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美國標準化戰列艦的開端——“內華達”級戰列艦


內華達級戰列艦(英文:Nevada class battleship ,編號:BB-36),是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建造的一型戰列艦。

該艦採用重點防護概念的裝甲設計,是美國海軍戰列艦防護設計上的重大革新,其設計思想被後續其他各國海軍所借鑑。

內華達級戰列艦共建造兩艘,首艦內華達號於1912年12月開工,1914年7月下水,1916年3月服役。另一艘是俄克拉荷馬號(BB-37) 1912年10月開工,1914年3月下水,1916年5月服役。

美國海軍在1911-1912年間進行的火力試驗表明,以前的戰列艦傳統防護體系的中等厚度裝甲無法防禦無畏型戰列艦的大口徑穿甲彈。

內華達級戰列艦可以說是體現了美國海軍戰艦防護設計上的重大革新。內華達級戰列艦採用了當時頗具爭議的被稱為"All or Nothing Armor Scheme"的裝甲防護設計(稱為"重點防護")

其主要設計特點是,戰艦的非重要部位減少或沒有裝甲防護,而重要部位則得到最大限度的裝甲防護。重裝甲防護區域集中在主炮塔、輪機艙以及指揮塔等要害部位上,還加強裝甲甲板和彈藥庫的防禦裝甲。

內華達級安裝10門14英寸口徑主炮,雙聯裝和三聯裝主炮炮塔各兩座,採用艏艉對稱的佈置形式,兩座三聯裝炮塔位於較低的位置上,兩座雙聯裝炮塔則呈揹負式位於其之上。

和前一級紐約級相比,內華達級標準排水量增加大約500噸,全長也增大三米,艦首則採用長首樓型.這級艦的設計在美國海軍中擁有多個首次:首次採用單煙囪,首次安裝3聯主炮的戰列艦,也是首次單獨使用燃油的戰列艦。

武備方面內華達級也獨具一格,雖然和紐約級一樣採用了10門356毫米主炮,但卻首次採用了3聯裝炮塔,用兩座3聯裝和兩座雙聯共4座炮塔,相比紐約級節約了一個炮塔。

這些炮塔的裝甲為229~457毫米.炮座裝甲為343毫米,3聯裝炮塔的採用不但減輕了炮塔的裝甲重量,也縮短了要害區域長度,同樣起到了降低裝甲總重的作用.

動力裝置採用完全燃油鍋爐,"內華達"號使用的是12臺亞羅型,"俄克拉何馬"號則為12臺B&W型,都比紐約級減少了2臺,這樣煙囪也被合為1個。" 內華達"號裝備柯蒂斯型汽輪機,而"俄克拉何馬"號則成為美國海軍中最後一艘使用往復型蒸汽機的戰列艦.

內華達級設計過程中所預計的遠距離炮戰,在5年後的日德蘭海戰中以極為令人震撼的形式,銘刻在世人心中.

這時,世界其他國家的戰艦設計師如夢初醒般地改變了設計思路,然而,這些所謂"晚日德蘭型"戰列艦的絕大部分理念,都早已在內華達級上付諸實是了。

正是由於這種劃時代的設計理念,內華達級在美國戰列艦發展史上開創了"標準型戰列艦"的先河。所謂"標準型戰列艦",是美國海軍將內華達級基本性能特徵適用在隨後設計的新艦上,以便有利於編隊作戰。

這些基本性能包括,適用於遠距離炮戰的防大落角炮彈的裝甲甲板,集中防禦設計,大致21節的最高航速,最高航 速狀態下640米的戰術轉彎半徑以及損管能力的改善。

1941年12月7日清晨,在珍珠港中央的福特島東南側,停泊著美國太平洋艦隊8艘戰列艦中的7艘,除了單獨停泊的"加利福尼亞"號 外,有6艘戰列艦密集停靠在一起,其中"俄克拉何馬"號位於最前端的外側。

而"內華達"號則獨立停在最末尾."內華達"號是當時港內最老的戰列艦,7時 58分,艦尾的軍樂隊開始奏響國歌<星條旗永不落>,而艦旗也緩緩被升上尾旗杆.正在這時,日軍機群到達珍珠港上空。

空襲開始時,一架投下魚雷的日 本97式艦攻機還試圖用後部機槍掃射"內華達"號升旗奏樂的水兵,但是槍彈只是將艦尾的星條旗穿了幾個彈孔。在第一波空襲中,內華達號率先投入反擊,並且是港中唯一得以開動的戰列艦,內華達號試圖開出珍珠港,為此她成為第二波襲擊的主要目標。在第二波空襲中,內華達號被命中了6枚以上的炸彈後,為避免在港口出口沉沒,內華達號在福特島的西南搶灘擱淺。

俄克拉荷馬號由於停泊在馬里蘭號戰列艦的外側,而至少承受了5條魚雷。由於俄克拉荷馬號的氣密性問題,致使該艦在進攻開始20分鐘後向左傾覆。當時艦長和許多高級軍官均在岸上,有410多人隨艦體沉入了大海,只有其中30幾人獲救。


標準排水量29000噸,滿載排水量34000噸;艦長177.7米,寬32.9米,吃水9.9米;最高航速20.5節,續航力15700海里/10節;編制1374人。

10門356毫米/45倍徑主炮(雙聯裝和三聯裝炮塔各兩座);16門127毫米高平兩用炮(第二次改裝,雙聯裝八座),太平洋戰爭中加裝40毫米高射炮40門,20毫米高射炮45門。

主裝甲帶343-203毫米,水平防護76毫米(改裝後)127毫米,主炮塔457毫米,司令塔406毫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