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太原古代歷史上有哪些著名戰爭?

歷史知事


太原東面依山,西面靠河,再往西就是汾河灘塗與西山,是南北的必經之路。對於山西高原而言,太原背部有晉中盆地作為腹地;對於整個北方而言,得太原則控制山西高原,進而在整個北方佔據主動權。

在安史之亂的時候,唐軍李光弼部死死守住太原,讓叛軍的側翼時時受到威脅。

在五代十國的時候,山西的沙陀政權基本主導了中原的命運。進攻幽州、進攻中原,往往佔著很大的優勢。

在金朝末期,隨著太原的丟失,金人開始在河北封建九公,政府逐步退出直接管理。

在明清戰爭中,太原依然是一個節點。

到了近代史上,1937年8月,佔領平津的日軍,開始向南口攻擊,之後日軍沿著平綏路向西攻擊,一路破張家口、天鎮,大同不戰而下,日軍轉而下平型關、雁門關,直至忻口。

(南口戰役)

另一路日軍在攻佔保定後,南向攻擊,劉峙一路敗退,日軍攻佔石家莊。

之後圍繞太原,日軍從忻口、娘子關兩路鉗形攻擊,中國軍隊在忻口與日軍先後血戰二十餘日,在臺兒莊方向與日軍先後作戰十餘天。

(忻口戰役)

娘子關的丟失,日軍長驅直入,連下陽泉、壽陽,忻口十餘萬部隊面臨被圍危險,開始南撤。太原會戰到了太原保衛戰階段。

當時計劃是傅作義部晉綏軍死守城池,陽泉與忻口撤下來的部隊死守城外既設陣地,八路軍進行敵後騷擾作戰,整補完畢的湯恩伯部進行外線機動,最終一舉擊潰日軍,保持中國軍隊對華北的主動權。

(太原會戰)

到了實際戰場上,娘子關的部隊向晉東南撤退,忻口的部隊整體被日軍尾隨,難以有穩固陣地,最後城外野戰陣地就被放棄。傅作義死守城池五天,最後突圍,太原陷落。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太原被稱為“四戰之地,攻守之場”,號稱“天下第一堅城”,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著名戰役數不勝數,尤以徐向前元帥指揮的太原戰役最為著名。

徐向前元帥指揮的太原戰役是一場十分特別的戰役,在近代軍史十分罕見。

太原戰役基本情況

時間:1948年10月5日—1949年4月24日

地點:山西省太原市

參戰雙方:國民黨軍隊(晉綏軍團)、中國人民解放軍

結果:太原國軍守軍被全殲,太原解放

參戰兵力:國民黨軍隊12萬人,解放軍8萬—25萬人

傷亡情況:國民黨軍隊12萬人,解放軍4.5萬人

雙方指揮:國民黨軍隊閻錫山,解放軍徐向前

太原戰役的基本特點

太原戰役是兩個山西人的對決——閻錫山和徐向前,最終徐向前元帥以超強的戰鬥精神和卓越的指揮藝術,完勝山西老鄉閻錫山,解放太原。太原戰役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一、歷時特別長(8個多月)

一般認為,太原戰役自1948年10月5日開始,至1949年4月24日結束,持續時間6個月,但整個太原戰役經歷了“四停三打”的過程,加上中間的休整期,戰役時間長達8個月,幾乎等於三大戰略決戰(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加起來的總時間長!

二、兩次建立前敵委員會

1948年10月,徐向前任華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前敵委員會書記,周士第為副書記,徐向前、周士第、陳漫遠、胡邦為兵團前敵委員會委員,這個前敵委員會指揮了太原戰役的初期和中期戰役,當時包圍太原的解放軍兵力約8萬人,少於國軍的12萬人。

1949年3月,平津戰役結束後,中央軍委命令向太原方面補充兵力,使得太原前線解放軍的總兵力增加到25萬餘人,併成立太原前線司令部,徐向前任司令員兼政委,周士第為副司令員,羅瑞卿為副政委,陳漫遠為參謀長;同年4月3日,又組成以徐向前為書記,羅瑞卿、周士第為副書記,陳漫遠、楊得志、楊成武、李天煥等8人為委員的太原前線總前委,指揮太原戰役的後期戰役。

三、戰場竟有鬼子出沒

1945年8月,抗戰剛剛結束,閻錫山便與侵華日軍高層達成密謀,日本同意“寄存武力於中國”,把一些不甘失敗的日本軍人留在山西,幫助閻錫山訓練軍隊、指導構築工事,甚至直接編隊打內戰,這些日本人大概有8000人,被編為“陸軍暫編獨立第十總隊”,今村方策擔任總隊長。

但歷史證明,無論是閻錫山,還是殘留的日本侵略者,都無法抵擋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這些鬼子兵在戰鬥中傷亡慘重,總隊長今村方策服毒自殺,最後70多人沒有自殺的勇氣,乖乖投降當了俘虜。這群出現在解放戰爭戰場上的鬼子兵,成了一幅奇特的歷史畫面。

三、戰鬥特別激烈,傷亡特別慘重

太原是閻錫山的老巢,閻錫山對此長期苦心經營,付出巨大心血,準備死守太原。

為了應對解放軍的進攻,閻錫山專門設立“碉堡建設局”,讓殘留在山西的日軍發揮善於構築工事的特長,指導幫助國軍憑險構築縱深防禦體系。太原城外,各種名目繁多的碉堡地堡多達5000多座,各種結構(從1層到5層不等的)、各種形狀(晶字形、倒品字形、圓形、方形,菱形,半月形、梅花形)、各種材質(磚碉,石碉、鋼筋混凝土碉)、各種類別(班碉、排碉、群碉、炮碉、伏地碉、殺傷碉)的碉堡地堡,看的人眼花繚亂(小日本挖洞挖坑的功夫不得不服,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島嶼戰,就吃盡了日本碉堡的苦頭)。

閻錫山叫囂要“血戰到底,死保太原”,並於1948年8月23日發出一封“未梗手令”稱:戰場倡議投降者殺;無命令後退者殺;主動放棄陣地者殺!

閻錫山的命令不是鬧著玩兒的,侍從參謀解兆義、步重炮團長肖利鋒、守碉司令郝志中、姜嘯林等數十名倒賣軍火、臨戰脫逃和作戰不力的軍官被就地槍殺,擺明了要殺一儆百。

守城戰中,防禦一方原本就佔據地利優勢,何況解放軍缺少足夠的攻城重武器,敵軍又破釜沉舟,負隅頑抗。這種情況下,太原戰役成為解放戰爭時期,戰鬥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城市攻堅戰。

1948年10月中旬的中期作戰中,解放軍突襲佔領牛駝寨陣地,敵軍不肯放棄,集中100多門山炮和榴彈炮對主陣地進行狂轟濫炸,一天之內發射1萬多發炮彈,致使陣地上彈坑遍佈,壕溝碉堡不復成形,地面鬆土盈尺。後來,敵軍發動瘋狂反撲,雙方反覆爭奪,陣地來回易手達十餘次之多,加上其他三座要塞爭奪戰,一戰便殲敵1萬餘人,我軍傷亡8500多人。

到了後期的圍攻太原城階段,戰鬥激烈程度更上一層。

太原城自古以來就是歷代統治者重點經營的城池,一向以城池堅固、城牆堅厚著稱,被稱為“天下第一堅城”。

閻錫山經營下的太原城牆周長24裡,城牆厚達15米,城牆上遍佈碉堡群等防禦工事,足以環繞全城,不留死角,其中防禦最嚴密的地段自牆頭而牆根,居然有7道火力網。

1949年4月20日,徐向前下令對太原發起總攻,22日肅清全部外圍據點,24日,太原城牆被大炮炸出十幾處突破口後,解放軍湧入城內,發動衝鋒,但敵軍仍不放棄抵抗,依靠房屋隱藏掩飾,與我軍在城內展開激烈的巷戰,經過4小時的浴血奮戰,終於攻克太原全城。

此前的3月29日,閻錫山已經乘坐飛機逃往南京,放棄了被他統治27年的山西。被同為山西人的徐向前打敗,不知閻錫山對這位山西老鄉有何評價?

太原戰役是解放戰爭中戰鬥最激烈、付出代價最大的城市攻堅戰。徐向前事後回憶說說,解放太原之戰是他一生中最受煎熬的一場戰役。

整個太原戰役過程中,徐向前元帥作為前線總指揮,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居功至偉。

徐向前制定了太原戰役的指導方針,即“圍困、瓦解、軍事打擊”。他把“圍困、瓦解”作為攻打太原的作戰方針,敢於通過少於敵人的兵力,長期圍城,逐步消耗敵人精力,不斷瓦解敵軍士氣,最後發起總攻,儘量減輕我軍損失。事實證明,這個方針是十分正確的。

太原解放後,大同守軍見大勢已去,接受我軍改編。至此,山西全省解放,結束了閻錫山對山西省長達38年的統治。偉大的太原戰役與三大戰役一起,成為解放戰爭重要轉折點之一,徐向前元帥的豐功偉績也永遠載入史冊。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1948年10月打響的太原戰役,是解放戰爭期間耗時最長、戰況最慘、犧牲最大的一次城市攻堅戰,人民解放軍歷經六個月的圍城作戰,以45000餘人的傷亡全殲太原國民黨守軍,結束了閻錫山在山西將近38年的反動統治。



(徐向前元帥)

抗日戰爭勝利後,華北地區閻錫山的第二戰區被改編為“太原綏靖公署”,傅作義的第十二戰區改編為“張垣綏署”、孫連仲的第十一戰區改編為“保定綏署”,後兩者1948年合併成為“華北剿總”的組成部分,由於歷史上複雜的關係,閻錫山及其晉軍仍然自成體系獨霸山西一方,並不接受傅作義的指揮。

閻錫山的晉綏軍(傅作義系統分出去以後名不符實了)在抗戰期間損失較大,最慘時只剩40000餘人。1945年太原受降後,閻錫山開始大肆擴充軍隊,拉丁征夫,收編偽軍,甚至留用侵華日軍部分官兵,到解放戰爭爆發時,閻軍已擁有兵力近20萬人,而他的主要對手,正是五臺同鄉、解放軍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兼第一兵團司令員徐向前。



(閻錫山)

聶榮臻任司令員的華北軍區是由抗日戰爭時期的“晉察冀軍區”發展而來的,由於相當兵力開赴東北或轉隸西北野戰軍,最初的兵力只有8個野戰縱隊。1947年解放石家莊後,華北軍區的野戰部隊已有三個兵團約計42萬人,但總體上對華北敵軍仍然處於劣勢,其中楊成武、楊得志兩兵團主要與傅作義幾十萬人馬周旋,而徐向前第一兵團則專門對付閻錫山。

1948年春,我軍連攻72天解放臨汾,隨即在夏季發起“晉中戰役”,徐向前指揮47個團約6萬人的兵力,以少勝多,殲滅包括閻錫山“親訓師”、“親訓炮兵團”和日軍殘餘“第十總隊”在內的10萬餘人,徹底打垮了閻錫山的主要野戰兵團,生俘“野戰軍總司令”趙承綬。



(太原解放)

至此,山西全境除太原和大同兩座孤城外皆告解放,是年9月,徐向前率領第一兵團三個縱隊、西北野戰軍第7縱隊和地方部隊共18個旅115000人,兵臨太原城下。

晉中戰役後,閻錫山哀嘆:“我白活了65歲,讓個臨村的鄉親後輩徐向前整的好苦。”



(孫楚)

太原位於晉中盆地北部,東倚罕山,西臨汾河,地形易守難攻。閻軍利用日寇當年修築的防禦工事大加改造和擴建,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大縱深防禦體系,主要防區的大型碉堡即多達5000餘個,同時大肆抓丁擴軍,拼湊了5個軍14個師、三個暫編總隊約10萬人馬,就兵力而言,攻城我軍並不具備多少優勢。10月2日,閻軍為了破壞我軍戰役準備及搶糧抓丁,出動7個師的兵力主動進攻,太原戰役正式打響。

華北野戰軍官兵大戰11天,殲滅閻軍2個師共12000人,餘敵縮回城中。解放軍自10月16日起,向太原東山防禦主陣地發起進攻,至11月13日,徹底攻佔東山四大防禦要點,縮緊了對太原城區的包圍。此時東北的遼瀋戰役已經勝利結束,如果人民解放軍再克太原,華北傅作義部隊很可能不顧一切南逃,為此,解放軍總部下達了緩攻太原的命令,第一兵團轉入圍城和休整。



(閻錫山逃往南京)

1949年1月平津戰役結束,人民解放軍進行了全軍整編,華北野戰軍第一兵團改稱第十八兵團,為儘速解放太原,第十九兵團、第二十兵團及四野的一個炮兵師兼程趕來,到3月間,太原前線我軍增至34萬餘人,兵力火力佔據絕對優勢,由彭德懷和徐向前統一指揮各部,準備對太原發起最後的總攻。

1949年2月15日,情知大勢已去的閻錫山藉口飛往南京開會,攜帶金銀財寶逃離太原,行前命令以多年心腹孫楚、王靖國為正副總指揮,繼續在太原負隅頑抗,而閻錫山的逃跑,更加速了太原守軍的崩潰。4月20日解放軍全線發起攻擊,兩天內即掃平所有外圍據點,殲滅閻軍12個師,完全包圍了太原城區,但孫楚等人仍然拒不投降。



1949年4月24日,在1300門大炮的轟鳴中,解放軍開始攻擊太原城垣,僅用五個小時就完成多路突破,一舉佔領閻錫山的老巢“太原綏靖公署”,生俘孫楚、王靖國及日軍顧問數人,徹底解放太原。

此役消滅閻錫山正規軍13萬餘人,民團8萬餘人,摧毀了閻錫山對山西長達38年的統治,拔除了國民黨在華北的最後一個堡壘,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角色“晉系軍閥”宣告滅亡。


度度狼gg


1949年3月17日,經黨中央毛主席指示,以第十八兵團領導機關為基礎,組成太原前線司令部、政治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徐向前,副司令周士第,以及羅瑞卿、陳漫遠、胡耀邦等,統一領導各部隊。

楊得志、楊成武即率十九、二十兵團西進參加會戰,40萬大軍雲集山西,兵臨太原城下。閻錫山見大勢已去,藉口所謂商討“和談“大事,孤身乘飛機逃往南京。

閻錫山在太原的防禦重點為城垣外圍陣地。各範圍內分為5個戰區,投入兵力13個師,炮兵營共900門火炮,總兵力為6個軍、17個師,約7,2萬人。

徐向前用於攻打太原的兵力為十八、十九、二十兵團,晉中部隊,一野第七軍,四野炮一師,共25人,火炮為1300餘門。此役不論在數量上,素質上,人民解放軍己佔絕對優勢。

根據敵我情勢,,總前委決心以插入分割戰法,徹底掃清外圍後立即總攻破城。

此時,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彭德懷於3月28日到達太原前線,接替病中的徐向前指揮作戰。4月20日凌晨2時,到達各攻擊地域的各兵團從四面八方向太原突擊。22日晚,掃清了城垣外的全部守敵,城垣暴露在進攻戰士的面前。

24日清晨5時30分,彭德懷一聲令下,1300門大炮按預定的26個突破口,同時開炮轟擊。一發發炮彈傾瀉到城垣上,炸得濃煙滾滾,磚石橫飛,人仰馬翻。

一個多小時的炮火準備後,城垣被打開了12個大缺口,為步兵開闢了通路,銳不可擋的我軍將士破城而入,橫掃殲敵。活捉戰犯孫楚、王靖國及師以上軍官43人。梁化之在地下室裡服毒後點火自焚。

閻錫山統治山西太原38年,最終被趕出了山西。






周勇華2


山西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在這裡也誕生過很多偉大的歷史人物,大家最為熟知的有武聖關羽,驃騎將軍霍去病,楊家將等人,他們在這裡都有過一段風光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上山西也是名人輩出之地,至少閻錫山在那個戰亂的時代,就稱霸過山西。他霸佔山西的時間,長達三十八年,有山西王的稱號。

山西作為一個四戰之地,在這裡當然發生過很多著名的戰役了。我們不說別的,就說解放軍解放太原這一戰吧。

當時,掌管山西的就是閻錫山。

令人想不到的是,解放山西,攻打閻錫山的也是山西人。他還是閻錫山的老鄉,家就住在閻錫山家那條河的對面,那麼這個比閻錫山還要厲害的人是誰呢?

想必大家已經猜出來了吧,他就是我們的眾所周知的徐向前元帥。

徐向前山西五臺縣人,他和閻錫山是老鄉,兩人的家是隔河相望。

那時候的閻錫山掌控山西,當山西王的時候,他最欣賞的人物就是徐向前。抗日戰爭時期,他還向徐向前示好過,想爭取徐向前為他效力。

當然了,這僅僅是閻錫山自己想的。

抗日戰爭之後,解放戰爭打響。那時候作為國民黨的同盟軍,閻錫山死守山西這塊土地。

徐向前接到上級命令,開始帶領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山西發動進攻。

徐向前的領導才能,閻錫山還是領教過的,所以,對於徐向前的進攻,他不得不格外小心。

在徐向前的帶領下,解放軍先是取得了臨汾戰役的勝利。閻錫山敗退,帶領殘餘部隊不得不拒守在城堅池厚的太原城。

不得不說,解放太原之戰,對於解放軍來說是打的極其極其艱難的一戰。

因為太原城池,只要有重兵把守,想拿下它,真的是要經過九死一生的征戰的。

不過,徐向前帶領解放軍,經過八個月的艱苦奮戰,還是拿下了太原城,解放了山西全境。

太原大戰打響之前,閻錫山還為自己準備了一口棺材,說是誓於太原共存亡。

結果山西解放了,太原被攻打了下了,閻錫山也不死了,他找了一個藉口跑到了南京,然後又退守到了臺灣,此後,再也沒有回過山西。

1960年5月23日,閻錫山在臺灣病逝。

徐向前因為打敗閻錫山解放山西,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新中國成立之後,1955年的時候徐向前被授予十大元帥之職。


史學達人


太原,作為山西的省會,其實之前並不是叫太原的,古時候稱的比較多的就是晉陽,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就開始稱晉陽了,太原還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那就是龍城。

太原的地理位置相當的重要,所以在太原的歷史上發生過很多爭奪太原的戰爭。

比如說三家分晉的決定之戰——晉陽之戰,這一次戰爭本來是智氏聯合韓魏滅趙的,包圍了當時趙國的老窩晉陽,但是後來沒想到智氏被韓趙魏滅了。

還有後來的唐朝時期的安史之亂的時候,史思明率領10萬叛軍來攻取晉陽,當時留守太原的就是李光弼率領5000人防守,後來取得了勝利,這一次的戰役也是安史之亂八年中最為重要的一次戰役。

說到太原的戰爭,就不得不說太原保衛戰了。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日軍全面侵華,迅速了佔了華北地區之後,將矛頭直接指向了山西地區,1937年11月就開始對太原進攻,沿同蒲線和正太線兩路合擊太原。10月娘子關失陷,到了11月6日日軍全部主力到達太原城下,當時率軍抵抗的就是傅作義,晉綏軍。雖然說太原保衛戰最後失敗了,但是太原保衛戰也是早期抗戰的大型會戰之一,也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至關重要的一次戰役。

當時中國方面投入了三十萬人來防守太原,而日本方面也派出了6萬人的部隊進攻太原。當時中國國民黨軍隊由於指揮和實力差距上和日軍存在差距,導致戰爭失敗,但是太原保衛戰也為晉綏軍的主力部隊撤退爭取了時間,拖住了日軍南下的時間。所以說太原保衛戰的歷史意義還是有的。

讓我們永遠記住那些為國家,為民族而犧牲的英烈們!!!


中國歷史研究所


看到已經有人列舉解放戰爭時期的太原戰役,為了避免重複,我就來說說抗戰時期的太原保衛戰吧。

1937年11月初,因為晉東娘子關失守,忻口守軍紛紛南撤,按照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山西“土皇帝”閻錫山的計劃,部分忻口守軍退到太原,應該繼續加入“依城野戰”。第14集團軍總司令衛立煌認為不應該單純守城拼消耗,率部退往晉南。保衛太原的任務最終落到了傅作義第35軍的肩膀上。

(抗日名將傅作義)

傅作義在北伐戰爭時曾經長久堅守河北涿州,幾次擊退張作霖奉軍進攻,被譽為“守城名將”,閻錫山十分希望傅作義能夠再創奇蹟,但比起北伐那會,抗戰的時空條件已經發生很大變化,想要守住太原談何容易。儘管局勢嚴峻,傅作義依然答應勉為其難。



(閻錫山字跡)

11月6日,日軍第5師團開始攻城,混成第15旅團、第20師團一部、昔陽支隊、萱島支隊等部陸續加入。7日,第35軍城外部隊撤入城內,日軍集中重炮壓制國軍火力,在東北城角炸開一個缺口,隨即蜂擁而上。第35軍官兵奮勇還擊,展開白刃大戰,好不容易把日軍擊退至城外。戰鬥間隙,傅作義盤點人數,戰力人員只剩下2000餘人。


(山西戰場上的日軍機械化部隊)

8日,太原保衛戰鬥更為慘烈,東、西兩面城牆被日軍轟開缺口十餘處,掩蔽部、彈藥洞悉數毀壞。傍晚,日軍千餘人從東北城角突入市區,國軍憑藉街道建築步步為營,19時左右,第35軍司令部周圍據點先後失守,傅作義除了特務連外己無兵可調,只得下令棄城突圍。

(日軍佔領下的太原)

太原保衛戰歷時三天,國軍參戰21921人,傷亡、失蹤加起來6700多人。日軍的傷亡統計包括外圍戰鬥,從11月3日至9日,戰死889人、戰傷2827人。比較數字來看,太原保衛戰雖然時間不長,而且失敗收場,但第35軍還是有效殺傷了大量日軍的,值得後人銘記。


馮傑


古人說到太原的軍事地理環境,稱其為“四戰之地,攻守之場”,這是因其地理位置處於中原和草原銜接過渡地帶所決定的。農耕文明時代,擁有廣袤土地資源的中原,本來就是兵甲撞擊最密集的區域;再加上草原民族不斷南下劫掠,中原政權與馬背部落爭戰頻仍,則更加劇了遭“強胡”“北逼”的幷州戰亂情勢。

因此,古代幷州戰事頻度之密、幅度之大、烈度之強,都達到十分罕見的程度,而“踞天下之肩背”的古太原作為幷州中心,被推至攻防雙方長期反覆較量廝殺的前沿就成為天註定。

發生在太原這座軍鎮內外的大小戰爭不可勝數,但其中的6次戰爭關乎太原城的命運,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古太原最富戲劇性的戰爭,是發生在公元前455-前453年的春秋晉陽大戰。這場晉國智、趙、韓、魏“四卿”之間兼併大戰的起因,源自晉國執政者智伯強命各卿族獻地銷藩,但遭到晉陽趙氏的堅決拒絕。智伯於是聯合韓魏攻趙,約定事成瓜分趙氏土地。不料在智伯引水灌城、晉陽危在旦夕之際,趙氏用“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服韓魏,實現了趙韓魏轉身攻智的逆襲。這場持續了兩年的大戰,以智伯的頭顱變為趙襄子的酒器結束。晉國失去最後的政治強人,趙韓魏放手肢解了晉國。晉國分崩離析,又導致地緣政治制衡壞損,西鄰秦國趁機坐大,中國由此進入長達253年的戰國時代。

古太原最曠日持久的大戰,是發生在西晉時的晉陽保衛戰。這場令人心悸的戰爭持續了10年之久。東漢大丞相曹操在太原周邊安置匈奴5部後,至西晉永嘉二年(308年),匈奴大都督劉淵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建立匈奴漢國。改了姓氏的匈奴人當年就發動了對晉陽的進攻。幷州刺史劉琨頑強抵抗,歷經守城、築城、失城、奪城、再失城的拉鋸爭奪,最終晉陽仍被匈奴漢國佔據。此戰尤為悲壯的是,在明知西晉已亡、父母被殺的情況下,劉琨踞一片孤城喋血堅守,使匈奴漢國南進乏力,襄助東晉得以延祚江東,使得華夏賡續長存。

古太原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戰爭,是發生在十六國時期的北周攻晉陽之戰。北周與北齊相互攻伐,最後北周攻破北齊別都晉陽和鄴都,實現了北方統一。“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李商隱詩句中流露出周師進入晉陽城的興奮,那是因為腐化加荒唐的北齊王朝的垮掉,是人民盼望已久的事情。《隋書》載,北周武帝宇文邕兵臨城下,北齊後主高瑋正攜寵姬馮小憐在一個叫“三堆”的地方圍獵。高瑋本欲回師迎敵,但小憐執意再獵,導致“因而國滅”。宇文邕臨走下令拆毀“華侈過度”的北齊別都,晉陽城這回輸得沒骨氣、沒尊嚴。

古太原最酣暢淋漓的城市防禦戰,是發生在唐安史之亂時的太原保衛戰。至德二年(757年),叛軍首領史思明率兵10萬來攻太原,北都留守李光弼率5000兵馬禦敵。李光弼指揮軍民深溝高壘、堅固城防,並趕製10萬磚坯以備城壞之補。他還創制出拋石器,叛軍在巨大飛石砸擊下恐懼後退。李光弼創造唐代“地道戰”,地道從城內挖到城外,一直挖到敵人大營下方,在假意和談間訇然地陷,太原守軍乘亂掩殺,一戰斃敵過萬。李光弼太原保衛戰的勝利,以少勝多、出奇制勝,為平定安史之亂、維護大唐疆域完整奠定了基礎,成為安史之亂8年中至關重要的一役。

古太原最令人痛惜的大戰,是發生在宋初的趙光義滅北漢之戰。趙匡胤“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後,立即開始了蕩平十國、統一全國的戰爭。宋太祖所向披靡,諸小國大部望風而降。但唯獨盤踞太原的北漢政權,憑藉遼軍馳援,承受宋開寶元年(968年)、二年(969年)、九年(976年)3次重擊巋然不倒。趙匡胤鬱鬱而終,趙光義繼承其兄遺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親伐太原,終迫北漢獻城出降。為防範太原再次成為割據勢力雄起的根據地,趙光義下令遷民焚城,次年又引汾水灌城,使有1500多年建城史的晉陽古城化為焦土。

古太原最慘烈的大戰,是發生在宋末的靖康太原保衛戰。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統帥宗翰率西路軍攻太原,太原知府張孝純和副都總管王稟頑強阻擊。靖康元年(1126年),久攻不下的宗翰馳赴河南與東路軍會合,行至澤州(今山西晉城)接到宋欽宗割讓太原等3鎮的消息,即返回受降。太原人拒絕怯懦聖旨,宋廷只得發兵來援,但被圍城金兵擊潰。金兵使用“鵝車”狂攻,糠秕充飢的守城軍民捨命抵抗了4個多月,金兵終於破城。王稟揹負宋太宗的畫像突圍,身負重傷後投汾河自盡。暴怒的金兵縱馬把王稟遺體踏成肉泥,太原城軍民慘遭屠城。太原失陷後111天,東京汴梁被金兵佔領。

鐵血之城太原此後還經歷了蒙古鐵騎、明軍襲營、李自成農民軍巷戰、清軍西洋大炮轟城等大大小小的戰爭,連帶它更早經歷過的抗擊匈奴、五代割據政權更迭等等一系列戰爭,不僅書寫成一座城烈焰灼天的戰爭史,也鑄成這座城無懼犧牲、英勇不屈的城市性格。


山西晚報


古代晉陽(太原)被視為“龍起之地”,建城2500年間一直是北方軍事重地,至今有“龍城”美稱。

這是因為古代幷州地處中原政權與遊牧民族中間。遊牧民族可以通過太原窺探中原,而中原政權可以通過太原北逐胡狄-“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每次改朝換代,太原歷來是最難攻打的重城,太原攻守戰歷來是慘烈無比。

咱們由近及遠,聊聊幾次比較出名的太原大戰。

1、解放太原戰役。1949年,彭總、徐向前指揮我軍發起解放太原戰役。國軍閻錫山、梁敦厚以13萬正規軍和8萬民團守備太原城,負隅頑抗。

此戰歷時半年,經過攻城戰和巷戰,幾經爭奪,雙方戰鬥減員都很嚴重,我軍由先期8萬人增至後期的33萬人,最後全殲守敵。被稱為解放戰爭中最激烈的一戰。最後清點我軍傷亡4.5萬人,成為解放戰爭中城市攻堅戰中付出代價最大的一戰。

2、抗戰中太原保衛戰。1937年,日軍板垣徵四郎集結14萬精銳軍隊,意圖侵入太原。國軍守軍28萬人,在城防司令傅作義帶領下頑強阻擊日軍。

此戰歷時兩月,日軍傷亡3萬,國軍傷亡10萬。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最大規模會戰,也是戰鬥最激烈的一戰。在當時來說,此戰戰果極為顯著。此後八路軍與國軍相互支援,打出了“平型關大戰”,鼓舞了國人的鬥志。



3、元末明初太原大決戰。明朝名將徐達、常遇春,軍隊數量不明,比蒙古騎兵少。元朝名將王寶寶帶領10萬蒙古騎兵。

雙方先是鬥智鬥勇,王保保是要”圍點打援”,圍北京打徐達的援兵。徐達應對的是“圍魏救趙”,圍太原解北京的圍。最後雙方騎兵對峙於太原城下。

此一戰,大明朝騎兵正面對戰蒙古鐵騎,打出了大明的威風,是百年來中原騎兵首次與蒙古鐵騎的正面較量。此戰,鐵騎對沖,血肉翻飛。王保保蒙古騎兵,被殲滅4萬,其餘逃散。常遇春猛追猛打一直到忻州,王保保逃回大同時只剩18騎。

4、北宋太原保衛戰。1125年金朝南下,宗翰領軍6萬,攻打太原,久攻不下此時宋欽宗卻將太原割讓金朝。但是太原守軍和百姓拒絕接受這份恥辱的詔書,仍與金朝軍隊死戰。

在保衛太原輿論壓力下,宋朝終於派出軍隊兩次馳援太原。在宋朝20萬大軍,軍隊優勢巨大的情況下,被金朝打得慘敗而歸。太原成為孤城,以幾千人苦守250多天,終於被攻破。城破後太原官員帶領軍民進行了慘烈的巷戰。戰後,官員全部壯烈犧牲,太原被屠城。

此戰,丟失太原,是宋朝失去了一個北部屏障,為“靖康之恥”埋下伏筆。

古代太原是兵家必爭之地,大的戰爭次數在50次以上。春秋時期,晉陽四卿之戰;白波黃巾之戰;劉琨與匈奴太原大戰;鮮卑族北魏與後燕晉陽大戰;北周與北齊晉陽爭奪戰;唐朝安史之亂李光弼晉陽守城戰,等等。太多了,不便一一詳述。

山西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太原作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佔據太原就可以割據山西,佔據山西則可以在角逐天下中佔有戰略上的絕對優勢。這使得山西和太原成為古代最著名的“古戰場”。


爾朱少帥


在近代史上,太原最著名的戰爭有兩場,其中一場為發生於1937年9月14日至11月9日的太原會戰。

山西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它東靠太行山、西結呂梁山,向東可俯瞰華北平原、向南可威脅中原,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太原作為山西的省會,必然是日軍奪取的對象。

太原會戰包括晉北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四個部分。1937年9月,日軍控制了平綏線東段之後從宣化、新保安兩個方向向晉北方向進軍,並相繼佔領了陽原、廣靈、靈丘等地。面對日軍的進攻,閻錫山的部下、晉綏軍第61軍軍長李服膺望風而逃,李服膺被閻錫山下令槍斃。

9月下旬,日軍侵佔大同之後兵分兩路從平型關和娘子關進發。八路軍的115師在師長林彪的率領下在平型關設伏,消滅了日軍的甲種師團第5師團第21旅團1000餘人,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取得了自全面抗戰以來的首次勝利。


10月7日,日軍開始向太原的門戶忻口發動了進攻。中國軍隊在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的指揮下與日軍展開了血戰。日軍在忻口受阻,繼而將進攻的方向轉向晉東。由於石家莊的失守,給日軍沿正太路進攻娘子關提供了條件。10月26日,娘子關失守,日軍可以從晉北和晉東兩個方向威脅忻口的國民黨軍。為了避免遭日軍的夾擊,11月2日,衛立煌下令退守太原。

負責防守太原的是晉綏軍的傅作義,傅作義曾經在軍閥混戰時期堅守涿州城長達三個月,閻錫山希望傅作義能再次力挽狂瀾。但是日軍比較不是軍閥部隊,日軍在飛機、大炮、坦克的配合下,於11月9日佔領了太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