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聯合國預測2050年地球人口將達100億,人類未來吃什麼?胡吃海塞式的“盛世”還能維持多久?

聯合國預測2050年地球人口將達100億,人類未來吃什麼?胡吃海塞式的“盛世”還能維持多久?

新刊【人類未來,吃什麼】

文 | 袁越

一畝地大概有多大?

這麼個簡單的送分題,把我的一位“90後”同事給難住了。她是個典型的“吃貨”,每次聚餐都要先用手機給菜“消毒”,每次出差都喜歡在朋友圈裡曬當地美食,當然那些照片都是飯館廚師們的作品,因為她自己極少做飯,平時都靠外賣維持生活。

“大概有這麼大吧?”她遲疑地用雙手比畫了一個範圍,勉強可以裝得下兩間臥室。

難怪她對畝的大小沒概念,因為他們這代人從小生活在城市,早已遠離了土地。對他們來說,食品不是從地裡長出來的,而是從飯館裡點來的,或者從超市裡買來的,他們沒有必要關心糧食的生產過程。

聯合國預測2050年地球人口將達100億,人類未來吃什麼?胡吃海塞式的“盛世”還能維持多久?

夕陽下廣西的水稻田,稻米是中國最主要的主食來源之一。| 圖:視覺中國

從某種角度講,這是一種進步。曾幾何時,中國人吃飯要用糧票,大家見面時都要問一句:“吃了嗎?”來中國學漢語的老外沒少拿這句話開涮。到了上世紀90年代,這3個字被“今晚吃的啥?”代替,中國人開始挑食了。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過後,隨著《舌尖上的中國》開播,“今晚去哪兒吃?”成為新一代年輕人的口頭語,下館子成了當今中國人的新常態。我們的食物不但越來越豐富,價格也越來越便宜了。

不僅中國如此,整個地球似乎都是這樣。電視裡充斥著來自五湖四海的美食節目,彷彿全世界的人都在大快朵頤,很少有人停下來問一問,這樣的“食物盛世”到底還可以維持多久?

促使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第一個線索來自聯合國2019年公佈的一份人口報告,預測地球人口將從現在的77億增加到2050年時的100億。新增加的23億人口大都來自發展中國家,他們不但要吃飽,而且還要吃好,這就意味著30

年後的世界糧食總產量必須在今天的基礎上至少再增加50%,這是個極大的挑戰。

更難的是,我們絕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單純依靠化肥來提高產量了,因為化肥的生產需要消耗大量化石能源,這就加劇了氣候變化的速度。再加上化肥洩漏導致的環境汙染越來越嚴重,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化肥的使用總量已達極限,無法再增加了。

聯合國預測2050年地球人口將達100億,人類未來吃什麼?胡吃海塞式的“盛世”還能維持多久?

中國四川在稻田間耕作的農民和耕牛。| 圖:視覺中國

第二個線索來自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19年7月發佈的一份報告,稱“與飢餓、糧食安全和營養相關的大部分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全球實施進度出現滯後”。原來,聯合國於2016年初啟動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今後的15年制定了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

FAO負責其中的4個目標,均與食物的生產和消費有關。3年多過去了,FAO發現世界飢餓人口連續3年呈上升趨勢,已經回到了2010~2011年的水平。目前全球仍有超過8.2億人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其中1.13億人甚至經常吃不飽飯。與此同時,與糧食生產有關的土地及海洋資源保護項目也進行得很不順利,倒退成為了一種常態。

第三個線索來自著名的《柳葉刀》(The Lancet)雜誌2019年初發表的一份名為《人類世的食品》(Food in the Anthropocene)的研究報告,該報告是由來自16個國家的37位專家花了兩年時間寫成的。專家們從健康、環境、食品工業體系和國際政治等多個方面研究了人類的吃飯問題,發現全球目前有近10億人因為缺乏食物而營養不良,同時又有20億人因為食物過剩而體重超標,僅此一項每年就導致400萬人過早死亡。

除此之外,因鈉攝入量過多、全穀物及水果的攝入量不足等原因導致的死亡人數每年高達1100萬。換句話說,不恰當的飲食成了導致現代人死亡的最大原因。

聯合國預測2050年地球人口將達100億,人類未來吃什麼?胡吃海塞式的“盛世”還能維持多久?

插圖 | 張曦

與此同時,食品生產又是導致氣候變化的最大原因。農業活動直接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佔所有人類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5%~23%,與交通運輸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當。如果再將因為農業活動而導致的土地功能轉換,以及食品加工和廢棄物處理等因素考慮在內,這一比例可能高達29%,也就是說將近三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與吃有關。

如果我們把這3個線索連在一起解讀,不難得出一個令人不安的結論:人類目前的糧食生產和食品消費模式出了很大的問題。我們的未來危機四伏,要麼有更多的人不得不餓肚子,要麼地球環境瀕臨崩潰,更可能的情況是,上述兩種情況同時發生。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讓我們先來計算一下糧食的單產。根據FAO所做的統計,1961~2007年間全球絕大部分糧食作物的平均單產的年增幅約為1.7%,超出了這一階段人口增長的速度,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感覺食物越來越豐富的主要原因。

根據FAO的測算,在不增加耕地總面積的情況下,要想在2050年時讓100億人吃飽飯,糧食單產必須以每年1%的速度持續增長下去。但是,目前全球農業的技術水平極不均衡,不同國家之間的農業生產效率相差很大,如果這一現象無法得到根本性的扭轉,未來30年主要糧食作物的單產增幅將降至0.7%以下,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其結果可想而知。

聯合國預測2050年地球人口將達100億,人類未來吃什麼?胡吃海塞式的“盛世”還能維持多久?

2005年,嚴重的乾旱和蝗災共同造成了尼日爾饑荒。尼日爾在世界最貧窮國家中位列第二。| 圖:視覺中國

其次,讓我們來看一看耕地的情況。目前地球表面積的3%是可耕地,人類的絕大部分口糧就是在這3%的土地上種出來的。這個數字看似很低,但地球表面積的71%是海洋,不可能變成耕地;11%是城市用地、廢棄土地、沙漠和高山,也不適合種田;還有8%的森林和7%的草原牧場,人類不應該再將其開墾成農田,否則野生動植物就更加無處可逃了。這樣算下來,可耕地總面積很難再增加了。

事實上,考慮到人口增加必然導致的城市擴張,以及現有土地幾乎不可避免的退化,地球上的可耕地總面積還會持續減少,使得人類的糧食危機雪上加霜。

第三,讓我們再來算一算人均可耕地面積。1950年時地球人口總數只有25億,每人可以分到5200平方米的可耕地。2010年地球人口總數突破70億時,人均可耕地面積降到了2200平方米以下,還不到一塊足球場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如果2050年時地球總人口真的突破了100億,那麼人均可耕地面積就會進一步降到1700平方米左右,還不到一塊足球場總面積的四分之一。

中國的情況就更糟了。目前中國人均可耕地面積約為1.35畝,大約相當於900平方米左右。想象一塊邊長為30米的正方塊,你一年所需的糧食、蔬菜、水果、植物油和動物飼料都要從這塊地裡產出來!種過地的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事實上,中國目前每年都要進口大約1億噸糧食(主要為大豆和玉米),如果未來有一天中國停止了所有的糧食進口,我們雖然不至於立刻餓肚子,但我們的飲食水準必將大打折扣,不可能再像現在這樣胡吃海塞了。

聯合國預測2050年地球人口將達100億,人類未來吃什麼?胡吃海塞式的“盛世”還能維持多久?

中國雲南的梯田 | 視覺中國供圖

換句話說,中國的糧食安全和國際糧食市場密切相關,已經做不到獨善其身了。如果廣大發展中國家生產不出足夠多的糧食餵飽自己的民眾,國際市場的糧價必然會上漲,我們一定能感覺得到。

以上討論的還只是正常的年景,一旦氣候出現異常,或者某種難以控制的病蟲害突然爆發,全世界必將出現大面積饑荒。

如果把現在的糧食生產比作一臺機器的話,那麼這臺機器在最近這半個世紀裡一直在滿負荷運轉,容不得一點差錯。問題在於,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愈演愈烈,極端氣候的出現頻率越來越高,糧食生產出錯的概率也越來越大了。有人測算過,未來全球平均氣溫每升高1℃,糧食產量就會下降10%。現在的地球平均氣溫已經比工業革命前上升了1℃,如果到2050年時我們不能把升溫幅度控制在1.5℃以下,後果將不堪設想。

聯合國預測2050年地球人口將達100億,人類未來吃什麼?胡吃海塞式的“盛世”還能維持多久?

以色列加利利地區的自動灌溉系統。| 圖:IC photo

如此說來,難道2050年時的地球人註定將會餓肚子嗎?答案倒也未必,我們有很多辦法可以避免災難的發生。

首先,我們可以想辦法減少食品的浪費。根據FAO所做的統計,目前全球農民生產的食品只有三分之二被消費者吃進了肚子裡,其餘三分之一都在各個環節被浪費掉了。其中浪費最嚴重的是蔬菜和水果,農民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蔬菜、水果有近一半(45%)被浪費掉了。

問題在於,減少食物浪費不是光嘴上說說就行了,其背後有很高的技術含量,其難度甚至一點也不亞於提高農業單產。另外,無數案例證明,人類的消費習慣是最難改變的,所以這一條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其次,我們可以適當減少肉類的消費,因為飼養家禽家畜耗費了太多的糧食。目前全世界的可耕地當中只有18%直接用於生產人類食品,71%都被用於生產動物飼料了。如果我們能少吃點肉,尤其是被《柳葉刀》雜誌列為“不健康飲食方式”之一的紅肉,就能節約出大量土地,用於直接生產人類食品。但是,減少肉類消費同樣需要改變人類的飲食習慣,這也是一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解決方案。

聯合國預測2050年地球人口將達100億,人類未來吃什麼?胡吃海塞式的“盛世”還能維持多久?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人造肉製造商Beyond Meat製作的漢堡。| 圖:視覺中國

第三,多年的生產實踐證明,過度依賴化肥農藥的現代農業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提高產量,但時間長了環境負擔太重,水土資源也無法保持,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在此背景之下,一部分人提出了有機農業的概念,試圖讓農業回到前工業化時代,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解決糧食危機。另一部分人則反其道而行之,認為應該更好地擁抱現代科技,在可持續的前提下盡最大可能提高糧食單產,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大自然。這兩種方式各有擁躉,必須親自去現場看一看才能得出可靠的結論。

總之,目前的食品生產方式和消費面臨嚴峻挑戰,我們需要再來一次“農業革命”,以“可持續”作為終極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幫助我們度過這次糧食危機。要知道,即使我們安全度過了2050年,還有2100年在等著我們呢。根據聯合國的預測,2100年時的地球人口將會達到110億!別以為那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未來,本世紀出生的年輕人,你們都有機會看到那一天的到來。

更多精彩報道詳見本期新刊人類未來,吃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