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被“吼”大的孩子,都會有這些“性格缺陷”,媽媽要控制好情緒

“寶寶,快把地上的玩具收拾好,洗手,準備吃飯啦!”

5分鐘過去了,沒動靜...

“玩具收好了沒!”

10分鐘過去了,假裝沒聽見,跑去看電視...

“怎麼還看電視!剛才和你說話聽到沒”

20分鐘過去了,說10遍還沒動靜...

“還!不!去!收!拾!洗!手!吃!飯!”

面對寶寶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磨磨唧唧,吃飯“細嚼慢嚥”,一玩就毫無時間觀念,相信每個媽媽最後能做的只有“惡龍咆哮”了。

被“吼”大的孩子,都會有這些“性格缺陷”,媽媽要控制好情緒

生活中,我們都清楚要耐心、理性地指導教育寶寶,但是寶寶的天性往往總是不自覺的和我們作對。

最後,寶寶只能在媽媽“提醒——警告——嚴重警告——惡龍咆哮”的法則下收尾。

對於寶寶,無論這之前多麼快樂、意猶未盡最終都會被恐懼所替代。

站在媽媽角度,本想相安無事、和睦相處的目的不僅沒有達到,反而還生一肚子氣,憤怒平息過後想起來卻又後悔打臉。

現在想想要是“吼叫”變成一種常用的工具,不僅以後管教孩子只能靠吼才管用,甚至到最後是連吼叫都沒作用,還會影響孩子的價值觀、性格、以及他們遇事的處理方法。

家長經常吼孩子,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呢?

缺乏安全感,膽小自卑

當大人對小孩大吼大叫時,弱小的孩子是沒有反抗能力的,只有接受、忍耐,最後把不反抗做為習慣,慢慢得變得膽小、軟弱。如果孩子性格本就內向,加上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裡,就很容易封閉自己,患上自閉症。

一個在吼叫中長大的孩子是建立不了健康的安全感的,而這缺失需要用一生去彌補。相比起其他孩子,他們更容易膽怯退縮、對人不信任、缺乏自信心、情緒不穩定易怒易崩潰,難以和別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對環境適應力差。將來進入幼兒園,融入新環境都有很大阻礙。

被“吼”大的孩子,都會有這些“性格缺陷”,媽媽要控制好情緒

被“吼”大的孩子,都會有這些“性格缺陷”,媽媽要控制好情緒

被“吼”大的孩子,都會有這些“性格缺陷”,媽媽要控制好情緒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最合適的教育方法,也並不是讓爸媽做到完全不吼叫,適當的挫折教育,可以讓孩子有一定的抗壓性,能更自信坦然得接受錯誤,以及建立良好的行為和價值觀。

逐漸失去創造力和自信心

你別鬧了!我很煩... 有時候並不是小孩錯了,而是家長遇到了不順心的事,不自覺得發洩在孩子身上。這些無用的吼叫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他們並不清楚自己錯在哪了,只能默默聽從大人的安排,養成“聽話乖巧”、“言聽計從”的習慣,而逐漸喪失自己的個性,自我創造力也逐漸喪失。

更加情緒化,還會記恨父母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像芽芽媽的表妹一樣,雖然自己不喜歡父母吼叫的行為,但卻也在父母無形的影響下,對人對事變得易怒、暴躁。

長期用吼叫的行為去管教孩子,除了讓一些孩子變得內向,有的孩子還會在表達上更加情緒化,常用大吼大叫來表達想法。當爸媽教育自己時,能吼得比父母還兇,長此以往就會越來越難管,還會記恨父母。

被“吼”大的孩子,都會有這些“性格缺陷”,媽媽要控制好情緒

其實,寶寶天性單純,自我約束性較差,我們只要掌握了寶寶的心理,事先進行交代,事後再進行說明,一定讓寶寶知道,吃完飯以後還可以玩會別的遊戲;就算今天不玩了,以後有時間也可以再來。

如果寶寶意猶未盡時,要想讓他聽從你的意願去做別的事,務必要心平氣和的溝通,冷靜耐心轉移寶寶的注意目標

。當寶寶注意目標分散不集中時,我們同樣要告訴寶寶,時間很富裕,咱們慢慢玩,不急。

有時寶寶不願做、不敢做某個活動時,我們千萬不要硬性要求孩子去完成。媽媽在對孩子進行必要的行為教育的同時,應該更多地在心理上、生理上順應寶寶的天性,引導寶寶自己去體驗遊戲的快樂,不至於讓媽媽感到生活得艱辛和帶娃的壓力。

被“吼”大的孩子,都會有這些“性格缺陷”,媽媽要控制好情緒

“吼叫”是一種無效的情緒發洩,除了表達我們難以掩飾的憤怒外,對事情的合理解決並沒有任何幫助。

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對孩子咆哮怒吼,其實也會讓孩子也變得暴躁,而且越來越牴觸家長。

芽芽媽最後想說

如果在媽媽的強壓要求下遲早會束縛了孩子,導致理性會控制了天性。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乖巧,同時也會失去了個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