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定州秧歌戲,聲聲家鄉情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許多天才的藝術創造,無與倫比的藝術技巧,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能深深打動人的心靈、觸動人的情感。通過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藝術作品,我們可以形象地看到當時的歷史事件、人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不同人群的生活習俗,以及他們的思想與感情、藝術創作方式、藝術特點和藝術成就。

今天起,我們將帶你走近非遺文化,給你的心靈帶來一場精美盛宴。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定州秧歌

定州秧歌戲

最美非遺 | 定州秧歌戲,聲聲家鄉情

定州秧歌是土生土長的地方戲,又名“定縣秧歌”“大秧歌”“稻秧歌”,是流行於華北平原中西部一個古老戲曲劇種,因發源地在河北定州而得名。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最美非遺 | 定州秧歌戲,聲聲家鄉情

據定州市志記載,公元1093年(哲宗元八年)宋代文學家蘇軾謫知定州時,發現城北黑龍泉一帶東坂、西坂、南宋、蘇泉等村,大都種植水稻,農民插秧時隨口哼了一種小調“蚊子哇咬螞蟥鑽,撓畦苦哇插秧難”,精通音律的蘇東坡,將詞曲稍加整理,定名為“稻秧歌”教人們傳唱。“水上白鶴驚飛處,稻禾千里盡秧歌”的詞句,描述當年秧歌在定州的普及程度。

最美非遺 | 定州秧歌戲,聲聲家鄉情

定州秧歌戲的唱腔獨特,地域特點濃厚,與河北省其它劇種如梆子、老調、絲絃、哈哈腔等劇種風格迥異,是我國戲曲百花園中一個獨特的音樂基因。其劇目內容多來自老百姓日常生活,是當時農村日常生活的縮影。

最美非遺 | 定州秧歌戲,聲聲家鄉情

定州秧歌以唱見長,善於敘事,劇目內容以反映民間生活為主。代表劇目有《安安送米》、《楊二舍化緣》、《三拜花堂》、《老少換妻》、《借女弔孝》等。傳統劇目遺產豐富,不僅保存了大量歷史詞彙,還涉及到農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民俗事項,對研究中國民俗和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

最美非遺 | 定州秧歌戲,聲聲家鄉情


最美非遺 | 定州秧歌戲,聲聲家鄉情

在2019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活動中,我市興定秧歌劇團的摺子戲《三進士》作為河北省摺子戲代表受邀赴江蘇崑山參演。莊重大氣的裝扮,到位的動作、表情贏得現場千餘名觀眾的陣陣喝彩。整臺演出,表演間流露出粗獷樸實的民間韻味,充溢著濃郁的定州地方色彩,進一步提升了定州秧歌戲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