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一個共同富裕目標引領改革發展的鄉村振興範例——汾陽市賈家莊村七十年改革發展的實踐思考

位於呂梁山東麓、地處晉中平川峪道河下游、與酒都杏花村相毗鄰的汾陽市賈家莊村,有村域面積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383.55畝、林地面積584.4畝;有居民967戶2819口人;村黨委下設8個黨支部有黨員156名。建國七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賈家莊村以永遠跟黨走、永葆先進性的政治自覺和跟上時代步伐、走在時代前列的行動自覺,堅持實事求是,堅持與時俱進,堅持改革創新,堅持求真務實,一代一代薪火相傳、接續奮鬥,一輩一輩擼起袖子、苦幹實幹,不自滿、不止步、不停頓,把一個一無礦產資源依靠、二無區位優勢依託、三無傳承產業依賴的鹽鹼灘地上的貧窮落後村,改變發展為一個農村城市化、村鎮園林化、生活現代化、城鄉一體化的美麗宜居村,村容村貌、戶容戶貌、精神風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取得了集體經濟持續壯大、群眾生活美好幸福、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基層組織建設成效卓著的根本性成就。全村人口數量由1949年初的210戶876人發展為現在的967戶2819口人;集體企業從無到有發展為現在的18個,2018年,集體企業總產值達到3.5億元、利潤突破3000萬元;產業建設形成了恆鼎建材、盛世酒業、綠色農業、騰飛旅遊四大支柱產業;村集體固定資產由1949年初的一窮二白髮展為現在突破6.5億元;人均純收入由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的600元發展為現在突破2.5萬元;綠化覆蓋率達到42%。

賈家莊村是一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走向全國的先進典型,先後被命名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創新爭優先進黨組織”,“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全國首批旅遊模範村”“2014年最美生態旅遊村”,一次榮獲國務院嘉獎令,三次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賈家莊村在七十年的改革發展實踐中,始終保持了不自滿的奮進精神、不止步的創新動力、不停頓的發展活力,其不斷彰顯新作為、永葆發展先進性的實踐探索,特別是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堅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和諧發展的道路不動搖,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堅持思想政治工作領先不動搖,堅持多個文明一起抓不動搖“五個不動搖”的實踐探索,做出了大文章,積累了好經驗,對於農村基層黨組織團結帶領群眾,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決勝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具有許多有益啟示。

啟示一:加強農村基層黨建是根本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賈家莊七十年改革發展最本質的特徵是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永遠跟黨走,永葆先進性,創造性地形成了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的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實踐路徑。一是有一名引領群眾艱苦創業、改革創新的帶頭人。“雁飛千里靠頭雁”。村支部書記是一個村裡的“主心骨”,崗位特殊,責任重大。賈家莊村黨支部自1950年正式成立以來,歷任支部書記無論是50年代動員群眾“百把钁頭鬧革命”的賈煥星,還是帶領群眾發展多種經營、成為全國農業機械化一面旗的宋樹勳,無論是六七十年代帶領群眾“治水改鹼拔窮根”“排除文革干擾,狠抓農業生產”的邢寶山,還是從1975年起擔任支部(總支)書記43年不忘初心使命、艱苦奮鬥創業的邢利民,還是放棄城市生活、回村帶頭創業並於2017年被選任為賈家莊村黨委書記的邢萬里,他們都能重團結、能夠與兩委幹部形成工作合力,講民主、善於同群眾商量共鳴,作表率、注重給群眾標杆引領。邢利民同志常常以“臉曬黑了沒有、體重下降了沒有、腳上沾泥巴沒有、聲音嘶啞沒有、腰彎下去沒有”的作風標準檢視和要求自己和團隊成員,在上馬特種水泥廠項目時,不僅主動賣掉自己的小轎車緩解資金短缺問題,而且連續18個月吃住在工地督促工程質量進度。二是有一個服務中心、引領全局的好支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支部是黨的基礎組織,是黨組織開展工作的基本單元”,要“把每一個基層黨組織都打造成堅強的戰鬥堡壘”。賈家莊七十年來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的“一個支部就是一塊陣地”的主要做法是:不斷創新基層組織設置方式,立足於提升領導力、組織力、戰鬥力,先由黨支部發展為村黨委,再到村黨委根據工種、崗位等下設8個黨支部;不斷創新基層組織活動方式,以每一個支部的“三會一課”制度雷打不動、每一個季度的大觀摩大檢查大評比活動雷打不動、每一年的誓師動員大會和評模表彰大會雷打不動“三個雷打不動”的方式,實現了支部活動的規範化、制度化、經常化;不斷強化基層組織政治功能,始終強調工作任務重心變了,黨的先進性、純潔性不能變,領導體制變了,黨支部的核心地位不能變,領導方式變了,為村民謀事、服務的宗旨不能變,生產和生活條件變了,共產黨員艱苦奮鬥的本色不能變,活動方式變了,對黨員的嚴格要求不能變,使每個支部成為落實中央決策的表率、服務人民群眾的表率、推動改革創新的表率、注重強基固本的表率、弘揚清風正氣的表率。三是有一套激發黨員活力、永葆純潔先進的好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黨員的先鋒形象樹起來,用行動體現信仰信念的力量。”黨員是黨支部的活的主體,是一般群眾的學習標杆,黨員的先進性最根本的保障是制度化。為了確保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的各項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能堅持,確保責任既不會空轉更不會落空,賈家莊以符合農村黨員實際、特色鮮明便於執行的制度性活動,從1995年起持續開展的“樹形象、舉紅旗、創大業”活動到“五帶頭、五不準”規定,從“六比六看”到“創先進、爭優秀、做貢獻”競賽,從“著力解決五個問題”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到“十個方面尋找差距”及早謀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保證了“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的先鋒模範作用的積極發揮,建立了基層組織和基層群眾“根連著根、心連著心” 的密切聯繫通道。

啟示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基礎

壯大集體經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工作和重要支撐。村級集體經濟是村黨組織凝心聚力、開展工作的物質基礎,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關係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關係農村基層組織的正常運轉。賈家莊在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上,面向市場,改革創新,打優勢仗,走特色路,多業並舉、多產並進、多措推進,廣闢集體經濟增收渠道,探索形成了多類型、多渠道、多元化發展集體經濟的路徑和模式。一是黨建引領型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從1950年1月成立村黨支部到2012年1月設立村黨委,歷任黨支部六十多年如一日,始終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支部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來抓,擺上議事日程,制定目標規劃,加強考核管理,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年接著一年幹,一任接著一任幹,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保障共同富裕的不凡業績。二是多種經營型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1958年探索創新多種經營發展模式,先後開辦了粉坊、豆腐坊、酒坊、醋坊、油坊、飼料加工坊、碾坊、磨坊“八大坊”,相繼發展了飼養、運輸等23個項目,逐步形成了農業、副業、畜牧業再到農業的良性循環,全村農林牧副各業得到很好發展,到1965年,全村多種經營收入達到7萬元、經濟總收入超過42萬元,受到國務院嘉獎。三是幹部帶動型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上世紀八十年代,賈家莊黨員幹部提出“虧了我一人,富裕全村人”“個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不當百萬富翁,要建億元富村”的口號。1987年初,村黨支部書記邢利民身體力行,將自己與另一名村幹部合營的年收入四五萬元的塑料廠折價交給集體經營,在他們帶動下,村裡主要幹部全部獻出了個人企業,退出了承包土地,集中精力為集體辦企業、為群眾搞服務,開闢了由幹部帶頭富到群眾共同富的新路子。1983年至1993年的十年間,全村憋足勁兒創辦了20多個集體企業,村集體企業固定資產由最初50萬元發展到5000多萬元。四是滾動積累型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1986年到1990年,賈家莊採取“滾雪球”的辦法破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難題,每年拿出企業留利的50%,利用老攤攤、改造小攤攤、抓住大攤攤、依託土攤攤,擴大再生產,發展村辦企業17個,企業固定資產總額達到550萬元、總產值達到1600萬元,企業利潤達到170萬元,60%的勞力穩定就業,初步形成集體經濟唱主角、個體經濟作補充發展格局。1989年煤氣灶廠、焦化一廠二廠3個骨幹企業的產值達到1300萬元,利潤150萬元,上交村集體承包費80萬元。五是產業引領型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條人無我有、科學發展、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發展經濟須有產業支撐,產業發展要有項目載體。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賈家莊堅持走“以工補農、以農養林牧、以林牧促農、以農穩工”的發展之路;九十年代初,賈家莊抓住機遇上大項目、上好項目,1995年預算5800萬元僅用3000萬元建成年產10萬噸的特種水泥廠,為全村每年帶來2000萬的利潤,讓村集體經濟有了強勁的“工業引擎”,實現了由農業經濟為主向工業經濟為主的跨越轉變,成為老先進煥發新活力的先進典型;九十年代後期著手大力發展旅遊產業。目前,全村形成了以種植、養殖、農產品深加工為主的綠色農產業,以恆鼎水泥製品和預製構建為主的建材工業,以盛世酒類開發和釀造加工為主的白酒產業,以生態旅遊和拓展培訓、休閒娛樂、會務餐飲為主的旅遊產業等四大支柱型產業,形成了更具活力、更有潛力、更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村集體固定資產突破6.5億元,人均純收入突破2.5萬元,直接或間接帶動周邊鄰村500多人就業。六是鄉村旅遊型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鄉村旅遊是壯大集體經濟的新業態,賈家莊超前謀劃、主動轉型,靠轉型激活力強動力,二十多年來,從1997年廢棄燒磚廠改建大型農業生態園開始,到建成生存拓展培訓基地、裕和花園酒店、村史館、遊樂場,到創建完成4A級景區,到特種水泥廠轉型為恆鼎工業文化創意園,引入賈樟柯藝術中心、種子影院、作家村等文化創意產業,打造獨具三晉特色的“鄉村798”、三晉民俗體驗地——賈街,成功走出一條以生態旅遊促集體經濟的發展新路,形成了美景美村美宿美食“四美融合”的鄉村旅遊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2018年,鄉村旅遊遊客接待量超過200萬人次,2019年有望突破230萬人次,年旅遊效益已超過4000萬元,成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全國特色小鎮。

啟示三:在發展中保障改善民生是目的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賈家莊在七十年改革發展實踐中,形成了保障改善民生的發展新格局。一是形成以共享理念引領發展第一要務的格局。賈家莊始終以“接地氣、辦大事、作貢獻、辦實事”為重心,把“農村城市化、村鎮園林化、農田林網化、生活現代化”作為保障改善民生的具體目標,大力改善民生,建設美麗村莊,提升幸福指數,讓村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二是形成以完善基礎設施增強民生之利的格局。村集體先後籌資數億元用於村內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了3條高標準文明街、垃圾回收站、汙水處理站等,2018年拓寬改造了村內主幹道騰飛路;全村4000畝耕地渠、田、林、路四配套,實現了農田林網化、耕作機械化、土地水利化、種植區域化、服務科技化。三是形成以改善人居環境破解民生之憂的格局。為村民建起了10幢居民樓,讓全體村民住有所居,實現了80%的村民進樓房、20%的村民住特色小院的願景;50多萬株樹木讓綠色成為底色,全村綠化覆蓋率達到42%;特色小鎮試點、田園綜合體打造、廁所革命推進以及國家級衛生鄉村的創建,讓每一位村民不出村享受到“城裡人”的服務、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讓每一位遊客“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人人都想來、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時刻掛心懷”。四是形成以公共服務提升促進村民共同富裕的格局。全村“九年一貫制”教育,特別是賈家莊中學升級為“汾陽中學直屬中學”,讓村裡的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清潔環保天然氣免費安裝工程,讓每家每戶實現生活綠色化;成立老年日間照料活動中心,讓全村65歲以上的黨員、70歲以上的村民200多名老年人免費就餐服務、安享晚年生活。

啟示四:勇於深化農村改革是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賈家莊是靠吃“改革飯”、走“創新路”發展起來的,改革創新是賈家莊的魂和根,賈家莊正是依靠改革創新才在七十年實踐探索中贏得了發展先機、走在了時代前列。堅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實事求是落實改革,把改革和發展高度融合,把改革作為發展根本動力,發展前進一步改革就前進一步,走適合自己的改革發展道路,是賈家莊最顯著的特徵、最鮮明的特色、最壯麗的氣象、最可貴的精神,為實現由純農業生產向多種經營、由溫飽向小康、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由農業社會向城鎮化的歷史性轉變,提供了強勁動力、注入了不竭活力。一是積極改變農業生產組織形式。上世紀50年代,從自己溼澤鹼地漚麻坑的實際出發,1950年成立了村內第一個互助組,1952年組建了汾陽第一個農村生產合作社,1955年實現了初級合作化,組織群眾走合作化道路,“百把钁頭鬧革命”“治水改鹼拔窮根”,把2000多畝鹽鹼灘變成了高產穩產良田,糧食畝產由1958年的341斤提高到1965年的816斤,完善和形成了“三包一獎”“四固定”“勞動定額”“評工計分”等具有自己特色的合作化體制機制和管理制度,《賈家莊經營管理一百條》農業經營管理經驗在全省學習推廣。二是積極改進農業生產機械工具。60年代,針對多種經營與農業生產爭勞力的突出矛盾,發動群眾大搞農具改革創新,從一個個簡單的玉茭擦板、木輪車做起,從成立自己的農具改革試驗組到農機修配隊,形成了“家家是工廠,人人當巧匠”的創新氛圍,創造了三齒耘鋤、追肥耬、手搖脫粒機、鍘草機、碾米機等一件件推動農業機械化的實用農機具, 1965年參加了全國農業機械化展覽,成為“全國農業機械化的一面旗”。三是積極改革農業生產經營機制。1949年3月實行了土地改革。80年代初期,在以變革經營形式和管理方式為中心內容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中,完整準確地貫徹宜統則統、宜分則分、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改革精神,在改什麼、怎麼改上堅持該改的能改的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該“放”的堅決放、不該“放”的堅決不放,採取切合本村實際的“三田到戶、一集中、五統一”新機制,創造性地落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1953畝自留田、口糧田和飼料田,按人口平均分配到戶實行分散經營,對2148畝以生產商品糧為主的責任田,實行連片種植,按承包經營,對一家一戶想辦而辦不好或辦不了的排灌、調種、耕耙、澆水、治蟲、收穫等作業項目,採取專業承包,實行統一耕作、統一澆灌、統一調種、統一植保、統一收打;對村辦企業以發展生產力為目的,規模較小適宜農戶分散經營的實行下放到戶,規模較大的則採取“能人牽頭、投標承包、資產保值保本,按期上交折舊”的辦法,由集體統一經營管理。這種辦法確保了改革方向不偏離、改革任務不落空,使集體的優越性和個體的積極性都得到充分發揮,形成了共同富裕的管理模式,實現了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四是積極推進農業生產結構轉型。80年代中期集中力量發展集體經濟。90年代及時調整產業結構,注重生態綠色發展。跨入新世紀,提出了建設富裕、文化、生態、旅遊、幸福賈家莊的“五位一體”的改革目標,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實,2009年裕和花園酒店揭牌開業;進入新時代,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到農村 “三變”改革,開啟了新時代謀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改革新徵程,“政治領先、酒業振興、旅遊升級、村莊改造、普惠民生”的鄉村振興改革舉措持續實施、改革任務紮實推進,2012年8月全國最大的村級展覽館——賈家莊村史館落成開館,2013年7月人民作家馬烽紀念館建成開放,2014年生態園轉型為汾州民俗文化園,2015年創建了恆鼎工業文化創意園,引入了賈樟柯藝術中心、種子影院、作家村等文化創意產業,打造了三晉民俗文化體驗地——賈街;2017年文化生態旅遊景區客流量突破180萬人次,2018年景區接待遊客量超過200萬人次,帶動就業500多人,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啟示五:踐行核心價值觀是靈魂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賈家莊以共產主義理想武裝全村,以共同富裕目標凝聚人心,以“虧了我一人,富裕全村人”集體主義精神提升向心力,以“社會主義新型農家”建設推進鄉風文明,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傳承紅色文化精神、注重信仰實踐養成的鄉村治理各方面,形成了全體村民對核心價值觀情感認同、思想認同、實踐認同的具體模式。?一是形成了提升鄉風文明的“家庭細胞工程”。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賈家莊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注重從家庭做起,堅持從娃娃抓起,1991年開始連續29年實施以社會主義新型農家競賽、社會和諧家庭競賽為核心的家庭細胞工程,從7大項27方面對每個家庭成員的思想覺悟、道德行為、勞動表現提出具體要求和考評標準,對村規民約進行精準細化和精細量化,對每個家庭的執行情況每月上門、逐項打分、半年初評、年終總評,以五年為一個階段,連續五年評為“新型農家”家庭,村委會頒發獎牌,全家享受一定醫療保健費補助。“細胞工程”提高了村民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成為全村鄉風文明的社會穩定劑、家庭潤滑劑、鄰里調節劑和團結興奮劑,29年全村沒有發生一起刑事案件和上訪事件。二是形成了弘揚“賈家莊精神”的文化自信。文化是一村之魂,鑄魂是立村之本。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先進理念的“賈家莊精神”,是“愛黨愛國情懷、集體主義思想、先公後私品德、艱苦奮鬥作風、改革創新意識、科學發展理念”的集中詮釋,是賈家莊凝心聚力的興村之魂、強村之魂。“賈家莊精神”是對“百把钁頭鬧革命”的革命精神、“經營管理一百條”的創新精神、“全國農業機械化一面旗”的爭先勁頭、“虧了我一個,富裕全村人”的奉獻精神、“榮譽比金錢更珍貴”的價值理念進行完善提高中形成的,是融入血液、注入靈魂被全體村民接受認可的價值取向、行為準則和道德觀念。這種精神,已經成為全體村民“說文明話、辦文明事、做文明人、建文明村”更基礎的自信、學雷鋒辦好事更廣泛的自信、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更深厚的自信,已經成為賈家莊村堅持新發展理念更基本的力量、堅持人民立場更深沉的力量、堅持改革創新更持久的力量。(記者 任勤順 白偉 崔志軍 劉少偉)

呂梁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