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知足之足常足矣,著急!一半因心中的慾望一半是與別人攀比

老子|知足之足常足矣,著急!一半因心中的慾望一半是與別人攀比


一位學僧問禪師:

“師父,以我的資質多久可以開悟?”

禪師說:“十年。”

學僧又問:“要十年嗎?師父,如果我加倍苦修,又需要多久開悟呢?”

禪師說:“得要二十年。”

學僧很是疑惑,於是又問:“如果我夜以繼日,不休不眠,只為禪修,又需要多久開悟呢?”

禪師說:“那樣你永無開悟之日。”

學僧驚訝道:“為什麼?”

禪師說:“你只在意禪修的結果,又如何有時間來關注自己呢?”

老子|知足之足常足矣,著急!一半因心中的慾望一半是與別人攀比


這說明什麼呢?太過注重結果的時候,行走的步調會紊亂,匆忙趕路的過程中,雙腳觸及地面的力度就會減輕,如此生活就會有失踏實,進而降低生活、成功的質量。為此,禪師才勸誡學僧,凡事切不可急躁冒進,戒除急躁,真正靜下心來,看清自己的內心,看清自己真正想追求的是什麼。

世間美好的東西實在多得數不過來,我們總是希望儘可能多的東西為自己所擁有,於是心浮氣躁、汲汲營營地追求。求得了這個,丟失了那個,心中滿是憤懣,求不得、捨不得,懊惱不堪,生命就這樣在擁有和失去之間流走。

老子|知足之足常足矣,著急!一半因心中的慾望一半是與別人攀比


《道德經》:“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告訴我們欲成大事,要打好基礎,踏踏實實的從每件小事做起。凡事不可急於求成。

如果不注重小事、細節,太急躁的話,可能會引發大的危害。即使當時沒有產生大的危害,隨著小損害的不斷積累,將來終會導致大的危害。

孔子講:“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說話做事,該慢下來的事情,就必須慢下來,紮紮實實地做好。而養心與求知,恰恰是人生種種修行裡,最急不得的事情。心如若隨著權與利跳來跳去,不過徒然心煩而已。

老子|知足之足常足矣,著急!一半因心中的慾望一半是與別人攀比


孔子一日曾與幾位侍坐的弟子閒談,讓他們談談志向。子路性子急,孔子話音未落,他就洋洋灑灑地講了一大套。可子路萬萬沒想到,他這一通情感流露,卻讓孔子轉身就賞了他一聲冷笑,這熱臉可是大大地貼上了涼屁股。

孔子事後也解釋了冷笑的原因——“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不是說你講得不好,而是你這沉不住氣的勁兒,太不像樣。

孔子一直強調“敏於行而慎於言”,遇事須機敏麻利,雷厲風行。可講話最忌“搶”,一定要思慮清楚,等時機恰當,再慢條斯理地說出來。

急著發話,本就易失之慎重。即便話本身沒什麼毛病,若說話的時機不成熟,好話也多半成了壞話。試想,即便子路說破大天,師尊話音未落就搶將上來,任誰見了,不會先皺皺眉頭,怪他失禮?

老子|知足之足常足矣,著急!一半因心中的慾望一半是與別人攀比


生活中諸多的壓力,一半來自於自己內心的慾望,一半來自於和別人攀比。

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對於財富名利,不要總是追逐,夠了就行了。杯滿動則外溢。器過利則傷己。財富超過自己所能駕馭的程度則會遭人妒忌。

學會適可而止,退一步,讓一步,慢下來,也許你會找到內心久違了的那種平靜和安詳。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人沒有過多的要求就能時常覺得滿足快樂。

老子|知足之足常足矣,著急!一半因心中的慾望一半是與別人攀比


2.不逼迫自己,也不為難別人,不緩不急,給別人留有餘地。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最完滿的東西,好像有殘缺一樣,但它的功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像是空虛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窮盡。

人生在世,每天要面對和處理很多事,難免會有失誤。面對他人的過錯,不要逼得太緊,做得太絕,要為他人留有餘地,適當包容他人的過錯。

把事情做絕,確實充分展現了自己的聰明機巧。但會讓人覺得不厚道,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和敬服,贏得人心。可能會聰明反被聰明誤,陷入孤立無援的窘境。

凡事不做絕,寬容,給別人點時間,包容他人的過錯,也是為自己留有後路。塵世是一張網,每一根線都牽連著不同的人。這些線,也從來不是單向伸展,每個人都可能掌握主動權。

若把事情做絕,當後來想要挽回時,為時已晚,已無轉圜的餘地。當自己犯錯時,又有多少底氣希求他人的包容?

正如曾國藩所說:“凡事留餘地,雅量能容人”。

老子|知足之足常足矣,著急!一半因心中的慾望一半是與別人攀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