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隋朝和唐朝為何一定要滅高句麗呢?

月音吐槽


在中國古代,佔據中原的王朝雖然屢屢改名換姓,但對於周邊民族進行壓制,則基本上是薪火相傳的傳統。至於高句麗為啥死得最透,那是自找的。

隋唐以前:不管內部怎麼爭,對外只有一個字—削

對於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的對抗,最早的廣為熟知的事件應當是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被犬戎族幹掉、西周滅亡,這一事件對華夏族造成了相當大的震撼。後來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思想,各諸侯間雖屢有紛爭,但對外的態度是相當一致。

戰國時期,雖然各大佬間打得頭破血流,但對外繼續毫不客氣。秦國往西,趙國往北,既打壓了外族,又發展了自身。燕、趙面臨滅國之際,好像也沒誰提出過勾結北方遊牧民族自救的主意,當然,也可能由於當時的外族比較弱小的原因。

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對外的第一件事就是派蒙恬痛擊匈奴,並修築長城、修建秦直道,提高面對遊牧民族的優勢;

秦末起義、楚漢相爭之際,匈奴統一了北方,實力空前,號稱“控弦40萬”。識時務者為俊傑,西漢不得不度過了幾十年的忍辱負重、休養生息。漢武帝即位起,漢朝與匈奴開展了持續百年的拉鋸戰。到東漢時,竇憲封燕然山,代表著匈奴政權對中原的威脅已基本消除。

三國時期,曹魏雖然在南邊要面對孫劉,但對北方的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也從未掉以輕心。可惜在西晉時,由於八王之亂導致的國力削弱,原本依附於中原的氐、羌、鮮卑、匈奴、羯族紛紛建立政權,中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戰亂。

在鮮卑族的拓跋氏統一北方後,全盤漢化,以中原正統自居,對於接手北方草原的柔然人深惡痛絕,將其蔑稱為“蠕蠕”。整個北魏國存在期間,都在持續對其進行打擊。我們熟知的花木蘭從軍,就是為了揍這個北方遊牧民族。

在南北朝期間,北方再度分裂,東西兩個政權勢同水火。而原本為柔然人打鐵的突厥人幹掉主人、鹹魚翻身,佔據了西、北的龐大地區。西魏/北周、東魏/北齊為了避免兩線作戰,紛紛對其進行拉攏。

但在隋朝建立後,曾經囂張的突厥人也告別了幸福的日子。在楊堅的以夷制夷、分化打擊下,突厥人被收拾的服服帖帖,實力大為虛弱,並尊稱楊堅為聖人可汗。最強的突厥老實了,其他小國自然更風俯首稱臣,但只有東北邊的高句麗非常不老實,而且還挺有實力。

這就成功的引起了中原王朝的注意。

為啥高句麗必須滅:太囂張而且還挺有能耐

高句麗稱得上一個古國。它發源於東北的扶余族,在西漢時就見諸史書中的記錄,一直向中原王朝稱臣。王莽篡權時,曾經徵集高句麗出兵夾攻匈奴人;在遭到婉拒後,他直接把高句麗王叫到長安砍頭,引起了高句麗人的反叛。

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后,高句麗再度派人前來稱臣。其後,這個東北的少數民族政權一直坐山觀虎鬥,甚至屢次想趁著中原戰亂佔佔便宜,但經常被揍得很慘。最悲劇的一次,是被鮮卑慕容氏刨了祖墳。

隋王朝再度統一中原後,突厥被治老實了,其他小國當然見風使舵、進京朝貢叫大哥,高句麗也不甘人後。但是連續兩任高句麗王高湯、高元都有些兩面三刀,他們既稱臣,又時不時在背後搞些小動作,甚至還敢糾集靺鞨(女真前身)進攻遼西。

對此楊堅自然不能忍,在公元598年派兵出征,但由於瘟疫、後勤、颱風問題,還沒開打隋軍就遭受巨大損失,不得不撤回。而高元也迫於兵威上表謝罪。

但高句麗仍舊賊心不死,繼續噁心隋王朝,暴脾氣楊廣上位後自然不會忍,連續三次遠征,但巨大的消耗,構成了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這裡就能看出來高句麗為啥要捱打了:

首先,面對中原王朝不老實,如果不能收拾這個刺兒頭,持續千百年的朝貢體系豈不會被破壞?

第二,連續兩個強大的王朝接力才能將其滅國,由此可見高句麗挺有能耐。但很遺憾,能耐小的,還能被分而治之;能耐大的,就越必須被消滅。這樣才能一勞永逸,避免對中原王朝產生威脅。

高句麗的能耐體現在哪些方面?簡單總結如下:

一、地理優越,易守難攻。高句麗地處遼東,國土廣闊,遠離中原統治中心。《隋書》稱,“其國東西二千里,南北千餘里”。此外,高句麗人常依山建城,易守難攻。

這兩個特點,決定了高句麗不是軟柿子。距離遠,導致隋唐軍隊運輸困難,物資補給掣肘了實力的發揮,楊廣第一次遠征、李世民親征都是由於後勤不繼而不得不退兵。

城堡易守難攻,戰爭不容易很快結束,反過來又會對進攻方的後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說,中原遠征高句麗的最大問題,就是後勤。隋唐軍隊的野戰能力,面對高句麗都是碾壓,但是頂不住對方龜縮防守,把戰爭變成消耗戰。(沒錯,你看到的高句麗與唐軍在野外大戰而且還挺牛的場景,都是某國瞎編的)

二、照搬中原制度的農耕政權

高句麗作為中原王朝的數百年小弟,各項制度基本照抄,比如建立在平壤的宮城名字也叫長安城(無恥~),各種兵器也與中原王朝類似,也就是說,技術上並不比中原落後。

高句麗境內多山川河流,適合耕種。舊唐書稱,高句麗“種田養蠶,略同中國”,並且民間熱愛看書,當然是中原的書,最受歡迎的包括《五經》、《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春秋》、《玉篇》、《字統》、《字林》等等。

這就是說,高句麗並不是烏合之眾,而是完全抄襲了中原技術、文化,有組織、有體系的成熟政權。這就決定了它具有一定實力。這就罷了,關鍵它還很好鬥。

三、侵略性強,破壞中原王朝的朝貢體系

高句麗人喜歡看書,但沒學會文雅。好鬥的民風,從史書記錄可見一斑:

高句麗朝廷最高級的官員叫做大對盧,每三年一換。換屆的時候,遇到不服氣的,直接各自帶兵一決高下,勝者接位。以武力定官位,決定了政府的風格不會很斯文。

高句麗用法嚴峻,而且鼓勵血性,比如其法律規定:守城降敵、臨陣敗北、殺人行劫者斬,頗有商鞅變法的風采。史書稱高句麗路不拾遺,也就是秩序非常好。而紀律,就代表著戰鬥力。

對於中原王朝,高句麗一直屢次挑釁。不僅在隋朝時騷擾遼西,在唐朝建立後,更是經常毆打聽命於中原的新羅、百濟,讓後者無法順利入朝進貢。

總而言之,對周邊民族進行削弱,避免中原王朝直接面對威脅,這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的共識。而高句麗在力量上已經嶄露頭角,偏偏又桀驁不馴,那就必被滅,沒別的出路。所以,隋唐兩朝四帝,雖然性格特點各不相同,但在對高句麗上出奇的一致。

只可惜,在五代十國時期,石敬瑭破壞了這一規矩,開創了首次把戰略要地送給遊牧民族的先例,中原從此不得安寧。

另,高句麗被滅後,百姓也被移民到中原(最有名的是高仙芝),部分流入契丹、靺鞨。後來的高麗王朝,民族主體其實是新羅,開國的王建為了扯虎皮做大旗,自稱高句麗後代,這一風格跟如今的某一宇宙大國何其相似,果然是祖宗。


正史漫談


高句(gōu)麗(lí),位於今天中國的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相傳是由扶余王族高句麗人朱蒙所建立,從公元前一世紀建國,到公元七世紀被唐所滅,前後存在將近700年之久。

高句麗的人種構成主要是濊貊人、扶余人、靺鞨人,古朝鮮遺民等。高句麗最強盛的時候,疆域東臨日本海,南到漢江流域,西北到遼河兩岸,北到輝發河、松花江流域。

PS:後來的高麗和本篇文章說的高句麗,不是一碼事。

老人家早就說過,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為什麼隋唐一定要前仆後繼滅亡高句麗,得從最早說起。

一、歷史上高句麗曾經多次入寇內地

都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高句麗從建立伊始,就不是一個善茬。每次中原陷入內亂,高句麗就要發兵侵略內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高句麗乘機聯合烏桓侵擾遼東郡、樂浪郡,兩郡百姓水生火熱,中央無力顧及,地方長官顢頇無能,根本無法遏制高句麗、烏桓的趁火打劫。最後出了一個能人公孫度才將其擺平,消停了好長一段時間。

西晉初年,高句麗充分學習中原先進的文化、制度,很快又恢復生氣並且變得更強大。

等到五胡亂華,中原喪亂的時候,高句麗本性難移,再次內侵,不僅藉機吞併了朝鮮半島以及遼東半島的大片土地。

北周到隋時期,高句麗反覆聯合靺鞨、突厥南下,給北周和隋造成了巨大困擾。

當隋朝建立時,擁軍60萬的高句麗,猶如一把鋒利的尖刀抵在中原後背。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無疑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威脅。

此時,無論是從邊境安寧還是長治久安來看,消滅高句麗都已經被提上議事日程。

高句麗對此心知肚明,早在隋平陳以前,就知道下一個目標無疑是自己,早就積極備武,積糧近達百年,即“治兵積穀,為守拒之策”。

二、隋唐兩朝開疆拓土消滅威脅的本能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簡單的規律:中原王朝強大的時候,自然而然要向外擴張,一方面是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是消除邊境上的安全隱患。

秦漢隋唐,乃至清朝,都是中國歷史上擴張性強烈的王朝,匈奴、南越、吐蕃、突厥、高句麗、準格爾蒙古,四夷八荒,無論多麼強大,無論付出多少代價,最後都只能進入歷史的垃圾堆。

為什麼?

跟你丫死磕!

至於兩晉,宋明以後,中原王朝或者陷入內亂,或者重文輕武自廢武功,視開邊為生事,邊境上的蠻夷部落,就有機可趁,前者是“五胡亂華”,後者是遼金元清相繼入主中原,惡果就是生民披髮左衽,文明文化,經濟社會嚴重倒退。

隋滅陳完成統一以後,隋文帝在給高句麗的詔書中很不客氣地警告說:

“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殷勤曉示,許王自新耳。宜得朕懷,自求多福。”

不久,高句麗的嬰陽王高元即位,隋文帝冊封其為開府儀同三司、遼東郡公、高麗王。

僅僅過了十年,598年,隋文帝開皇十八年,高句麗王率靺鞨騎兵萬餘進攻遼西。隋文帝大怒,下詔黜除高麗王高元官爵,同時發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

不過天公不給力,陸路進攻遭遇雨季,道路泥濘糧草供應不上,軍中又流行疫病流行,根本無力作戰;水路在海上遇大風,船多沉沒。

最終,水陸兩路被迫撤軍,軍隊喪失大半。不過高麗王懾於隋朝軍威,趕緊遣使謝罪,上表自稱“遼東糞土臣元”。

隋文帝一看,謙卑得稱自己為“糞土”了,天子還能跟糞土一般見識嗎?

於是,罷兵。

我們知道,隋朝僅僅兩代就滅亡,關於隋朝的歷史都是由唐人所寫。為了顯示自己取代隋朝的正確性,唐人在記錄隋煬帝的時候,自然不會太客氣。

隋煬帝固然有好大喜功的一面,但在滅亡高句麗上,卻是有說不出口的苦衷,即詔書所言“兼契丹之黨,虔劉海戍,習靺鞨之服,侵軼遼西”。

這是因為,高句麗同時具有遊牧政權和農耕政權的雙層特性(就像後來的建州韃奴),對中原政權的潛在威脅非常致命。

否則如果征伐高句麗沒有必要的話,為什麼唐朝歷經太宗高宗父子兩代,也要堅持繼續隋朝的政策?

儘管如此,隋朝三次征伐高句麗,雖然達到了攻克平壤,迫使其稱臣的目的,但也耗費了自己的實力,引發了天下大亂,最終導致隋朝兩代而亡。

不過,高句麗的威脅明擺在那裡,所以到了唐朝,儘管代價巨大,依然堅持攻打,直到最終將其消滅。

三、唐朝歷經兩代終於“為中國報子弟之仇”

唐朝建立後,高句麗主動接連遣使朝朝貢,唐高祖李淵也借坡騎驢,對其採取了安撫政策,冊封榮留王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並放回隋朝虜獲的高句麗人。

對此,高句麗也放還俘虜的漢人萬餘,並毀了由戰死隋軍骸骨堆積而成的京觀,收斂安葬隋軍骸骨等。

在這期間,高句麗曾派人11次入貢,甚至還曾派世子朝唐,雙方使者來往頻繁,似乎和平可期。不過雙方心知肚明的是,最終不免一戰。

高句麗方面,不惜花費了巨大人力、物力,沿邊境修築了高句麗長城,自夫餘城(吉林四平以西)至海,總長度達千餘里,前後歷時十六年修成。

在唐朝方面,雄才大略的李世民不可能允許高句麗臥榻在側,因為如果唐朝不採取果斷措施,任由高句麗一統遼東,那高句麗將繼續吞併靺鞨、百濟、新羅這些周邊國家,最終聯合北方的東突厥。

“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屆時,唐朝面臨這個強大的敵人,後悔都來不及。

所以,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勵精圖治十多年後,國力逐漸恢復,決心出征,於是下詔痛斥高句麗"殘虐其民"、"侵暴鄰國"、"違我詔令",並昭告天下"遼東本中國之地,隋氏四出師而不能得。今朕東征,欲為中國報子弟之仇,雪君父之恥耳"。

最後,歷經父子兩代,終於在唐高宗手裡完成了中原王朝幾百年來的一個心願:滅亡高句麗。

公元668年,薛仁貴滅高句麗。唐朝分置9個都督府 42 州100縣,總隸於安東都護府,以薛仁貴為安東都護,統兵2萬,駐屯平壤。

不久,由於高句麗遺民常發生叛亂,就高句麗數10萬戶內遷到江淮以南及河南、隴右諸州的空曠之地,餘下的小部分高句麗族眾或奔突厥和渤海國,或向南奔新羅。

高句麗作為一個政權,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高句麗人,作為一個民族也與其他民族融合,從此銷聲匿跡蕩然無存。

PS:如果隋唐沒有堅持消滅高句麗的話,恐怕遼金元清入主中原的時間表就要提前了。


小奔說史


高句麗是位於東北亞的政權,有一部分疆土在中國東北的南部,也有一部分在朝鮮半島的北部。

高句麗還有個別稱叫“高麗”。當然,肯定有人不懂裝懂地跑出來區分這兩個詞。事實上,自南北朝時期起,高句麗就開始以“高麗”作為政權的簡稱。此外,中原王朝也會冊封高句麗的統治者為“高麗王”。

至於隋朝和唐朝為何一定要消滅高句麗,這話說起來可就很長了。

首先,高句麗多次入侵過隋朝的邊境。

這是隋朝和高句麗衝突的背景之一。

例如,開皇十八年(598年)高句麗的嬰陽王就率眾入寇遼西,並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

這一事件促使隋文帝楊堅決定發兵討伐高句麗,派出三十萬水陸大軍,由漢王楊諒、王世積等人率領,奔赴高句麗戰場。

但是,這場戰爭並無結果,隋朝軍隊準備不足,所以無功而返。最後,隋朝和高句麗通過外交渠道,解決了這場紛爭。

嬰陽王向隋朝上表謝罪,隋文帝也相應地撤回軍隊。

隋煬帝伐高句麗,是因為隋朝改變了羈縻政策。

隋朝的周邊,有很多不被其直接統治的部族。

對於這些遊離在外的政權,隋朝原本採取的是安撫政策。然而,隋煬帝上臺後,改變了這項政策,決定將其都納入朝廷的管轄範圍內。

對於高句麗,隋煬帝君臣是這麼看的:

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當陛下之時,安得不事,使此冠帶之境,仍為蠻貊之鄉乎?

換言之,隋煬帝改變了羈縻政策,決定恢復漢四郡的舊制度。這就是他發起三徵高麗的原因。

唐朝的情況也大同小異。唐太宗李世民出征高句麗的本質原因,仍然是想要恢復遼東故土。


HuiNanHistory


隋唐時期的高句麗,可以說已經是發展到最頂峰的時候,對中原地帶的威脅與影響隨處可見,為了防止國家被侵犯,自然隋唐皇帝要多次征討高句麗。關於具體的事情經過,不妨讓我為你細細分說。


一、高句麗的歷史

高句麗原本只是中原的一個諸侯國,在公元前37年(漢元帝時期),他們的諸侯是朱蒙,後來隨著中原的戰亂以及衰弱,對諸侯國管理失控,最終導致高句麗不斷髮展強大,以至於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高句麗實力雄厚,獨立成國。

自從高句麗成為一個國家之後,可以說跟中原的戰爭基本上沒有停止過。不管是曹操東征高句麗,還是北魏時期與高句麗的戰爭,都打得轟轟烈烈,讓人驚心動魄。


可是這個國家人民就是好戰,不管怎麼打,他們還是閒不住。在隋朝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原以後,高句麗的鄰居兄弟新羅都已經向隋朝低頭,就是高句麗還在陽奉陰違,專門搞破壞。

也就是隋唐時期,高句麗發展狀況達到頂峰,他不僅國內整個運行系統健全完整,而且國家地勢易守難攻再加上得天獨厚的肥沃土地,讓這個國家過上富裕生活。一旦國家富裕了,野心也就會變大,隋唐時期的高句麗在朝鮮半島可謂是老大,還有小弟新羅總被欺負,不讓新羅到中原進貢。

除了新羅之外,百濟可是高句麗的鐵桿粉絲,高句麗去哪裡他去哪裡,還有日本,三個國家形成戰略合作關係,不管哪個國家被打或者出兵打其他國家,另外兩個都會鼎力支持。

根據史料記載,高句麗不僅土地廣袤,還人口眾多,並且全民皆兵,軍隊人數高達六十萬,要知道在唐朝唐玄宗李隆基時期,十個節度使的兵力加起來還不到六十萬,足以見得高句麗的戰鬥力有多讓人恐懼。


(高句麗)其國東西二千里,南北千餘里。—《隋書》

本來自身實力雄厚,再加上還有兩個鐵桿粉絲支持,高句麗在隋唐時期簡直迷失自我,一不注意就偷偷偷襲中原。比如最開始在隋朝時期,高句麗就悄悄進攻遼西重鎮,讓隋文帝楊堅十分火大。

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時期,本來打算去跟他們好好溝通和平相處,結果高句麗高姿態對唐太宗李世民愛搭不理,氣得李世民只想滅他國家。


二、隋唐時期對高句麗的征戰

公元598年,由於高句麗突襲遼西地帶,讓隋文帝楊堅很是火大,就集中三十萬軍隊去親征高句麗,想要一舉把高句麗滅掉。

可是隋文帝還是太小看這個國家,經過長途跋涉,隋文帝的軍隊很多士兵得了疾病,無法作戰,還有高句麗特殊的地勢條件,易守難攻,再加上高句麗軍隊還有點猛,這場戰爭最後匆匆結束,隋文帝也擔心自己軍力消耗過大,就帶兵回家。


到了隋煬帝楊廣時期,楊廣更是暴脾氣,必須剷除高句麗,曾經三次叫軍隊去攻打高句麗,但是還是同他父親隋文帝一樣的結果。畢竟這個國家還是有點厲害,哪有那麼容易滅掉。

不僅沒有把高句麗滅掉,隋煬帝楊廣還把自己國家搞的支離破碎,最終被部下宇文化及起兵將其殺死,從此隋朝江山易主。直到李淵以及李世民等人最後再次統一,建立唐朝,中原局勢才穩定下來。

在唐高祖李淵時期,為了國家內部穩定,當然是沒有精力去攻打高句麗的,正是這些時間,高句麗繼續悄悄在中原的一些地帶進行揩油,最後李世民登基,不得不對這個國家引起重視。

公元645年,李世民覺得唐朝如此強大,想去跟高句麗談談,雙方和平相處,誰知道高句麗並不買賬,殘忍拒絕李世民,讓李世民一氣之下再次帶兵親征高句麗。

李世民親征,雖然取得一定的勝利,但是還是沒有滅掉高句麗,高句麗更加猖獗。後來李世民去世,把滅高句麗的任務交給唐高宗李治。李治派手下大將薛仁貴、徐茂公等紛紛前往高句麗征戰,效果逐漸顯現出來。



但是依舊沒有滅掉高句麗,綜合分析原因就是高句麗的兩個鐵桿粉絲日本和百濟總派兵支援高句麗。發現問題就要解決問題,於是唐朝軍隊於663年將百濟滅掉,又把日本打得落花流水再也不敢支持高句麗。

基本戰局勝利局勢已經形成,666年,高句麗又給了唐朝一個助攻,他們的名將淵蓋蘇文去世,其兒子開始爭奪政權,搞得內部一片兵荒馬亂、人心惶惶。唐朝軍隊在徐茂公(李勣、徐世勣為同一人)的帶領下趁虛而入,兩年後(668年)一舉拿下高句麗,完成了隋唐兩個朝代四個皇帝持續七十年的大業。


三、為何要攻打高句麗

關於為何攻打這個問題,通過以上戰事的再現,我們理解起來就容易很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高句麗不老實

前邊已經說過,在隋朝時期,高句麗不僅打壓新羅,不讓他們到中原進貢,還時不時就對遼西重鎮進行突襲,搞得隋朝國內一片恐慌。唐朝時期高句麗也是和百濟、日本拉幫結派,對中原地帶虎視眈眈。

在這樣的情況下,隋唐君王當然會引起足夠重視。剛剛經過數次戰爭取得國家統一的君主隋文帝與唐太宗,對國家政權穩定和國土完整看得十分重,並且堅決不允許其他國家侵犯自己領土。


剛好高句麗觸犯了兩個君主的底線,當然隋唐就要派重兵好好收拾高句麗。

2、高句麗威脅很大

高句麗除了人口眾多地域廣之外,還與百濟、日本搞聯盟,這在中原隋唐的眼中,明顯他們就是想對中原有行動。只要稍微有點政治覺悟的領導,都能很清楚明白這種形勢,要是我方不主動剿滅對方,最後換來的結果必然是被對方剿滅我方,所謂先下手為強,於是隋唐紛紛攻打高句麗。

3、隋唐國力強盛

以上兩個原因都是從利益關係分析的,現在我們從實力分析一下。隋唐時期的中原地帶實力雄厚,不管是隋文帝楊堅還是唐太宗李世民,兩個人本來就是南征北戰打下江山的,對自己綜合實力很自信。

不僅僅是自信,實際上當時實力也很強大,唐朝在李世民時期把周圍國家打得服服帖帖,沒人敢惹,還有隋文帝也是很不錯,要是換一個時期,比如唐玄宗李隆基時期,估計就是高句麗打中原,而不是中原打高句麗。


所以說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才是最具有說服力的,要是隋唐時期綜合實力不足,怎麼可能與高句麗對抗,更加不可能主動出擊,去滅掉高句麗。


結語

這場經過七十年的滅高句麗之戰,不僅最後取得勝利,還是一場對中原地帶後期穩定奠定基礎的戰爭。它充分讓周圍國家看到隋唐的實力,從而再也不敢侵犯領土,這何嘗不是一件值得記入史冊的大事呢?



嗔痴歷史觀


為什會隋唐兩代會對高句麗產生興趣,要征服它,這就要從當時高句麗的歷史形勢和它所處的地理位置說起了。

在漢朝的時候,東北地區有一個扶余的部落,因為內戰,分裂成兩個部分,一部扶余,另一部就是高句麗了。因為它是遊牧和農耕結合的部落,這個特點就給他崛起的基礎。高句麗建立後,一直向周邊擴充,一邊攻打原先的扶余部落,還一直想吞併漢朝在朝鮮半島設置四郡。當時,漢朝多強大啊,它的幾次試探,都被教訓了一頓,被迫縮回了爪牙。

東漢末年,高句麗一看漢朝內亂,就又打起了漢四郡的主意。可惜內部雖亂,地方勢力也不是它能望其項背的,就被公孫度為首的地方勢力收拾了,公孫度的兒子公孫康一度燒燬了它的國度。後來東漢軍閥鬥爭,司馬懿在東北取勝後,大量遷徙那裡的漢人,使高句麗有了崛起的基礎。之後短命的晉朝,以及五胡亂華,南北朝,高句麗藉著中原內亂,不但佔了漢四郡,還佔了東北一部分地盤,勢力很大。

到隋文帝建立隋朝時期,高麗也建立自己的典章制度,那可是高麗最強大的時候。它不僅打敗了慕容鮮卑,兩次打敗日本,還吞併了漢四郡,征服新羅百濟,而且經常南下掠奪,還一度打到了黃河岸邊。透過歷史我們知道,在東北地區,遊牧和農耕的結合會對中原王朝有怎樣的威脅,以後的契丹,金國,滿清不都是這樣崛起的嗎!

所以,正是看到了高句麗對中原的威脅,隋朝唐朝四代皇帝,都把它視為國家戰略威脅。文帝楊堅派三十萬大軍,征討高句麗,可惜,碰到了惡極端天氣,戰果不大,但也迫使高句麗到長安請罪。隋煬帝更是在大業七年開始,三徵高句麗,以一個王朝的代價,打破了他崛起的步驟。貞觀末年,騰出手的李世民,又多次打高句麗,這次雖然沒有滅亡它,但給了他重創。高宗時期,終於在668年,唐軍水陸並進,統帥李績大敗敵軍,高句麗被滅國。

至此,給中原王朝帶來巨大麻煩的高句麗,經過,隋唐四代帝王的努力,終於被消滅了。他們一定是看到高句麗對中原王朝的巨大威脅,才耗費這麼大的精力,非要滅其國不可。





郭來說歷史


原因並不複雜,如果你瞭解隋唐是起家於關隴集團的話,這個問題就很好解釋了。

關隴集團起源於北魏六鎮,而北魏則是一個鮮卑化政權;而鮮卑人正是起家於東北的白山黑水的漁獵民族。高句麗佔據的正是鮮卑故地。

而高句麗人正在複製鮮卑人的崛起。對於隋唐的當家人來說,由於其本身就脫胎於鮮卑軍事集團,對於鮮卑人的發家史再熟悉不過,當然不會允許這種局面再次發生,也就是說隋唐絕不會允許高句麗成為下一個慕容鮮卑、拓跋鮮卑。你說他們反應過敏也好,有先見之明也好,隋唐皇室是絕對要把這個潛在的敵人扼殺在搖籃之中的。

事實上,後來的歷史證明隋唐皇室一點都沒有神經過敏,他們所擔心的都成為了現實。

入主中原的胡人、夷狄,遠古的商周不論,二十五史的記載清晰地表明,不管是五胡亂華的鮮卑慕容氏、北魏的拓跋鮮卑,還是後來的遼金,其實都是出自白山黑水的東北漁獵民族;而儘管草原遊牧部族強豪層出不窮,匈奴、柔然、突厥等等,先後威脅中原,但真正能夠入主中原的漠北之民,卻只有蒙古一族。

這其中的原因何在,我至今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答案。

也就是說,慕容氏、拓跋鮮卑乃至更晚一點的青海和隴西地帶的吐谷渾,已經向人民證明了來自白山黑水的漁獵民族的戰鬥力。

同樣的,當隋唐建國的時候,高句麗已經成了一股不容忽視的強大力量。數百年的發展,高句麗從一個小小的部族發展成一個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割據政權,其實力已經完全不在代北時期的拓跋鮮卑之下。

隨著實力的增強,到了南北朝後期,高句麗已經開始頻繁介入中原爭霸,甚至在北周進攻北齊時,還借兵於北齊,插手中原事務。

這些事情,隋唐的當家人自然非常清楚。而在楊堅建立隋朝以後,當楊廣大軍南下攻陳的時候,高句麗二十萬大軍又開始騷擾遼西,與陳南北呼應。

這些舉動自然極不友好,雖然當時的隋唐都足夠強大,但面對這種尷尬的局面肯定是無法容忍的。

巔峰時期的高句麗擁有50餘萬軍隊,已經成為東北亞一個不容忽視的強權。

雖然後世可能對突厥更加熟悉,那只是因為突厥的攻擊性更強,而高句麗走的步子更穩,相對不那麼引人注意罷了。而且當時高句麗已經開始和突厥勾勾搭搭,局面就越來越有趣。

當年拓跋力微在漠北擴張的時候也是一樣的路數,發家於白山黑水,向西統一大漠,然後南下;現在高句麗與突厥勾勾搭搭,焉知不是故技重施?

後世的遼金蒙古女真路數都是一樣的,統一東北,滅掉草原諸部,成為漠北大汗,再南下一統天下。而凡是解決了漠北問題的,比如隋唐,都能完成大一統;凡是漠北解決的不乾淨的,比如拓跋鮮卑、遼、金,在其進入中原之後,漠北很快會崛起新的霸主,而北魏、遼、金就得陷入南北兩線作戰的困境,一統天下自然就無從談起。

這麼一個強大的敵人在身旁虎視眈眈,又有北魏、慕容燕的例子擺在眼前,不滅掉高句麗,留著過年麼?

但隋唐雖然滅掉了高句麗,卻沒有在東北建立有效的統治,當其衰落以後,還是吃了當地部族的虧。比如崛起於唐後期的契丹。

這個難題一直到清也沒有很好的解決。清入關以後,一直不允許中原人士進入關東龍興之地,而且在東北駐有重兵。但當清開始衰落,不得不允許漢人闖關東以後,東北還是和關內一樣,變成了漢人的地盤。只能說,文化的力量雖然緩慢,但更長久。


江上一峰青


隋朝和唐朝為何一定要滅高句麗呢?簡單說沒有恩怨,完全是東亞政策使然。從公元598年到公元668年,隋唐兩朝對高句麗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攻擊,特別是隋朝的四徵高句麗可謂是傾舉國之力。據統計,在這70年的時間裡,兩個王朝共出動大軍十餘次,致使曾經不可一世的高句麗精疲力竭、油盡燈枯,如一顆枯萎的大樹,告別了不再屬於自己的春天。



隋初與高句麗的關係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當時高句麗已經與百濟、新羅並列於朝鮮半島。百濟首先向隋朝派出使節以示祝賀,高句麗緊隨其後,新羅則無動於衷。十三年(594年)後,新羅姍姍而致。然而半個世紀之後,高句麗與百濟消聲滅跡,動作遲緩的新羅卻成了半島的主人。

論三國實力,高句麗最強,疆域最廣,因此也得到了隋文帝的另眼相待。就在高句麗第一次到隋朝朝貢時,隋文帝冊封高句麗王高陽為“高麗王”,承認其領土及國家的獨立。同時,隋文帝還授予高麗王“大將軍”、“遼東郡公”。前者為正三品散官,後者為爵位。

而對百濟王扶余昌則授“百濟王、上開府儀同三司、帶方郡公”,對於節奏慢了數拍的新羅王金真平也沒有吝嗇,同樣賜王封爵為“新羅王、上開府儀同三司,樂浪郡公”。注意,“大將軍”與“上開府儀同三司”,同為散官,但前者為正三品,後者為從三品。可見隋朝有意將高句麗扶上主導位置。如此一來,高句麗應該“知恩報恩”,一直與隋朝保持良好關係才對,但事實並非如此。

隋朝與高句麗兵戎相見

開皇五年(公元585年),僅與隋朝維持了四年和睦關係的高句麗向岌岌可危的南陳拋去了媚眼兒,得到朝貢的陳叔寶眉開眼笑。好景不長,公元589年,隋朝滅掉南陳。覆巢之下無完卵,高句如同大石頭下翻出的螞蟻一樣急匆匆、四處亂竄。

兩年後,高句麗主動與隋朝修好。富有大國情懷的隋文帝不計前嫌,以禮相待,雙方關係看似趨於穩定。然而,開皇十八年初(公元598年),高句麗率靺鞨部毫無徵兆的襲擊了遼水以西的隋境。隋文帝大為光火,馬上派五子漢王楊諒率30萬大軍征討高句麗。當然,既無作戰經驗的主帥與輕敵大意的隋軍乘興而去敗興而歸,30萬大軍損失十之八九。隋朝遭遇慘敗並沒有知難而退,反而成為隋唐連續遠征高句麗的開端。


高句麗為什麼要觸怒隋朝

縱觀歷史,每一個統一王朝從建立到強大必然經歷一個向外護張的過程。因此,隋朝建立不久,雄心勃勃的隋文帝就從關中本位路線轉變為東亞擴張路線。但是隋朝的後院不穩,因為盤踞著強大的突厥。正當隋文帝憂心忡忡的時候,突厥自行分裂為東西兩部。於是,隋文帝抓住機會將安義公主下嫁東突厥其中的小可汗突利可汗,表面上又支持突利統一突厥各部,實際上以此離間東突厥內部關係,層層弱化突厥的整體實力。

隋朝一石二鳥,如果威脅減除,那麼就有可能將手伸向遼東,打壓日益壯大的高句麗,或是突厥也會伺機東擴,吞併高句麗。所以高句麗先知先覺,故意攪亂這一局面的形成,不可否認,高句麗同樣懷揣著蠢蠢欲動的大國夢。但是高句麗並沒有足夠的勇氣來對抗隋朝,因此用唇亡齒寒的故事將近鄰靺鞨部忽悠上戰船。

所謂靺鞨,就是通古斯系統的女真人祖先。隋朝時候靺鞨分化為粟末、伯咄、安車骨、白山、黑水、佛涅、號室等七部。與高句麗一起挑戰隋朝的就是粟末靺鞨與白山靺鞨。隋朝當然清楚高句麗的意圖,於是迅速做出反應,結局就是從第一次到第四次的遠征失敗,致使隋朝國力喪盡,榨乾百姓油脂,淹沒於轟轟烈烈的起義洪流。隋朝意圖成為東亞盟主的願望化為泡影,也讓唐朝前車可鑑。因此,唐朝不會重蹈隋朝覆轍



唐朝征服高句麗

高句麗拖垮了隋朝,如法炮製唐朝,積極未雨綢繆。從公元631年起,高句麗歷時16年,築起一條從扶余城到渤海沿岸,橫貫西北邊境,總長千餘里的城牆,號稱“千里長城”。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高句麗大將泉蓋蘇文聯合百濟入侵新羅,擴張野心呼之欲出。唐朝出於對新羅的保護,派出使者調停戰爭,而此時的高句麗已經如打足了氣的皮球一蹦好幾米高,彷彿將一切都俯視在腳下。所以,高句麗不僅對唐使傲慢無禮,而且還將其拘禁。於是,心高氣傲的唐太宗被激怒,在有生之年連續發動了大小三次針對高句麗的攻擊,但結局差強人意,稱不上光鮮。

唐太宗戎馬一生、縱橫天下,而高句麗之戰卻給他的人生蒙上了一層灰色。也許,人們大都追求飛揚的人生,其實平凡才是人生的底色。唐太宗之後,資質平平,以懦弱著稱的唐高宗卻出奇制勝,利用遠交近攻遊戲於顯慶五年(公元660年)聯合新羅滅掉百濟。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泉蓋蘇文去世,其三個兒子如當年袁紹幾個兒子一樣因爭奪繼承權而內訌不止,結果兩年後被唐朝趁機攻滅。公元668年9月,唐朝大將李勣率軍控制平壤,設立安東都護府,為唐朝與高句麗的長期抗爭畫上句號。


結語:安東都護府的設立,是唐朝表明對待遼東的態度,同時也是隋朝意圖的延續,那就是實現對該地區的羈縻統治,維護帝國的整體安定。而這個過程必需通過消滅同樣雄心勃勃的高句麗來實現。其實隋唐王朝的美麗夢想並不會完全實現,事實證明,一直奉行親唐路線的新羅並不安於唐朝的羈縻統治而小動作不斷,因此逼迫唐朝於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再次遠征新羅。新羅隨即服軟,唐朝撤軍,但是安東都護府卻在當地民眾的騷擾下不斷西遷,至到廢置。

唐朝並不能從整體上控制這一片遼闊區域的勢力,以致於渤海國應運而生。不過,總體上渤海國及新羅都與唐朝保持了良好的關係,維持了這一區域的相對穩定。不僅如此,這一時期還有不少新羅系統的居民移居山東地區,雙方關係越來越密切,並一直持續到唐末。特別是在新羅時期,漢字傳入新羅,中國姓氏也在當地形成。



通過消滅高句麗、瓦解百濟,扶持新羅,唐朝終於確立起了穩定的東亞政策。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高句(gōu)麗(lí)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今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政權。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後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高句麗極盛時疆域,東部瀕臨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漢江流域;西北跨過遼水;北部到輝發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高句麗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征服高句麗足以看出古代有作為帝王的深謀遠慮和防範烈火於未然。 在隋朝時期呢是高句麗不服隋朝的,不想成為隋朝的附屬國,所以就經常聯合隋朝周邊的一些小的國家進行反對隋朝的戰爭。這不僅僅是國家邊境衝突的外交問題而是皇朝顏面的蒙羞,所以隋朝時就大力的征討高句麗,但是高句麗本身的實力也不容小覷的,擁有獨立的領土還有足夠的軍事力量,還有周圍的一些國家聯盟都對隋朝造成威脅。

隋煬帝

加上隋煬帝的窮兵黷武,繼續執行國策討伐高句麗,國內人民水深火熱,各地農民起義軍讓這個國家陷入內外交困的局面,最後耗盡國力失掉民心亡國了。

在隋朝滅亡後,唐朝成為天下共主的正統皇朝,並且根據隋朝的滅亡做了許多的改革,加強對邊境地區的控制,在對外戰爭中還是繼續征伐高句麗。


太宗李世民派牛進達、李勣、李海岸率領軍隊水陸並進,在高句麗境內四處征戰搞破壞,最終迫使高句麗王將自己兒子交給長安做人質。


在高宗時期繼續對高句麗用兵,期待是把這個虎視眈眈的勢力徹底打掉,派遣程名振、蘇定方、薛仁貴揮師北進,在第二年最終滅掉這個心腹大患,了卻了隋唐思維帝王的心願。

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呢是因為高句麗私下和東突厥結盟,妄想東西並進的的打擊中原王朝,而自古以來突厥國都是中原王朝的死敵,如果這兩個勢力結盟的話那對新生的唐朝帶來的危害不可想象的。所以唐朝打擊高句麗也是為了維護自己統治的長治久安和讓黎民百姓免遭生靈塗炭的結果。所以畢其功於一役搞垮這個聯盟是最好的手段,也是最強大的震懾。所以高句麗就這樣的成為歷史。


歷史小白談歷史


隋朝和唐朝可以說與高句麗較上勁了。從隋文帝開始到唐高宗結束,連續兩個朝代四位皇帝。無論是千古明君的隋文帝、唐太宗,還是亡國之君的隋煬帝,還是政治平庸的唐高宗,都要和高句麗打一架。這四位皇帝,就像跑接力賽一樣,一棒接一棒,一直到把強大的高句麗消滅為止。

那麼,這四位皇帝,為何一定要與高句麗較勁,為何感覺不滅掉高句麗,他們就像寢食難安呢?

(隋文帝畫像)

我們先來看看四位皇帝攻打高句麗的情況。

隋文帝和高句麗打,敗得很慘。《資治通鑑》記載:“師還,死者什八九。”也就是說,十之八九被打死了,由此可見,隋文帝敗到哪種程度。

隋煬帝上臺以後,不服,發動了一系列與高句麗的聲勢浩大的戰爭。隋煬帝先後三次征討高句麗,第一次就動用了兵力一百一十多萬人。這還是兵力,參與後勤保障的,可以說不計其數。《資治通鑑》描述了當時的情況:“填咽於道,晝夜不絕,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就是說人多地擠滿了路,而且是白天晚上都有人在走。路上死了的人一個個堆疊在一起,滿路都是汙臭的味道。

可見,隋煬帝為了征討高句麗,發動的人之多,手段之粗暴,境況之慘烈,都是空前絕後的。

實際上,從隋煬帝第一次征討高句麗開始,老百姓就因為不滿,全國各地爆發了不少農民起義。但是,隋煬帝根本就沒有當回事,還要繼續征討高句麗。征討了第二次,又征討了第三次。最終,由於窮兵黷武、橫徵暴斂,隋煬帝沒有把高句麗滅掉,反而自己的國家被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和諸侯造反給滅亡了。

(隋煬帝畫像)

唐太宗上臺以後,十分注意自己不要重蹈隋煬帝的覆轍,避免二世而亡。但是,他依然不忘打高句麗。而且他還為自己征討高句麗狡辯,說:“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從軍者,皆憤嘆鬱邑,豈比隋之行怨民哉!”他的意思是說,興兵前往征討高句麗,都是老百姓自願的。本來只徵集十個人,卻有一百個人自願來參加;本來只徵集一百個人,卻有一千個人自願來參加。

唐太宗打高句麗,雖然勝利了,但是代價也不小,以至於連他自己都不滿意。還感嘆說,如果魏徵還活著,絕對不會讓他幹打高句麗的事情。說是這麼說,但打高句麗這事,他絲毫不含糊。

唐高宗政治上比較平庸,很多政務都要仰仗武則天。但奇怪的是,在攻打高句麗上一點兒也不含糊。而且他在攻打高句麗上,也是四個皇帝中成就最高的。最終,高句麗被滅,高句麗百姓,有些被強行遷入中原內地,有的逃跑去與突厥融合,只有少數還留在原地。由此,高句麗滅亡。

我們再來看看,為什麼隋唐的皇帝們,一定要把高句麗打趴下為止。

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原國家不允許強鄰環伺。

(唐太宗畫像)

中國古代中原國家和周邊少數民族國家之間,是一種朝貢關係。周邊的少數民族國家,會奉中原國家為宗主國,他們則成為宗主國的藩屬國。如果是這樣,那麼古代社會將非常平穩。

但是,這種朝貢體系,只有在中原國家十分強大,以及周邊少數民族國家比較弱小的情況下才會成立。如果中原國家比較弱,而周邊少數民族國家很強大,則周邊少數民族國家肯定不服,兩國之間必然發動戰爭。

這種戰爭,首先是周邊少數民族國家向中原國家挑戰。中原國家自然要應對,並給予打擊。

隋唐之前是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這些國家都比較弱小,高句麗因此發展起來。但隋唐建立後,中原國家就成了統一的強大國家,自然不允許周邊少數民族國家強大。因此,要對高句麗進行猛烈打擊。這種打擊,和秦漢時期打匈奴,是一樣的道理。當年漢朝發展到漢武帝時期,強大起來以後,就是對匈奴一陣窮追猛打,不把匈奴打得“遠遁”,決不罷休。

當然了,隋唐之所以一定要打高句麗,還有一個原因,是高句麗所在的遼東,和匈奴、突厥等民族所在的漠北及河西是不一樣。漠北與河西從來就不太平,而遼東則從來都比較穩定,至少在隋唐以前,基本上沒有強大過,也沒有試圖侵擾中原國家。因此,中原國家對高句麗的強大,顯然是無法接受的。不把他打下去,那口氣就順不過來。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隋書》《舊唐書》)


張生全精彩歷史


高句麗建國於西漢末期,建國人是朱高蒙,出生於漢朝玄菟郡高句麗縣,從朱高蒙的出身可以看出,當時的朝鮮半島原來大都是漢朝的領土。公元前8年,朱高蒙被為高句麗侯,並未建立國家。高句麗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獲得迅速發展,建立了高句麗王國。

自隋文帝開始到唐高宗時期,先後70年對高句麗進行攻伐,最終於668年被滅亡。為何隋唐一定要消滅高句麗吶?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中原王朝的固有領土情節。

西漢時期高句麗所屬地區歸中原王朝管理,並且有州郡的設置,如下圖:

所謂的“三韓”只在朝鮮半島的南端,漢朝在朝鮮半島設置了真番郡、臨屯郡、樂浪郡、玄菟郡,高句麗建立後,漢朝時期的四郡基本都歸了高句麗,並且向北擴張,佔領了遼東的一部分地區。高句麗的初期的都城在吉林省境內,後遷都到朝鮮半島。

曹魏時期,遼東的公孫淵佔據遼東後打壓了高句麗的發展,曹魏攻打遼東時高句麗積極協助曹軍,當時的統帥是司馬懿。消滅公孫瓚後,高句麗和曹魏決裂,企圖佔據遼遼西地區。244年,曹魏軍隊攻破高句麗首都丸都城(現在吉林通化境內),以為消滅的高句麗,70年後高句麗重新在此建都。此時中原地區處於混亂的西晉王朝末期,中原王朝無力攻擊高句麗,高句麗得以發展壯大。

隋唐是大統一的中原王朝,帝王們為了解除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的威脅,對已經壯大的西北、正北、東北的未臣服地區進行軍事進攻,解除王朝的外部隱患,居於東北方向的高句麗首當其衝。隋唐的帝王們也想恢復拓展原來中原王朝的疆域。

二、高句麗對隋唐的軍事威脅。

根據邊疆史和高句麗歷史研究專家估計,隋唐時期的高句麗有軍隊60萬,當時高句麗為了對抗隋唐中原王朝的進攻,採取了全民皆兵的戰略。

隋文帝時期,高句麗聯合靺鞨人派軍攻打遼西地區,企圖驅逐中原王朝所佔領的地區,瓜分佔領地區,聯合對抗中原王朝。假如成功的話,中原王朝將面臨北方少數民族的聯合進攻,這是任何一箇中原王朝都不願意看到的。(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圖)

高句麗王朝奉行對外侵略政策,對百濟和新羅實施打壓,並且出兵東北地區,任期發展壯大對中原王朝的渤海灣地區、東北地區都形成軍事威脅,不得不征討高句麗。隋煬帝三徵高句麗都慘敗而回,唐朝的李世民、李治父子對高句麗的軍事力量也不敢小覷,不消滅高句麗始終是王朝穩定的一根刺。

三、中原王朝對北方藩屬國的考量。

中原王朝的興亡,導致北方民族和國家的興亡。中原王朝混亂,北方民族興起,中原王朝統一,必然對北方民族的部落和國家打擊,以期獲得穩定的北方邊疆。

隋唐都是大統一的王朝,對待強大的北方少數民族採取強硬的政策,“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這是中原王朝皇帝的心結。

隋唐時期的高句麗王朝桀驁不馴,不斷擴張領土,對中原的隋唐王朝時而歸順,時而反叛,自認為手中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足以對抗。況且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派軍征討大都歸於失敗,更加助長了高句麗的囂張氣焰。

隋唐皇帝對藩屬國有這樣的考量,第一,要真心歸順中原王朝的統治;第二,藩屬國之間不能太融洽,這樣不容易制衡;第三,藩屬國的軍事力量要控制在一定範圍內。綜合以上三點,高句麗都不符合,而且利用手中的軍事力量對外進行擴張,影響了中原王朝周邊的穩定。

四、百濟、日本聯合援助高句麗的威脅。

隋唐時期的朝鮮半島處於“三國”時期,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新羅臣服於中原王朝,而百濟同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稱臣,高句麗和日本互相勾結、進行貿易。唐高宗頻繁征討高句麗,百濟和日本派軍增援。

唐高宗認為,必須剪除高句麗的羽翼,聯合新羅攻打百濟,663年,滅亡了百濟政權。

同年,唐朝將領劉仁軌率軍在白江口打敗日本的艦隊,以少勝多,大獲全勝。至此,高句麗的外援徹底斷絕,迫於唐朝的軍事壓力,高句麗太子作為質子到唐朝長安侍奉唐王室宗祠,緩和高句麗與大唐的對峙局面。(白江口之戰圖,唐軍和新羅軍隊聯合,日本版)

666年,高句麗的權臣名將淵蓋蘇文去世,他的兒子們為爭奪權力而大打出手,唐朝趁機出兵,歷經2年,最終滅亡了高句麗。



日本白江口之戰慘敗,高句麗滅亡,新羅統一朝鮮半島。新羅一直與唐王朝保持友好的宗屬關係,有唐一朝,來自於朝鮮半島、日本的軍事威脅幾乎沒有,贏得了幾百年的邊疆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