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知足之足常足矣,着急!一半因心中的欲望一半是与别人攀比

老子|知足之足常足矣,着急!一半因心中的欲望一半是与别人攀比


一位学僧问禅师:

“师父,以我的资质多久可以开悟?”

禅师说:“十年。”

学僧又问:“要十年吗?师父,如果我加倍苦修,又需要多久开悟呢?”

禅师说:“得要二十年。”

学僧很是疑惑,于是又问:“如果我夜以继日,不休不眠,只为禅修,又需要多久开悟呢?”

禅师说:“那样你永无开悟之日。”

学僧惊讶道:“为什么?”

禅师说:“你只在意禅修的结果,又如何有时间来关注自己呢?”

老子|知足之足常足矣,着急!一半因心中的欲望一半是与别人攀比


这说明什么呢?太过注重结果的时候,行走的步调会紊乱,匆忙赶路的过程中,双脚触及地面的力度就会减轻,如此生活就会有失踏实,进而降低生活、成功的质量。为此,禅师才劝诫学僧,凡事切不可急躁冒进,戒除急躁,真正静下心来,看清自己的内心,看清自己真正想追求的是什么。

世间美好的东西实在多得数不过来,我们总是希望尽可能多的东西为自己所拥有,于是心浮气躁、汲汲营营地追求。求得了这个,丢失了那个,心中满是愤懑,求不得、舍不得,懊恼不堪,生命就这样在拥有和失去之间流走。

老子|知足之足常足矣,着急!一半因心中的欲望一半是与别人攀比


《道德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告诉我们欲成大事,要打好基础,踏踏实实的从每件小事做起。凡事不可急于求成。

如果不注重小事、细节,太急躁的话,可能会引发大的危害。即使当时没有产生大的危害,随着小损害的不断积累,将来终会导致大的危害。

孔子讲:“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说话做事,该慢下来的事情,就必须慢下来,扎扎实实地做好。而养心与求知,恰恰是人生种种修行里,最急不得的事情。心如若随着权与利跳来跳去,不过徒然心烦而已。

老子|知足之足常足矣,着急!一半因心中的欲望一半是与别人攀比


孔子一日曾与几位侍坐的弟子闲谈,让他们谈谈志向。子路性子急,孔子话音未落,他就洋洋洒洒地讲了一大套。可子路万万没想到,他这一通情感流露,却让孔子转身就赏了他一声冷笑,这热脸可是大大地贴上了凉屁股。

孔子事后也解释了冷笑的原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不是说你讲得不好,而是你这沉不住气的劲儿,太不像样。

孔子一直强调“敏于行而慎于言”,遇事须机敏麻利,雷厉风行。可讲话最忌“抢”,一定要思虑清楚,等时机恰当,再慢条斯理地说出来。

急着发话,本就易失之慎重。即便话本身没什么毛病,若说话的时机不成熟,好话也多半成了坏话。试想,即便子路说破大天,师尊话音未落就抢将上来,任谁见了,不会先皱皱眉头,怪他失礼?

老子|知足之足常足矣,着急!一半因心中的欲望一半是与别人攀比


生活中诸多的压力,一半来自于自己内心的欲望,一半来自于和别人攀比。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对于财富名利,不要总是追逐,够了就行了。杯满动则外溢。器过利则伤己。财富超过自己所能驾驭的程度则会遭人妒忌。

学会适可而止,退一步,让一步,慢下来,也许你会找到内心久违了的那种平静和安详。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人没有过多的要求就能时常觉得满足快乐。

老子|知足之足常足矣,着急!一半因心中的欲望一半是与别人攀比


2.不逼迫自己,也不为难别人,不缓不急,给别人留有余地。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有残缺一样,但它的功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像是空虚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穷尽。

人生在世,每天要面对和处理很多事,难免会有失误。面对他人的过错,不要逼得太紧,做得太绝,要为他人留有余地,适当包容他人的过错。

把事情做绝,确实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聪明机巧。但会让人觉得不厚道,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敬服,赢得人心。可能会聪明反被聪明误,陷入孤立无援的窘境。

凡事不做绝,宽容,给别人点时间,包容他人的过错,也是为自己留有后路。尘世是一张网,每一根线都牵连着不同的人。这些线,也从来不是单向伸展,每个人都可能掌握主动权。

若把事情做绝,当后来想要挽回时,为时已晚,已无转圜的余地。当自己犯错时,又有多少底气希求他人的包容?

正如曾国藩所说:“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老子|知足之足常足矣,着急!一半因心中的欲望一半是与别人攀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