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印度為什麼不能學習“中國模式”?

印度和中國一樣,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市場廣闊,但中國的勞動力,和印度的勞動力,是一回事嗎?中國的市場,和印度的市場,是一回事嗎?郭靖和耶律齊都曾跟著周伯通學過武功,兩人的水平一樣嗎?郭靖和周芷若同樣都學過九陰真經,但實戰能力是一個檔次嗎?喬峰和史火龍都是丐幫版主,都學了降龍十八掌,但威力一樣嗎?

要知道,成為“世界工廠”,需要滿足三個條件:1、擁有全部的工業體系;2、擁有龐大的受過中等教育的高素質勞動力,也就是所謂的“人口紅利;3、大一統的國家,平等的社會關係,自由開放的社會風氣。

一、工業體系不是天下掉下來的

首先看工業體系,當年的印度,工業基礎其實是比中國更好的,因為他們早就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人在印度建立了工廠、鐵路和供電系統。在當年中國大革命期間,印度共產黨羅易甚至來“援助中國革命”,在他眼裡,印度是文明的工業國,中國是落後的農業國,印度援助中國理所當然。

就算到了1949年建國之後,印度的工業化程度,也超過中國,1949年印度鋼產量134.7萬噸,中國15.8萬噸;印度生鐵產量163.6萬噸,中國24.6萬噸;印度鐵路里程54754公里,中國只有21800公里;1949年印度擁有600萬產業工人,而中國只有120萬;1949年印度擁有122萬在校高中生,中國只有26萬;1949年中國的GDP,大概只有印度的一半。

中國當時經濟和工業發展水平之所以如此糟糕,是有其原因的:國民黨執政期間所謂的“黃金十年”農業長期停滯不前,工業每年增長6%左右,最高的1936年才6.7%。到1949年於1936年相比,國內輕工業下降30%,重工業下降70%,工業整體下降將近40%,近代工業只佔工農業生產總值的10%。1949年中國的國民總產值只有近123億美元,人口約5.4億,人均GDP只有23美元,人均國民收入只有16美元。自然是比不上大英帝國重點投資的印度。

印度為什麼不能學習“中國模式”?

無論工業還是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當年的印度起點是高於中國的,但在1949年之後,印度卻未能建立起全方位的工業體系,特別是獨立之後,一直在吃英國人留下的老本。而中國通過抗美援朝的付出,獲得了蘇聯156項重工業援助,其中包括髮電廠、鍊鋼廠、電子管工廠、戰略火箭生產總廠、發動機廠、電機廠、化肥廠、機床廠、造船廠、飛機制造工廠、汽車工廠......,這一系列的項目曾幫助了中國的工業經濟發展,這156工業援助,就是新中國所有的工業基礎,我們的現代生活的起源,就在這裡。當然,你要問了,為什麼英國不給印度援助這些,那你就該想一想,印度有沒有本事幫助英國打贏一場戰爭,逼得地球上最強的武裝力量退回去,並且坐下來籤停戰協議?中國的重工業體系,是用鮮血和勇氣換來的。

中國在獲得工業援助之後,也不是吃老本,而是繼續努力,在中蘇交惡撤走專家之後繼續努力,開油田,鍊鋼鐵,造汽車,興修水利,造化肥,造火箭,造原子彈,兩彈一星震驚世界。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們所積累的工業成就,其實是被低估的。然後中美建交,改革開放,中國所積累的重工業體系加上發達國家轉移的輕工業產能結合起來,就爆發出了驚人的能量,一路狂飆突進,最後成為了世界第一大工業國。

在1994年,中國鐵路總里程就反超了印度,並且一路拉開差距,而兩國的鋼鐵產量,更加是天差地遠,中國鋼鐵出產量世界第一,中國粗鋼產量已經佔到全球粗鋼總產量的一半,而印度的粗鋼產量佔全球總產量的比例只有大約6%,2015年中國人均粗鋼表觀消費量是印度的7倍多。

印度為什麼不能學習“中國模式”?

印度為什麼不能學習“中國模式”?

65年來,中國GDP增長了368.5倍,中國工業產值佔GDP的比重約40%,總量達5萬億美元,而印度的工業產值佔比僅為24%,總量不到6000億美元,只有中國工業產值的十分之一!中國的主要出口產品為技術含量高的電子、機械等工業品,而印度更多的是原材料和服務業。中國鋼鐵、發電、石油、鐵路、電子工業全面碾壓印度,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印度想當“世界工廠”,取代中國,根本看不到機會。

二、人口紅利不是人多就行

我們一直講人口紅利,在這個方面上,印度和中國同為人口大國,似乎潛力差不多,但事實上,人口也要講究質量。印度的勞動力質量遠低於中國。

人們常常說一個笑話,說印度其實只有“一億人口”,因為剩下10億都不算人,是“賤民”,印度是一個沒有經歷過革命戰爭就建立的“民主國家”,既沒有自下而上的革命,也沒有真正自上而下的改革,他們的封建文化、種姓制度根深蒂固。婆羅門、剎帝利、吠陀、首陀羅四大種姓涇渭分明,高種姓不可和低種姓通婚,大量農村的“賤民”被束縛在土地上,沒有人權,不能成為自由的勞動力,特別是女性,大量印度農村的女性類似於男性的財產和物品,根本無法離開家庭,成為職業女性。

所以,印度看起來學習了“西方民主”,但一個沒有經歷過革命的國家,是不可能有民主的基礎的,那些高種姓的“貴族”和“精英”們輕易就把持了政治經濟命脈,所謂的民主,不過是地主和資本家們牌桌上的遊戲而已,而廣大的賤民,連自己的命運都主宰不了,又談何參與政治?

印度為什麼不能學習“中國模式”?

在農村,印度缺乏一場“土地改革”,在城市,印度又缺一場真正的“十月革命”,大量的人口被束縛在土地上,大量的人口因為種姓問題無法參與更多的生產工作,大量的女性成了全無人身自由的物品,這樣的社會基礎,越是“民主”,越是完犢子。沒有廣大的受過一定教育的自由勞動力,談什麼工業化?

當年的英國在工業化之前,通過“圈地運動”和“勞動救濟”獲得土地和自由勞動力,美國通過“南北戰爭”、“廢奴運動”和“西進運動”獲得土地和自由勞動力,說白了,這些都是“土地改革”,必須讓農奴、農民從地主、種植園主手中解放出來,經過教育、培訓成為產業工人,一個國家才能實現工業化,而實現了工業化之後,工業生產的化肥、農田水利、電力輸送、農業機械、交通運輸才能反哺農村,實現農業現代化、集約化。

而中國在建國之後,不但通過土地改革解決了農民和土地的問題,解放發展了生產力,還通過掃盲教育,九年義務教育,給全國人們普及了基礎教育。新中國剛剛成立時,我國的文盲率高達80%。新中國組建了一支七八百萬人的農村教師隊伍,深入到基層,進行了全民掃盲,這些掃盲教師,有的其實就是識字的農民、識字的戰士、以及大城市裡的青年學生,他們為全民掃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甚至還包括後來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若不是由於他們們的犧牲和奉獻,我們很難在幾十年內迅速獲得一大批受過教育的青壯年勞動力。

印度號稱有10年義務教育,但在實際情況中,大量的農村人口和低種姓是無法入學的。印度四年級和五年級入學率不足60%,五到八年級輟學率高達50%,中國女性識字率為99%,而印度不足一半,大量的女童,無法進入學校接受正規教育。所以,你看到印度影視明星阿米爾汗主演的《摔跤吧,爸爸》中的故事,是真的,不是抹黑印度對女性歧視和對基礎教育的忽視。

印度的著名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鼓吹“素質教育”,鼓吹獨立思考和自由人格,這個沒有錯,但請不要忘了,沒有紮實的基礎教育,大量的底層人民不會讀,不會寫,不懂得基本數理化知識,是無法進入現代化流水線,成為“人口紅利”的。

很多人可能說,如今印度高素質人才也很多,在硅谷很混得開,甚至連微軟總裁都是印度人納德拉,印度軟件外包業也很發達。但我們要知道,正因為印度高等教育培養出的軟件人才都不願意留在國內,紛紛去了美國硅谷,印度本土的軟硬件還是舉步維艱,除了做軟件外包,他們做不出任何獨立自主的東西。去年有人吹噓印度本土的非智能手機如何受歡迎,卻發現這家印度本土手機的內部芯片,全部來自於中國的展訊,而小米也已經佔據了印度整個智能手機市場第一。

印度的精英,從未想著如何建設印度,而是想著自己是高種姓的雅利安人,和歐美白人是一家,他們努力學習是為了離開印度,成為美國人。

三、要有大一統的國家,和自由開放的社會風氣

一個工業化的國家,需要大一統的國家政權,需要人民擁有平等、自由、開放的社會風氣。大一統和自由開放從來不矛盾,沒有大一統的美國,就無法解決南方種植園和奴隸制的問題,只有消滅了奴隸制和種植園主,讓農業為工業服務,建立現代文明,才會有自由開放的基礎。

印度之所以存在封建殘餘、種姓隔離、歧視女性,就是因為沒有經歷過國家的大一統,政權、制度、經濟都沒有強有力、高效地整合。各個邦、各個地方政府,其實還是一盤散沙,無論多麼高明的政策,都缺乏執行力。這就回到了第二個問題,印度沒有經歷過真正的革命和統一戰爭,自古以來,印度其實只是一個地理名詞,在近代以前,這塊土地上就王國林立,宗教信仰繁雜,皇權不下縣,一盤散沙。最終在英國殖民者的操作下,才誕生了這個現代的“印度”。

如今,“民主”的印度擁有一千多個大小黨派,各個邦都有自己的傳統勢力,從中央到地方,互相扯皮,除了日復一日的貪腐和貧富分化,他們無法擰成一股繩帶領這個國家前進。“民主”的真正內涵,是協商和妥協,是聽取民眾的意見,是高效執行符合大眾利益的政策,而不是如印度這般,只有貴族、富人、高種姓的過家家。他們只有民主自由的外表,卻沒有民主自由的精神,一個不尊重女性和窮人的國家,談什麼開放?

印度為什麼不能學習“中國模式”?

重工業優先發展要求國傢俱有相當高的資本積累和資本動員能力,很遺憾,印度沒有。你以為印度沒有頭腦聰明、眼光卓絕的領導人嗎?印度的精英看不清癥結所在嗎?他們知道,他們也曾努力過,當年的尼赫魯,也曾學者蘇聯的計劃經濟,大搞五年計劃,但印度一邊學蘇聯,一邊學美國,學到現在,工業水平進步緩慢,直到現在,他們的農村還沒有實現全部通電,他們的鐵路交通,還在吃百年前英國人的老本,大多還是1947年前規劃的,同時還老舊失修,沒有高速鐵路。而中國鐵路總里程,已經世界第二了,中國高鐵總里程,則已經是世界第一,佔全球60%。自1951年之後,印度的電力也再也沒有趕上過中國,而如今中國國家電網的特高壓輸電,已經輸出到全世界了。

印度的大量土地,都掌握在地主手上,沒有土地,根本無法實施工業化和農村的現代化,中國可以通過強有力的手段進行土改,興修農村的水利、電力、交通,讓全國成為一個如臂使指的整體,這就有賴於執政黨的基層組織能力,這個組織能力,就是印度黨派最缺的東西。莫迪天天喊著改革,你讓他派幾個基層幹部下鄉和地主老爺談判試試?

印度佔這亞洲最肥沃的土地,最適宜作物生長的氣候,一年三熟的水稻,卻還不能擺脫飢餓。據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與印度非政府組織最新調查報告,印度有 21%的人口,超過二億三千萬人處於營養不足狀態,佔全球飢餓人口27%,高居世界之首。

連養活自己的人民都做不到,就不要談什麼“世界工廠”了。

印度為什麼不能學習“中國模式”?

不要覺得“中國行,我也行”!

你要知道,中國奮鬥到今天,付出了多少努力?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再到抗戰和解放戰爭,最後到土地改革和工業化,我們下了多大的決心,流了多少血汗,才有如今的成果。

強大、富足、自由、民主、科學、理性這些東西,上天不會白白送給一個國家和民族,你得靠自己去爭,我們有譚嗣同,我們有梁啟超,我們有孫中山,我們有毛澤東和那一代代的仁人志士,而印度沒有這些,他們只有恆河岸邊的修煉者和紙醉金迷的富人精英,沒有革新的勇氣,就不會有真正的建設。所謂的“金磚五國”,其實有前途的,只有中國一個;什麼“龍象之爭”,差不多就是北喬峰和南慕容。

印度為什麼不能學習“中國模式”?

前不久有個新聞,說因為中國不再進口歐美各國的“洋垃圾”了,就是不再進口那些廢棄的塑料、電子垃圾,東南亞各國表示我們的機會來了,處理廢舊塑料、電子垃圾,也是有收益的,塑料這種東西,回收再生產,也可以成為工業原料,中國不幹,我們幹。

然後幹了沒兩個月,以印度為首的東南亞各國紛紛表示:“對不起,這活兒我們也幹不了,你還是另請高明吧。”因為他們港口的垃圾都堆成山了,根本就沒有處理這些進口垃圾的生產力,他們沒有中國成熟的垃圾處理系統,更沒有強大的配套產業鏈,這個錢,不是想掙就能掙的。哪怕是中國淘汰的落後產業,也不是東南亞國家想吃下就能吃下的,你有配套基礎設施嗎?你有產業工人和教育培訓體系嗎?

有些事情,不能想當然,不要覺得“中國行,我也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