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績溪坑口 氣象非凡,胡氏宗祠

一、話說坑口

坑口村古稱龍川,位於績溪縣城東北約12公里處。該村地勢獨特,風景優美。村前有龍鬚山高大巍峨,村中有一條小溪(稱川)穿村而過,整個村莊佈局呈船型。

坑口村靜謐地躺在四面環山的一個小盆地裡。清澈甘美的登源古溪沿村東由北蜿蜒而南。據《龍川胡氏宗譜》記載:始祖胡炎,原居山東青州濮陽(今屬河南),東晉大興四年(公元318年),敕封散騎常侍兼中領軍隨元帝南下,鎮守歙州(今歙縣)。後於鹹康元年(公元335年),與績溪華陽女王氏結為連理,並於兩年後遷居此地。坑口村“東聳龍峰,西峙雞冠,南則天馬奔騰而上,北則長溪(登源河)蜿蜒而來,羨其山水清麗,便卜龍川之口荊林裡聚族而居”。經1600多年,傳至當今的“錦”字輩,計歷48世。

說坑口村的古建築,得先說宗祠。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川胡氏宗祠,被有關專家讚譽是中國古祠一絕。遊人到此都要欣賞一番。

坑口村全村幾乎清一色胡姓,惟有一家丁姓,這有一個傳說:坑口村是條船形,而船在大河大海中航行沒有鐵錨就無法停船靠港,因此特從外村請來一位丁姓,丁姓猶如鐵錨把大船釘住就安寧穩當了。奇怪的是這家丁姓數百年來代代單傳,如今執行獨生子女政策,卻又是生了男丁。龍川人說坑口是塊風水寶地,經常聚百年之地氣,採日月之精華,經過若干年便有人物湧現。不知是冥冥之中上蒼自有安排,還是龍川人在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薰陶中具備了非凡的能力。

二、坑口村集萃

胡氏宗祠:此祠始建於宋代。明嘉靖年間,胡宗憲(梅林公)敕封總督江南七省軍務,文有徐渭(字文長)、文徵明等出謀劃策,武用俞大猷、戚繼光等衝鋒陷陣,採用“攻謀為上,角力為下”、“剿撫兼施”的抗倭戰略,終於蕩平倭寇。顯赫戰功使胡宗憲的仕途登峰造極:官封太子少保、兵部尚書,並加太保。衣錦還鄉便大興土木,於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建成這座三進七開間、建築面積達1564平方米的祠堂。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大修,1988年至1993年間,又按原規模與風格,各級政府投入資金30萬元全面整修。

龍川胡氏宗祠除具有徽州古祠的特點外,其內飾雕刻精美,天井、門樓、廊廡、祭堂、寢廳的梁枋、梁臍、斗拱、雀替、柱拱、柱基、隔扇等建築構件上木雕千姿百態。宗祠的木雕基本分佈門樓、正廳落地窗門、梁勾梁託和後進窗門等四大部分,均以龍鳳吉祥、歷史戲文、山水花鳥、優美境地等畫面為立意構圖。花雕採用浮雕、鏤空雕和線刻相結合的技藝手法,圖案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祠堂前進中間,前方大梁雕刻的“九獅滾球遍地錦”,後方大梁雕刻的“九龍戲珠滿天星”技藝高超;正廳三面幾十扇落地窗門下截平板花雕的荷池勝景、梅花鹿生態寫真惟妙惟肖;後進兩側窗門雕刻的幾十個花瓶插花圖案,瓶與花無一雷同,均屬全國罕見,被專家們譽為“木雕藝術殿堂”。祠內有一特異現象:500多年來均不見蜘蛛蹤跡,是何原因不得而知,不過少了蛛絲汙染的木雕就更顯風采。

奕世尚書坊:牌坊建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2年)。仿木結構,三間四柱五樓,高10米,寬9米,其鏤空浮雕的龍、獅、鶴、鹿及明代書畫大家文徵明手書鐫刻的“奕世尚書”、“奕世宮保”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會源堂古戲臺:建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戲臺坐南朝北,面積97.44平方米。臺前基礎以磚石砌成,檯面以木柱支撐,上鋪臺板,為固定式,俗稱“萬年臺”。臺前設有石雕欄板,兩側與看臺相連。樑架結構為硬山擱檁式,額枋、月梁、斜撐、雀替等雕飾各種浮雕圖案及立體木雕。天井為青石板鋪地,十分規整。

績溪坑口 氣象非凡,胡氏宗祠

奕世尚書坊

績溪坑口 氣象非凡,胡氏宗祠

胡氏宗祠門廊石獅

績溪坑口 氣象非凡,胡氏宗祠

胡氏宗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