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是諸葛亮去攻打東吳,劉備守蜀中,還會慘敗嗎?

花花心心


這個問題,很有遠見,值得討論,我是紫氣東來,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引言:伐吳之戰,把劉備換做諸葛亮,不會慘敗,還會有所成果。

劉備伐吳的結果:

瞭解到劉備在伐吳之戰中,前期一直是很順利的,劉備攻下秭歸,一直到夷陵一帶,被東吳陸遜依據優勢的地理位置所拒,與劉備展開持久戰。結果在伐吳的第二年的夏天,被陸遜一把火燒得慘敗,蜀漢的七八萬精銳力量損失殆盡,劉備與少量殘兵退往白帝城。


劉備伐吳的目的無非兩點:

只要這兩點目的達到了,伐吳之戰就可以說是成功了。

  1. 一點就是為關羽和張飛報仇,兩人之死都與東吳都直接的關係,關羽父子是被東吳孫權所斬,張飛也是被部下所殺送往東吳。

  2. 另外一點就是奪回荊州,荊州處於四通八達之地,交通至為重要,只要拿回關羽丟失的荊州三郡即可。


換做諸葛亮的話,我們看下諸葛亮對伐吳的態度,諸葛亮從大局考慮,覺得伐吳的時機不對,也是竭力勸說劉備伐吳的。但是劉備堅持伐吳,諸葛亮領軍伐吳的話,從以後諸葛亮北伐的過程來看,諸葛亮不會大敗,甚至會見好就收。

從劉備伐吳的目的來看諸葛亮伐吳的結果

面對劉備的伐吳大軍,在正史裡記載是孫權是向劉備請求和議的,關羽、張飛之死很好辦,害死關羽的呂蒙已死,把殺害張飛的兩個叛將範疆張達送給劉備就可,以消劉備的怨恨。

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谿蠻夷遣使請兵。

  1. 如何再奪回荊州呢?我個人覺得,孫權不會輕易把得來不易的荊州割讓出去,那只有打了,憑諸葛亮的才智謀略,斷然不會留破綻給陸遜,陸遜的火攻之策會失效,從而兩家肯定會陷入更持久的苦戰。


  2. 這當中有個變數,就是曹丕。在戰爭初期,孫權向曹丕稱臣,結好曹丕,不願兩線作戰,曹丕願意鷸蚌持爭漁翁得利。同樣諸葛亮不會也會防備曹魏的偷襲,漢中有魏延不必擔心。如此在兩家陷入膠著苦戰之時,曹丕必定會會在濡須口發兵去攻打東吳,東吳兩面受敵。確實在劉備兵敗夷陵之時,曹丕發兵攻打東吳,陸遜放棄追擊劉備回援。


  3. 東吳的此時策略要做出改變,很大的程度上會像當初的湘水化界,割讓荊州三郡,於是諸葛亮是個精打細算的人物,定會在和東吳的談判上,得到關羽丟失的荊州三郡(南郡、零陵和武陵)。

諸葛亮如不能滿足伐吳的目的也不會像劉備一樣大敗

假如諸葛亮不能奪回荊州,最壞的結果就是帶領大軍退回永安,諸葛亮與東吳陷入長期交戰,如果糧草不濟,諸葛亮早晚會退軍,再者諸葛亮並不想與東吳交戰,故意拖延時間,結果就是兩方不會真正的打起來,而會各自退軍。這樣沒有大戰,蜀漢的精銳力量還會保存,國力不會受到損失,劉備還會有機會北伐中原。

結語:綜上,諸葛亮代替劉備伐吳的話,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蜀漢的損失,理想的話,既能報了關羽、張飛之仇,也能奪回關羽丟失的荊州三郡。可這都是在理想情況下,歷史沒有如果,從劉備不顧代價的要伐吳、滅吳,蜀國的命運已然註定。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劉備奪得漢中之後,已經到達了人生的巔峰,本該有機會進一步奪得天下的。可惜關羽的敗亡開啟了沒落的開端,一流文臣武將相繼凋零,領地失去一半,對吳發動的夷陵之戰更是把自己的底蘊一夜燒空,致使蜀國有巔峰跌到谷底。



不少人看到夷陵之敗都非常痛心,也會想如若這場伐吳之戰由諸葛亮領導,或許結局就會完全不一樣。那麼當初如果是諸葛亮去伐吳,夷陵之戰還會慘敗嗎?

按照當時的三國形勢,在關羽失去荊州之後,蜀漢僅剩一州之地。因此勢力最強的是魏國,其次是吳國,最後是蜀國,吳國是強過蜀國的。而我們都知道諸葛亮一直堅持的對外政策是外交好東吳的,所以哪怕諸葛亮帶兵討伐東吳,也不會盡全力的。

雖然當初他沒有像趙雲一樣直接公然反對劉備伐吳,但從其事後說:“假若法正還在,就一定能阻止主公伐吳,即使伐吳也不會敗得這麼慘。”由此可見諸葛亮對於伐吳這一戰的結果也持悲觀態度。



戰力不足

關羽失敗被殺,張飛也隨後被害,黃忠又已年老,趙雲因諫言的原因沒能隨徵,魏延馬超二人又要鎮守北方預防曹魏。因此能夠跟隨劉備伐吳的只有年輕的將領,這導致蜀國根本沒有獨當一面的大將,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哪怕當年諸葛亮伐魏亦有魏延、趙雲等。

如今蜀軍還要深入到吳國內部作戰,長途跋涉加上後勤運力不足,早已導致蜀軍軍隊病痛橫行。而吳軍以逸待勞,在沿途設置層層障礙,加上軍民一心誓死捍衛吳國。因此蜀軍哪怕在諸葛亮帶領下也無法取勝。

吳國佔有絕對優勢

南方地區本就走水利之優,當年曹操號稱百萬大軍也折戟於此。而當時蜀國最精銳的荊州水軍早已跟隨關羽被殺時一起玩完,蜀國剩下的水軍不多,也難以成為威脅。反觀吳國,最精銳的就是水軍,於長江之上縱橫。更握有江東富饒之地,兵強馬壯。其次吳國四任都督都絕非庸才,陸遜當然也不例外,哪怕諸葛亮跟其對陣也不能輕易打贏。當年劉備就是被東吳水軍從後包抄偷襲,加上陸遜前方放火夾擊才導致大敗。所以即使諸葛亮去也會慘敗,沒人壓制的了東吳的水軍及陸遜誰去也會慘敗。

外部勢力虎視眈眈

魏蜀吳三國鼎立,如今蜀、吳兩國反目成仇,誰最開心,當然是在後面虎視眈眈的黃雀曹魏了。而孫權也是看清了這一點,在劉備伐吳之初,孫權就派人到曹魏俯首稱臣,拉到了這一強大後援。而曹丕也在劉備伐吳的時候陳兵蜀漢邊境,一有什麼情況就攻打兵力空虛的蜀國。因此即使領兵的是諸葛亮,在料事如神也無法同時抗衡魏吳兩國的夾擊,最終也只會慘敗。

減少損失,保存國力

雖然換成諸葛亮伐吳也無法改變戰敗的局面,但至少可以把損失減到最少。

首先劉備伐吳是因為關羽、張飛二人的死都是東吳直接或間接害死的。他想要為他們報仇,這其中感情用事的情分比較大。情感的原因讓劉備難以聽取他人意見,導致魯莽行事,判斷失誤。尤其是對陸遜作為東吳的都督帶有輕視的成分,沒有過分重視。但換成諸葛亮就不一樣,因為其知道孫權有用人之能,陸遜絕非庸才,因此在對戰時必會打起十二分精神。

其次諸葛亮行事謹慎,必會給自己留下一條後路,更會注意東吳的最強軍隊水軍的動向。哪怕行軍也不會給東吳水軍有偷襲的機會,因此蜀國大軍在諸葛亮的領導下依然會打敗,但至少會保留有有生兵力,而不是一次玩完。



結語:面對以逸待勞、兵強馬壯的東吳,在東吳這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之下。哪怕是諸葛亮料事如神,親率大軍伐吳最終也會失敗,夷陵之敗最終也會發生,但至少在諸葛亮的帶領下,能更有效的保住蜀漢的有生力量。


南柯夢說


可能不會慘敗,但一樣無功,陸遜據險而守,當時,陸路估計沒其他路,水軍深入登陸可能被合圍,劉的總兵力沒優勢。諸葛亮不去是有道理的,勝當然好,敗諸葛亮當好人,又聯盟。年輕,以後要主持大局,不能擺在桌面上當壞人,也和劉備口號,為關羽報仇不合。


股經匯播


我只想簡單回答一下,如果進攻東吳換成是諸葛亮那就不會有失敗,但也未必能成功,最終還是形成僵持局面,因為陸遜的才能不在孔明之下,為什麼《三國演義》前期諸葛亮沒有對手,關鍵是他的對手司馬懿,陸遜還沒有出場,所以顯得孔明天下無敵。實際上說諸葛亮料事如神是誇張的說法,他是人不是神,如果他真的料事如神那他就不會慫恿劉備令關羽單獨出兵攻打曹操,他應預料此次行動的戰略風險。其次劉備攻打東吳他雖然勸阻了,可他還是沒有看出打孫權的後果。所以不要把諸葛亮神化。


小號哥


外面還有個強大的曹魏在虎視眈眈,出全力打,對吳蜀都沒好處,估計諸葛亮也不會再攻吳上面太用力,適可而止,假設劉備帶著諸葛亮去打吳國,假設陸遜的計策沒生效,接下來肯定就是吳國要傾全國之力來和蜀軍做牽制,等到蜀軍輜重不繼,大軍疲乏,這個時候魏國從後面打蜀軍一榔頭,直接歇菜,出戰本身在大局觀上就是錯誤的,就算不敗在俿亭,也會敗在別的對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