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國內最早隱身戰機,殲20的"奶媽",殲77IIS隱身版至今保密

任何戰鬥機的設計都離不開驗證機,比如美國的X系列驗證機,為美軍不少經典戰機的氣動外形打下了接觸。比如著名的F117A"夜鶯"也擁有一款型號為1001的"擁藍"驗證機,可以說驗證機是現代戰機設計的必經之路。而我們國產的殲20是否有驗證機呢?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在隱身技術方面就提前進行過驗證,這就是傳說的殲20"奶媽",來自成飛的殲7IIS隱身版。

國內最早隱身戰機,殲20的

看過我們之前文章的小夥伴應該還記得,殲7本來是沈飛的型號,由於中蘇衝突後的三線建設,殲7項目被轉移到西南地區更為安全的成飛機型。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殲7也成為了成飛魔改的對象,並過這種方式對多種航電設備、飛控、雷達進行驗證,這其中就包括殲20的隱身技術。


國內最早隱身戰機,殲20的

早在1985年國防科工委就組織了隱身戰機技術的相關預研工作,這個項目最早是由沈飛601的李天設計師負責的,他長期負責殲8II和殲11等戰機的改進工作,而且也是FC-31前身"雪鴞"的總設計師。在這一段時間內,國內追要對隱身技術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分析,包括通過計算機輔助設計隱身佈局等等,601後期更多的是通過俄羅斯提供的方式計算RCS,這部分技術也用於了"雪鴞"的隱身設計中。

國內最早隱身戰機,殲20的

而當時的成飛所擁有的唯一資源只有殲7,如果專門設計一款戰機用於隱身技術驗證比較困難,於是提出了以殲7為基礎,部分驗證隱身技術的可行性方案。這種主要針對殲7進行三方面的大改來減少RCS,包括進氣道、座艙和雷達部分。

國內最早隱身戰機,殲20的

一、進氣道部分

這部分的的處理主要是使用吸波複合材料,在對進氣道內的激波錐反射結構進行優化,並對內壁進行塗覆吸波材料。這也是在不改變結構的情況下唯一降低進氣道RCS的方法,而且也最大驗證了國產吸波材料的水平。

國內最早隱身戰機,殲20的

二、座艙部分

這部分主要是更換了座艙擋風玻璃骨架的材料,使用吸波材料,同時為了避免雷達波進入座艙玻璃,也換了採用金屬鍍膜的玻璃。當然了,這些聽起來似乎還不太高科技,其實最重要的是成飛通過對座艙RCS的計算,研究出了一套PCS計算分析方式,這幫助成飛設計了殲20的隱身座艙外形。

國內最早隱身戰機,殲20的

三、雷達部分

機頭雷達部分是輻射源的重要部分,解決機頭雷達的隱身問題,可以大幅度降低RCS。這裡主要是換用了一種FSS天線罩,這種雷達罩可以保證殲7雷達自身的電磁波穿透,而反向拒絕其他頻率雷達波進入,從而降低雷達強反射,減少RCS。

國內最早隱身戰機,殲20的

可以說殲7IIS戰機在經過隱身大改後,已經具備了有一定的隱身能力,但是關於這款戰機的最終RCS值,卻一直處於保密狀態,畢竟它是殲20的驗證機,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最為重要的還是通過對殲7的改進,嘗試了將多種隱身技術在同一戰機上的睡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的很多實驗數據,還有開發的相關設計軟件,都為之後殲20的開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