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價一直走低,作為一個農民應該怎麼辦?

喜歡鄉村生活


把地租出去,把“副業”幹起來

世界發達農業成功之路,就是將來農業發展的方向。規模化、城鎮化、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科技化是大勢所趨。當然了,這需要一個時間段,需要一個過程,不是馬上實現的。

作為農民怎麼應對?如果你想過安穩的生活,不操心、不冒風險,就靜靜等待;如果你想過更好的生活,那就現在動手,不等、不靠。如果有能力,自己多種地,搞聯合,調結構,做項目,促增收;如果種地沒有資源,那就把過去說的“副業”撿起來,開發多種經營,一邊有租地的收入,一邊有創業的收入,收入增加了,生活也就寬裕了。


法農檢


說實話,我們這邊大田作物種植小麥玉米,倒是都是機械化,收種,運輸,等。比原來省了很多的事。但是現在莊稼上的病蟲害,抗性已經很厲害,用的藥劑都在更新,都比原來的貴了很多,再加上肥料的上漲,機械化的錢。不能說白玩,落到手的錢了了無幾。前幾年,我們北邊興建了幾百個溫室大棚,村民把土地800出租給棚戶,東邊基本都是搞養殖的,鴨子,豬很多,租出去土地不少,南邊呢,又是興建高鐵,又去了不少,我們這裡土地現在很少。出租土地平均700-800左右。

我想說的是,國家政策還是可以的,土地流轉,給大戶,大戶爭取國家補貼,又招手本地農民給他們打工。這樣很大的帶動村民的收入。只是這樣不是長久之計。畢竟大戶自己不專研別的,都是前幾年套國家補貼種植。過個幾年就跑路了。還得另尋出路。


曼山劉二哥


不用急糧食不漲價可想別的辦法啊,種植水果和養植呀,沒有糧食國家可以高價進囗農民朋友別擔心自己的不直錢別國高價都願意賣。我們農村有句俗語說得好剛邊裡魚格來釣,一點都沒有錯本國的東西再好不如別國的好。為什麼我這樣說呢?因為七十年代我們國家的抬橴油機低價賣給國外後來別噴了柒再高價反回我們國家都說進囗的機器好,結果壞了切開來修一看零件都是本國生產的真是笑死人,這是是實不是我編的因為那個單位就在我生產隊的土地裡打礦石,當時幾位機修都卻得很好笑。2O19年4月1日


用戶63804352902


我家這地區主要種植玉米小麥花生,我根據這三種經濟作物來分析。

花生價格最高,去年最低2.7元每斤,今年漲到3.5元了。花生的種植管理成本要高一點,重個4-5畝地毛收入萬把元還是可以的。

玉米最省事爺最不賺錢,象前兩年的玉米行情,種植出來都要賠錢。

所以,農村再糧價又低的時候,要燉包地,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種植成本,再就是合理安排作物種類。再農閒時候,外出務工,增加家庭收入才是硬道理。




和牧小青年


今年十一回家,玉米豐收,每畝地大概能收1200斤左右,我爸說今年新玉米的價格8毛一斤,糧價一路走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一瓶純淨水最便宜也要1塊錢的當下,農民辛苦種植糧食反而越發覺得不值,再加上機械化收種,運輸,施肥,澆水,不算人工成本每畝其實也收不了多少錢,但是這種情況可能仍將持續,那麼農民朋友該怎麼辦呢?我覺得有以下建議:

第一,主動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增加經濟作物的種植比重,因為中國人多地少的現狀,尤其是東部平原地區,像山東河南等地區,人均不到一畝地,人多地少導致了精耕細作的現狀,所以全部種植糧食並不是一個明智之舉。所以要想改變現狀就要積極改變種植結構,增加經濟類作物種植比重,以達到畝產產值增加的畝地。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是全都種植經濟作物,中國那麼多人誰來養活?如果糧食全靠進口的話,估計國外全球糧價都會應聲大漲,到時候吃虧的還是咱們。那就是第二點。

第二、加快土地流轉,對於不想種地的農戶,將土地流轉給大戶,形成農場制度,讓大戶統一種植,國家給補貼,大戶集中種植糧食,機械化生產運作,降低了成本,提高產量也提高效率,並且可以招收本地的農民進入農場打工,也解決了當地農民的生計問題,是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方法。

那麼不可能所有的農民都能進入農場打工,剩下的怎麼辦呢?

第三、加強對農民的技能培訓,可以安排農民進行自主創業,政府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或者安排農民進城進廠工作,即解決了工作問題,又提高了收入,一舉兩得。

總結

總之,雖然有國家最低價格的限制保護,糧食價格越來越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車到山前必有路,提前做好準備,未雨綢繆才不會陷於被動。


追劇嬤嬤頭


如今的物價真是飛速上漲,感覺所有的東西都在漲價,唯獨糧食的價格不漲反而一路下滑,本來農民種田就不賺錢,可糧價還持續走低,這也是導致農村土地大量撂荒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物價上漲,農資、化肥價格也大幅度提升,農民種田成本加重,投入加大,辛苦一季下來,不僅沒有賺頭,如遇天公不作美,收成不好,甚至很有可能會倒貼,試問像這種現狀還有誰願意繼續種田?

另外,農村撂荒耕地越來越多和農村勞動力的減少是有一定關係的,如果現在到農村裡走一趟你會發現,農村裡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留下來的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殘,農村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越來越多的勞動力選擇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婦幼留守在家,這些老人多數只能種點距離家近的田地,只夠每年吃的口糧,剩餘全部撂荒。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各行各業都需要大量勞動力,而對於人口數量有限的城市來說,人口數量滿足不了城市建設需要,因而廣闊的農村人口成為城市建設的主力軍。而伴隨著農村每家每戶有限的耕地數量及近年來糧食價格的低迷,導致種植收入越來越難以支撐一個家庭的基本開支,造成城市與農村之間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因而對於農村人來說外出打工掙錢好過在農村種地,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村人開始到城市去務工,這種情勢下農村大量耕地被撂荒是必然現象。

總的來說,以上種種原因造成農村土地撂荒嚴重,糧食價格又持續走低,那麼接下來農民該如何自處?

一、調整產業結構,合理安排作物種類

糧食價格下滑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們除了種植小麥、水稻之外,還可以選擇輪番合理的種植,或是種植一些較有特色的農作物,比如說種植不使用除草劑、農藥等老種子安全糧食,價格是非常高的,比普通雜交稻的價格起碼要高3倍以上,又或比如種植水果或者養殖都可以,都將不再受到侷限。

近年來也一直推行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如東北地區黑龍江省調增對種植大豆每畝320元的補貼,其目的也是針對大豆缺口量大,種植大豆產量低,國家進口的大豆價格也不高,國內種植的大豆價格難以上漲效益低,所以增大種植大豆的補貼力度,每畝增到種植大豆320元,當然對農民有一定的吸引力,且輪作種植大豆還有利於改良土壤的物理結構。

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種植成本

農民朋友必須要將種植成本下降產量上升,才能達到賺錢的目的,否則種地真的是白種了,哪怎樣才能控制成本下降,產量上升呢?

比如說玉米種植以其產量高、投入少而著稱,玉米也是北方主要種植的農作物,但目前我國種植玉米主要採用半人工半機械形式種植,相比過去來說,雖有較大的進步,但一直未形成機械化種植,所以種植成本相對較高。

那麼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要增大利潤,就必須減少種植成本,如今我國玉米種植成本主要有種子、化肥農藥、澆水灌溉、播種收割機械費用、人工管理成本等。除播種能實現機械播種外,其餘大部分工作如施肥、除草、澆水、收割等基本靠人工完成,若能將機械化程度提高,每人將會由能管理6-7畝地到管理幾十畝地,所以要最大程度的學會機械化作業,科學化作業,現代化作業,規模化作業,才能讓種植成本降低。

除此之外,我國傳統的玉米種植方法是採用一穴多粒的方式,在一個穴裡播種三到四粒種子,根據種子的出苗情況通過間苗(把多餘的除掉),僅留一株。這是因為傳統的玉米種子出苗率得不到保障,為了玉米苗齊,農民不得不採用這種一穴多粒的方式。而現在我們可以採取一穴單粒的種植方法,其出苗率能達到95%以上,可滿足我們的各種要求,同時也節約了種子成本。

三、土地流轉

如果你沒有其他的特色種植和養殖項目,又不能提高生產效率,那就把土地進行流轉,流轉給種植大戶,這樣還能得到一筆土地流轉的使用費,或通過土地入股農業企業,獲得土地租金與分紅收入的同時,又能夠將土地的利用價值最大化,創造更多的價值,總的來說,土地流轉也是一件利國利己的大好事。


四哥歡樂的一天


糧食價格一直走低,怎麼辦?

1、擴大種植規模。

既然走不了價,那就只能走量了。現在種植到收割,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只要你管理得當,不然農作物應為各種原因減產,還是由不少利潤的。

<strong>2、引進新產品。

既然改變不了市場,那就只能改變自己。從側面利用土地,種植一些特殊農產品甚至是中草藥之類的產品,打開單一產品的局面,不讓自己一直受制於糧食裡面。

3、考慮往畜牧業發展。

現在養雞、養鴨、養魚之類的,成本不算太大。剛養殖的時候,可以不用多大規模,慢慢摸索,找出養殖方法,積累養殖心得。在逐步擴大養殖面積,增加收入。


安樂的貓


其實這種情況這些年一直都存在的,種糧食對於農民來說收入確實不高,而農民其實也一直在尋找出路。而在這方面,國家方面其實也在設身處地為農民朋友們找尋對策。

比如說,種植高附加值經濟作物,這方面是需要政府部門的牽頭,十年之前,國家就提出了“一村一品”的口號。

"一村一品"是指在一定區域範圍內,以村為基本單位,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通過大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市場化建設,使一個村(或幾個村)擁有一個(或幾個)市場潛力大、區域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主導產品和產業。

而在我們所瞭解到的信息當中,全國各地很多地方確實也作出了不錯的成績,就以我們陝南地區安康市為例。嵐皋縣魔芋,紫陽富硒茶,瀛湖枇杷都打出了一片天地。這也就是得益於國家的一系列惠農政策。

另一方面,不僅僅是種植方面,在養殖,手工,都能發展農村優勢,咱們也都看到了,就在今日頭條裡面宣傳地方特產的優秀三農頭條號也是大有人在,我不信在你們地方沒有一個值得炫耀的農產品。


陝南雨農


就來我們村來說,糧價一直走低,作為一個農民一直在尋找出路。其實不止是農民,就連國家也在設身處地為農民找尋出路。

首先,作為一個農民,糧價走低,那可以換種別的附加值經濟作物。這方面是需要政府部門的牽頭,比如我們村有些地方就大面積種值風景樹。

其次,是提高種植效率。如果能像國外那樣機械化,幾個人管理上百畝農田。或者就跟雜交水稻一樣,產能增加也是可以的。

再次,擴展銷售渠道。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電商,以及新興自媒體電商平臺就可以把貨物銷往全國各地。

最後,可以考慮特色種植,比如水稻與龍蝦合種,螃蟹與水稻合種,這些都是有成功經驗的。

總之,不要把雞蛋放一個籃子裡。作為農民我們還是要不斷的尋找新出路。


蟲先生


沒錯,最近幾年時間裡我國越來越多的糧食作物的市場價格呈現出“低迷”狀態,作為一般的農民可謂是很受傷。個人以為,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很多還在自家一畝三分地“堅持種地”的農民來說,解決辦法很簡單,那就不再種地,把自家的耕地合法合規的流轉出去,一邊收取租金,一邊還可以進城打工或者從事其他工作。

為什麼我會如此堅定的認為呢?主要有兩點原因,

第一,我國糧食價格短期內不存在大幅度上漲的機會和可能性。

第二,小規模種植化所創造的效益將會越來越低。


我國糧食價格趨勢,逐步與市場接軌

誠然,沒有任何人會去否認這些年我國糧食價格所處於的尷尬領域,幾大糧食作物接連遭受了“收儲制度”‘改革的洗禮,最終造成其市場價格的逐步走低,最終迴歸市場正常範疇之內。

而在此之前,我國的糧食價格,特別是以玉米,稻穀,小麥和大豆為首的主糧價格更是在國家臨儲收購政策價格的“庇護”下實現旱澇保收甚至逆勢上漲,完全與市場供需關係脫節,最終造成我國糧食供給處於又整體不足,需要大量進口,諸如每年的大豆進口量一直在9000萬噸左右,同時還面臨局部過剩,庫存量高企的狀態,比如說幾年前的玉米,現在的臨儲稻穀。

而截止到目前,我國的糧食收儲制度改革還沒有取得整體成效,市場供需關係還不足以支撐幾大糧食作物價格在短期內出現明顯上揚。所以,別指望農民從降價大漲上來獲得滿足,不可能了。


並不是我刻意打擊各位農民朋友的種植積極性,我個人覺得,以我國目前的農業生產發展現狀來看,對於大多數農民而言,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走出農村,遠離耕地,與糧食種植生產不再有牽連或許是最佳選擇。

我國一直面臨著“人多地少”的農業發展先天不足,如今農業種植水平提升了,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了,那麼也就不需要那麼多人被束縛在耕地上面,如從事其他創收效益更高的工作不是更好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