠

眼下大家都對企業微信3.0的看法很多,西安藍鳥數碼網絡是騰訊科技長達十年的企業級產品的合作伙伴,這次做為企業微信的服務商,我們西安數碼網絡有我們自己的看法。


企業微信:是新的“私域流量”,還是隻是個忽悠

企業微信服務商/合作伙伴/數字轉型服務商


首先,我們需要澄清一個問題:當我們談論“私有域流量”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這個問題有一個簡單而粗糙但正確的答案:在中國,“私有域名流量”指的是微信流量;也許QQ流量也符合定義,但沒人在意。
再次:在中國,“私有域流量”是指微信流量,“激活私有域流量”是指通過微信實現流量的實現,“私有域流量裂變”是指基於微信的病毒推廣。就這樣。
微博不是私人域名流量。淘寶集團不是私人流量。Jitter/fast/B站點風扇不是私有流量。百度貼吧不是私有域名流量。智虎/豆瓣不是私人交通。現階段,只有微信是私有域名流量,未來很難說,但目前沒有特別大的變量。
為什麼?這涉及到“私有域流量”的定義。這個奇怪的匪幫頭目發現,似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對“私有域流量”給出明確的定義。讓我們做一個明確的定義。典型的私有域流量應符合以下特徵:

企業微信:是新的“私域流量”,還是隻是個忽悠


1、它只能通過個性化/隱私來實現,而且很難通過任何其他方式實現。不僅搜索引擎和爬蟲無法捕獲,而且通過第三方應用程序連接也很困難。
2、流量/粉絲/關注點的“私有化”屬性很強,不會受到平臺的干擾;內容的“私有化”屬性也很強,不會受到平臺中心算法的控制。
3、作為流量管理者,不僅可以從外部導入流量,還可以導出流量,從而實現流量的私有化和可控性。

顯然,完全符合上述原則的應用/平臺並不多,其中只有微信和QQ是大型應用/平臺,每天有10億人登錄微信,4-5億人登錄QQ。不過,由於QQ顯然更年輕、更具娛樂性,從流量流動性來看,它與微信相去甚遠。對於品牌、KOL、MCN等“流量擁有者”,微信的私有域流量有以下兩個重要含義:

企業微信:是新的“私域流量”,還是隻是個忽悠


首先,微信的10億dau和每天超過1小時的平均在線時間非常巨大,從外部很難到達流量池。你必須找到利用流量來開發客戶、銷售產品和尋找戰略機遇的方法。潘朵朵的崛起,搞笑的標題和小甜甜一再證明,可以依靠微信的流量,所以你不能放棄這個戰略制高點。
其次,微信個人號/微信群是“流量私有化”最安全、最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對於腰錨、上主持人和所謂的Koc,最重要的粉絲必須加入他們的微信群。只有當一個人成為你的微信朋友或微信群成員,他才能真正進入你的核心圈子。
然而,充分利用微信的私人流量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微信根本就沒有一個集中的流量商業化平臺——你只能選擇在朋友圈、公眾號或小程序上做廣告。微信打擊“誘導分享”的力度越來越大,就連自己的王者榮耀分享也被封了一段時間。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平多多多微信群當年的裂變式增長越來越難以複製;淘寶網的密碼經常被封死,朋友圈的微信業務也被反覆清理。無論你是大品牌還是小角色,在微信上賺錢都越來越困難。

企業微信:是新的“私域流量”,還是隻是個忽悠


從騰訊的角度來看,打壓“誘導分享”和“病毒式營銷”的邏輯非常簡單:我努力打造的微信怎麼能免費成為你的私有域名流量運營工具?我不僅收不到一分錢,還破壞了社會風氣,背黑鍋。當然,騰訊希望你把錢花在廣告上。另一個問題是微信的廣告空間不夠,廣告的直接轉化效率不夠。
所以問題來了:如果我真的想激活微信的私有域名流量資源,用微信做生意,但是我付不起廣告費(或者騰訊的廣告解決方案達不到要求),我又得不到騰訊爸爸的投資合作,我該怎麼辦?順便說一下,微信朋友圈的廣告不再是一個嚴格的私人域名流量操作範疇。它是以平臺為主導的集中算法分配行為,與語音廣告、微博廣告沒有本質區別。

企業微信:是新的“私域流量”,還是隻是個忽悠


微信團隊的回答是:2019年12月,我們將大規模升級微信,鼓勵品牌/企業/流量使用微信作為營銷工具。企業微信最初的定位是“內部社交/管理工具”,類似於阿里巴巴的pin,但它一直在悄悄地擴展邊界,直到完全改變定位。現在,它更像是一個“內外溝通的工具”。與競爭對手相比,企業微信最大的優勢在於可以與微信進行交流。如果沒有這個優勢,很多用戶都不會選擇它。
以前企業微信不能添加個人微信,現在可以了。
以前,微信企業群規模小、實力弱,現在卻越來越強大。
曾經,微信無法發送到朋友圈。現在可以發送了。
以前,企業微信的審計和風險控制非常複雜,現在好多了。

企業微信:是新的“私域流量”,還是隻是個忽悠


騰訊的一廂情願是:沒有流量兌現需求的老百姓還在用微信,日常社交需求都在微信上完成;有流量兌現需求的品牌/企業/微信企業都在用企業微信聯繫微信用戶,在微信上做生意。這種一廂情願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根據的,因為有這樣一種情況--

企業微信:是新的“私域流量”,還是隻是個忽悠


假設你去恆隆廣場或金融街購物中心的LV店買包。因為你是一個高消費能力的奢侈品用戶,所以店員一定想了解你,留住你,通過各種渠道為你推銷新產品(也許想和你聊聊天)。她可以推薦你關注LV、掃碼、小程序等的天貓旗艦店,但最重要的是,她想增加你的微信,拉你進入核心客戶群,在朋友圈給你展示新產品。你真的加上她了嗎?有點猶豫。畢竟,你的個人微信太私人了。


如果她用微信加你呢?自帶電子名片,統一標註公司/品牌,自動鏈接到官方小程序,有很強的風險控制機制?用和公眾號相似的方式和你交流?更多的官方而更少的私人?會好些嗎?

企業微信:是新的“私域流量”,還是隻是個忽悠


我不知道-因為我沒有買LV包,也沒有被女售貨員的妹妹微信。唯一問微信的是房產中介,但我買不起她推薦的房子。一言以蔽之,騰訊的理念是將社會需求和營銷需求分開,規範私人流量運營;它為你打開一扇門,然後只允許你通過這扇門,其他的小門理論上應該是關閉的。


問題是:微信修改已經有幾個星期了。它達到目標了嗎?從第一批試過的品牌/車主反饋來看,還存在不少問題。似乎他們是王牌或紙老虎。看看微信最常用的功能:
好友數:微信可以增加約5000個好友;企業微信可以增加5萬個好友,通過應用可以增加到25萬。企業微信的功能似乎更強大?
朋友圈:微信可以不受限制地發送一個朋友圈,每個朋友圈都可以看到(除非主動或被動屏蔽);企業微信每天只能發送一個朋友圈,只能指定200個朋友看到。在這方面,企業微信太弱,朋友圈的功能幾乎被削弱,無法使用。

企業微信:是新的“私域流量”,還是隻是個忽悠


群聊:微信群最多可容納500人,並可發送紅包;企業微信群包括外部好友只能容納100人,不能發送紅包(似乎可以申請開通)。這個團體的功能總比什麼都沒有強。哪些銷售只有100個客戶,哪些KOL只有100個粉絲?這仍然是大幅增長的結果。過去,企業微信外部群似乎只容納20人。
封號和審核機制:微信不嚴格。它主要攻擊敏感內容、淘寶密碼等明令禁止的營銷方式,偶爾犯規可能會被封殺;企業微信更為嚴格,對消費者投訴反應迅速,封號風險似乎更大。但是,如果我們能在企業的微信中贏得消費者的信任,成本還是值得付出的。
結論一目瞭然:群聊擴容和朋友圈吸引眼球的功能在被嚴重閹割後向微信企業開放。微信的產品設計理念存在一些矛盾:一方面,允許添加5萬個好友,另一方面,每個好友圈只能看到200人,每個外部群組只能看到100人,那麼是鼓勵你放水,還是鼓勵你努力工作?
當然,根據升級後較早嘗試過微信的一組人的反饋,如果你的目標是擁有一些高單價的客戶,或者簡單的B2B業務,那麼微信還是比較容易使用的。我在哪裡可以用?有一個上面沒有提到的函數,叫做“組發送助手”。現在微信應該是“真香”功能了:


群發助手:最多可向200個企業微信好友發送圖文信息,信息中可包含鏈接或二維碼。群發馬上就要結束了。如果你有1000個朋友,理論上你可以在一分鐘內把最新的產品/應用/活動推給他們。

企業微信:是新的“私域流量”,還是隻是個忽悠


但是,群發助手並不是微信獨有的功能,微信也有這個功能。如果你不相信你打開“設置-一般輔助功能”,你可以分組發送WebCalm的朋友,你也可以附加圖片,鏈接,QR碼等。但是,這種功能比較深,普通人很少使用。據說企業微信的群發功能比較方便。你可以用相同的標籤和特徵發送給客戶,而不是隻在微信上發送一個點。同時,微信每天只能發送給同一個朋友一次。那些想經常騷擾顧客的人會失望的。


總之,微信企業仍在小心翼翼地尋找一個平衡點:如何在不破壞普通微信用戶體驗的前提下,滿足流量擁有者“激活私有域流量”的需求?從目前情況看,騰訊鼓勵流量的主要用戶微信進行精細化營銷,走高ARPU、高回購率、高粘度的路線;至於當年簡單粗暴的大規模裂變,應該永遠消失。
這是什麼意思?在海盜團團長看來,這可能意味著:很多有趣、有趣的頭條、小米糕等等,可能是最後一批通過病毒繁殖成長起來的互聯網巨頭。手機淘寶、抖動、微信快速穿越流量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從2020年開始,依靠微信流量不可能實現低成本、快速擴張。即使你想辦法,騰訊也會立即封鎖,騰訊甚至會封鎖自己的兒子,這是相當公平的

企業微信:是新的“私域流量”,還是隻是個忽悠


交通費越來越貴了。新的交通入口幾乎不再可用,用戶的時間也停滯不前。不僅是通過微信流量實現快速裂變的途徑受阻,也是通過任何手段實現快速擴散的途徑。下一步,要想實現穩步擴張,只有通過集約培育,對基礎品牌進行硬管理,依靠質量或內容優勢。
也就是說,黃金時代的縱向範疇和內容調性。這只是我的判斷。

企業微信:是新的“私域流量”,還是隻是個忽悠


當然,投資者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他們也許還期待著接下來的很多趣事,頭條新聞,瑞英咖啡,甚至還有顫抖的聲音。這是不可能的,而且註定要失敗,因為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展望未來,無論你多麼不適應即將到來的時代,你都應該努力生活在這個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