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農村大叔自學編篩子,為了有個小竹園,從山那邊揹回來倆竹疙瘩


近日,作者到嵩縣桃村金礦參觀,路上見到一位大叔正在削竹竿,下車問路,得知大叔準備編一個“草篩子”,於是聊了起來。“草篩子”,是以前農村常用的一種竹編,形狀和竹筐、竹篩一樣,有的是四方形,也有的是圓形,唯一不同的是草篩子底部是網狀鏤空的,用來篩掉碎草裡面的石子。大叔準備編制的草篩子,是用來篩黃豆的。

小村子在山溝最深處,現在全村只有十幾口人,不通公交車。村裡人想買一些日常用品和農具,都是需要跑到十幾公里外的縣城。村裡人有的進城買房子了,有的租房子陪孩子上學,大叔說:村裡耕地本來就不多,現在大多都荒了。求著孩子種了一小塊黃豆,割完了,天氣不好,曬不成,就想先捶一下,把豆莢篩出來,等好天了再曬。

大叔今年70歲,他的姓氏很特別,姓“崇”,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據傳出自上古有崇氏部落首領崇伯鯀,崇伯鯀的有崇氏部落,大多以氏族名稱“有崇”為姓氏,稱有崇氏,讀sōng,是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虞舜時期,夏的前身有崇氏部落活動在今河南嵩山、伊河一帶,其首領崇伯鯀幫助虞舜治理洪水。崇伯鯀就是因治水聞名天下的大禹親爹,民間傳說大禹曾在伊河嵩縣段治水,崇大叔卻無法說清自己到底是不是大禹的後人。


崇大叔有些自豪的說:“我家這個姓,我們全鄉就我跟我兄弟兩家。我們是從山那邊的德亭鄉搬過來的,過來差不多100年了,那邊一姓的還有,不過跟俺不一門兒人。要說俺這個姓,全嵩縣也就一百來口人。”山溝裡本來沒有竹園,十幾年前,大叔從山那邊的德亭鄉同姓家竹園,挖了兩塊竹疙瘩,揹回來,栽在自家坡地邊上,長到現在,最大的竹竿已經有雞蛋粗細。

劈竹竿的時候,大叔說:“咱這兒太陰,日頭照住的時間短,竹竿長得老是慢。我去尋了一遍,沒有合適的,這竹竿不好。”大叔劈的竹竿應該是去年長出來的新竹竿,看著還有些嫩,崇大叔說竹竿長不夠三年,編出來東西不耐用。整個村子只有他有個小竹園,村裡誰家要是編個籮頭、做個框,整個夾柿子的夾杆,跟他說一聲,都自己進去砍。等大叔自己想用了,卻沒有合適的了。

大叔說自己沒有專門學過竹編,看別人編過籮頭框,學著編了一次。一對筐編了三天才編成,再後來,摸著竅道了,一天能編倆。篩子,還是頭一回編。作者問他,五金雜貨店賣的網眼鋼篩子能用不?大叔說:“我去城看了,他們那都是篩沙子的,網眼太小,黃豆掉不下去,篩綠豆還行。”城裡買不到合適的篩子,崇大叔只好琢磨著自己編一個。


編篩子用的竹篾需要儘量統一,不管是寬窄還是厚薄,都要求一致。崇大叔告訴作者:“這些竹篾是專門揭過的,把竹竿裡面一層揭掉,只用外面的一層。竹竿越靠裡越糠,不耐用,外邊的皮子最好,再一個是竹篾薄了也好編,不容易折。”

崇大叔沒有專用的竹編工具,只有一把普通鐮刀,一根竹竿劈完,就用了小半天時間。鄰居唐大叔問他:“老崇,這是又編啥哩?”聽見說編草篩子篩黃豆,唐大叔也想要一個。崇大叔擦了一把嘴角的涎水,說:“我編的老慢,還不知道能用不能用,編好了,你拿過去使喚都中了。”唐大叔告訴作者:“你別看這老漢兒現在不中了,以前可是能人呢。啥都會,俺村的房子,一半都是他領著蓋的。”

崇大叔說:“不中了,要是不害病,手把子還能快點,現在,都不聽使喚了。”近十幾年來,農村出現一種怪現象,很多老人都得了中風,有的是腦血栓,有的是腦出血。農村人平時沒機會做體檢,小病不在乎,很多本來身體很好的老人,一生病就是生活不能自理。患病後,崇大叔不能幹什麼重活,做飯、洗衣服也都是老伴兒承擔。“咱不能光吃不幹活呀,手慢吧,多少得乾點兒,買個筐子也要十來塊,咱慢慢來,瞎好編一個,總是不要錢。”


走的時候,又下雨了,大叔的篩子底還沒有編好。崇大叔編草篩子是按照“出二壓二”的編織技法,原本已經編了很多了,發現不知道啥時候編錯了,一道竹篾編錯,會導致將來收邊時候沒辦法正常收邊。於是拆掉,重新開始。崇大叔收起路上的竹篾,坐在大門簷下,慢慢研究著編織著,還不知道一個下午能不能編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