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奪冠背後:一汽-大眾的“變”與“不變”

“這一年,過得太快了。”這段時間,無論見到誰,都會聽到類似的感慨——無論你願意不願意,無論你欣喜還是惆悵,轉眼間,2019年都快過去了。


近日,百度發佈了“2019年度十大流行語”,其中,我太難了、996、硬核、社畜等十個詞登上榜單。這些流行語的誕生,和當下人們工作和生活壓力大相關。這一年,在整體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各個行業都“喪”字當頭。甚至有經濟學家稱,2019年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也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


這麼說未免有些悲觀,畢竟,在任何市場環境中,既有隨波逐流的,也有逆流而上的。截然不同的結果背後,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總結起來,無外乎是否有好的產品、技術和體系能力,是否能夠適應市場的變化,前者體現的是“堅守”,後者體現的是“創新”。


縱觀所有的優秀企業,無一例外都很好地做到了“堅守”和“創新”。在中國汽車市場,也有一個企業,在這個人人談變革的時代,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個企業就是——一汽-大眾。


在剛剛過去的11月,一汽-大眾再度摘得單月銷量冠軍,單月銷量高達210,856輛,1-11月累計銷量已達1,895,696萬輛,同比增長2.1%,成為少數幾個還處於正增長、而且有望完成年度銷量目標的企業。


高位逆勢增長,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其中,除了看得到的銷售和營銷體系給力外,還有很多不那麼直觀、可視的因素,比如,一汽-大眾在產品佈局、體系力建設等方面的長期努力,以及對高品質的堅守和對新業務、新技術的不斷探索。


歲末年終,當我們開始盤點整個行業的興衰得失時,發現正是這點點滴滴的“變”和“不變”,構成了用戶對於一個品牌最初的印象、認知和接受程度,並體現在口碑和銷量上。


變的是陣容,不變的是高品質


對於消費者來說,對一個企業最直接的感知就是產品。一汽-大眾今年之所以能夠實現逆勢增長,與其不斷推出高品質的產品是分不開的。特別是今年,一汽-大眾完成了新品牌的發佈,順利導入捷達品牌,形成了奧迪、大眾和捷達品牌這樣的“三駕馬車”,進一步拓展了細分市場。


奪冠背後:一汽-大眾的“變”與“不變”


其中,奧迪作為一汽-大眾的高端品牌,不僅承接著提振銷量的作用,也承擔著提升企業品牌形象的重任。今年,奧迪推出了全新一代奧迪A6L、全新國產Q3、全新奧迪Q8、首款純電動車型e-tron和Q2L e-tron等新車,進一步豐富了產品矩陣。


奪冠背後:一汽-大眾的“變”與“不變”


其中,全新奧迪Q8與奧迪A8、奧迪R8一起,組成奧迪“8”字符號的旗艦產品陣容,以“旗艦級”的產品體驗滿足“新豪華”時代高淨值用戶需求,上市以來備受追捧。奧迪e-tron和Q2L e-tron的上市,意味著奧迪品牌全面開啟電動化戰略佈局。


在這幾款新車的助推下,一汽-大眾奧迪11月單月銷量為67,300臺,同比增長16.9%;前11個月的累計銷量為617,533臺,同比增長3.7%,實現逆勢增長。


大眾品牌今年並非產品大年,依然通過上市多款新車對現有產品矩陣進行補強。3月上市的全新一代速騰Long-Wheelbase和4月上市的寶來·傳奇,以及高爾夫·純電,寶來·純電,還包括剛剛上市的第三款SUV探影,每一款都擲地有聲,堪稱細分市場的佼佼者。


奪冠背後:一汽-大眾的“變”與“不變”


其中,全新速騰和新寶來家族均成功躋身“3萬輛俱樂部”,去年上市的探歌和探嶽也一路走高,探嶽上市一年來,已贏得近13萬用戶的青睞;探歌也成為“萬輛俱樂部”的常駐玩家,穩居細分市場前三。


與這兩個成熟的品牌相比,捷達品牌今年2月26日才在德國完成全球首發,3月22日在中國首發,正式宣佈進入中國市場。4月16日,捷達品牌攜旗下三款產品VS5、VS7和VA3亮相上海車展,併發布了創新的“Yi生態”營銷服務體系,涵蓋消費者認知、購車、用車全過程。


奪冠背後:一汽-大眾的“變”與“不變”


9月5日和16日,捷達VS5和捷達VA3相繼上市,其中,捷達VS5上市第一個完整月便實現月銷過萬,終端銷售達11,088輛。憑藉德系品質與優秀產品力,捷達VS5的熱度不斷攀升,銷量保持增長的同時,訂單量持續激增超過3萬輛,成為緊湊級SUV細分市場的領軍車型。


可以說,正是這“三駕馬車”並駕齊驅,讓一汽-大眾能夠跑贏大市、逆勢增長,並有望奪得全年銷售冠軍。


變的是體系,不變的是領跑


每年歲末,一汽-大眾都會用兩個字來定調即將到來的新一年。在2018年“攻堅”之後,2019年的關鍵詞是“聚力”。如今回過頭來看,“聚力”這兩個字真是用得無比精確。


“聚力”聚的不僅是營銷之力,更是全體系之力。事實上,亮眼的銷量背歸功於強大的產品力,而強大的產品力背後,不僅是品質、生產製造工藝的體現,更是一汽-大眾體系能力的集中體現。


奪冠背後:一汽-大眾的“變”與“不變”


而體系能力正是企業長遠發展的基石。2019年,一汽-大眾通過多項重磅舉措,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完善強化體系實力,為企業長遠發展凝勢蓄力。比如在研發上,聚焦“全價值鏈本土化研發”,以技術創新凝聚發展內核。


作為中國第一個按經濟規模起步建設的現代化乘用車企業,一汽-大眾28年來始終高度重視研發體系建設。經過多年的積累發展,一汽-大眾目前已擁有造型與虛擬現實中心、電磁兼容測試中心、臺架試驗中心、車輛安全中心等多個重要研發部門,形成了從概念開發、造型到結構試驗、零部件試驗直到整車試驗的完整研發體系,具備符合德國大眾標準的整車本土開發的能力。


有人會說,合資企業需要本土開發能力嗎?不就是導入什麼產品、就生產什麼產品嗎?事實上,由於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獨特性,特別是汽車“新四化”的發展,只有具備本土開發能力的企業,才能夠快速調整戰略,跟上時代的腳步。


在這樣的背景下,8月19日,一汽-大眾汽車試驗場一期落成並投入使用。該試驗場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功能完善的綜合性汽車試驗場,填補了中國汽車產業在整車驗證測試領域的空白,展示了一汽-大眾構建完整汽車生態產業鏈的決心,並將推動其在市場競爭中邁上新的臺階。


奪冠背後:一汽-大眾的“變”與“不變”


兩個月後的10月28日,一汽-大眾新技術開發中心在長春正式奠基,該中心將在車輛安全、整車性能、驅動系統、智能燈光系統、人機工程開發等八大領域進行提升,建成後的新技術開發中心將以業界領先的技術指標和試驗條件,成為行業發展風向標。


而這,也體現了一汽-大眾長期可持續發展以及紮根中國市場的決心。


事實上,硬件的提升和本土化相對容易,但軟件的提升則困難許多,也需要更長的時間。這些年來,一汽-大眾始終把“全價值鏈本土化”作為核心發展策略,並從技術支持、人員培訓、管理優化等多維度幫助合作伙伴成長,培養了一大批實力出眾的本土供應商。


2019年,一汽-大眾提出的“全價值鏈共創”戰略,可以說是本土化經營理念的進一步深化。為了適應“新四化”趨勢和提質增效,一汽-大眾搭建了數字化採購平臺,大大縮短了採購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全價值鏈共創”戰略的落地實施,展現了一汽-大眾作為中國汽車產業引領者的責任擔當。


奪冠背後:一汽-大眾的“變”與“不變”


這一年,一汽-大眾還持續推動流程變革,並通過數字化轉型進一步提升運營效率和用戶的使用體驗。比如通過場景創新、流程打通和數字化運用,為用戶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服務體驗。


奪冠背後:一汽-大眾的“變”與“不變”


總結而言,作為國內最早的合資企業之一,一汽-大眾28年來始終秉承“全價值鏈本土化”戰略推進,逐步構建了完善的研發生產體系,並完成了五大基地佈局,實現產量的跨越式提升,目前全年規劃產能超過270萬輛,生產效率大大提升。


截至今年9月27日,一汽-大眾累計產量已經突破1900萬輛,在打造高品質的同時,也帶動了上下游的產業鏈,輻射帶動超過50萬個工作崗位,為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持續貢獻力量。


結語

汽車是產業鏈條非常長的行業,從上游的供應商到下游的經銷商,從研發到製造,從營銷到銷售,對於任何一個車企來說,銷量只是表象,考驗的是企業在方方面面的體系能力。


我們常常說“體系能力”,但“體系能力”的提升並非朝夕之事,它涉及到研發、製造、採購,也涉及設計、品質、工藝和性能,還涉及營銷、銷售、售後服務等等,是一個企業綜合實力的體現。


對於一汽-大眾來說,如何在如此大體量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求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船大難掉頭,但不掉頭的話,就有可能擱淺。


奪冠背後:一汽-大眾的“變”與“不變”


為了適應新時代的需求,一汽-大眾從產品到品質、從研發到檢測、從內部管理到客戶服務等方面都主動求變,革自己的命。變化的是過程,不變的是目的和初心,是對於提升產品品質和客戶服務的追求。


正如羅曼·羅蘭所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引申到汽車行業,那就是在認清市場的殘酷之後,依然初心未改、努力求變。


2019年馬上就要過去了,對於即將到來的2020年,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明年全年銷售2531萬輛,同比下滑2%,下滑幅度較今年有所收窄。對於“聚力之年”即將完美收官的一汽-大眾來說,2020年的關鍵詞又將是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