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法餐在世界上地位那麼高?

最涼的涼


和老婆紀念日去吃了外灘十八號的法餐,看到這個問題我隨便說點想法。先回答題目,法餐的特點可能更加註重儀式感,在精美度,擺盤,食材,顏色等更加註重,看起來就很高級。加上歐美國家的餐飲是以法國為首的,所以自然把法國拔的很高。

言歸正傳,說一下我吃飯的點評。

西餐和中餐不同。中餐更傾向於混合味道。西餐食材雖多卻是層次分明。兩種風格不同,吃起來的感覺更是天差地別。這家餐廳環境紅色為主,對著外灘,環境和地段是沒話說了。我就來說說我吃到的菜品吧。


第一道開胃菜,我本來以為是酒,結果服務人員跟我說上面泡沫的是奶酪打的泡,下面去鵝肝。我第一反應挺驚訝的。拿調羹挖了一口泡沫先,一股鹹腥酸的香味充斥在嘴裡,再挖一勺子鵝肝,又一股油香出來,融合了前面的鹹酸,四種味道混合在一起,很好吃,層次很豐富。也讓我對後面的菜有了期待。


第二道上的蝦凍魚子醬。乍一看密集恐懼症。讓人會想嘗試它。可惜的是,盤子太大,底太薄,吃起來不好挖。再來說他的口味。我當時先嚐了一下蝦凍,確實有一股濃郁的蝦味,很鮮。但是口感不好。蝦除了鹹鮮外,還應該有蝦肉的彈嫩配合就更好了,做成凍,雖然鮮味更加濃烈,但口感沒有了,就是那種彈嫩的纖維感。可能是我對這道菜希望過高,吃起來口感太湖,打了折扣吧,後來我又嚐了當中的魚子醬,魚子醬下面鋪了蟹肉。吃起來又太淡,不過口感不錯,魚子的爆炸感和蟹肉的纖維感。於是我把外面的蝦凍和裡面的肉混合,吃起來就很好了,既有濃郁的鹹鮮味又有口感,好吃多啦。就是吃起來太累了,蝦凍底太薄,挖不起來。


在下面一道生蠔,上來後發現好小。。。味道不錯,但太小啦,不評價了。


然後上來的是燉蛋,黑松露蓋頭做底,當中是法式燉蛋,上面鋪了歐芹汁。我個人還是這個感覺,味道層次很多,但是分的太散,需要混在一起吃,就很美味,但是混在一起後,燉蛋的口感太湖,影響了打分。。。


龍蝦湯這道菜整體很好吃,尤其是碗沿上那條黑線最好吃。但他有個小缺陷,湯料配蝦肉好吃,但是蝦肉尖端的鉗子部位最好不要,前面都是很彈嫩的,鉗子部位尖尖的這塊肉是很密又不彈的,關鍵還不入味,很影響整體口感的!


他們店招牌牛排,看起來和蝦凍那道菜一樣,很有特色,混合雙拼的菜式。但他們的缺點也是一樣。菜因為食材的多樣性,有了不同的風味,但他們結合的不好,太獨立。我吃牛肉時候,非常滑嫩,口感也好,但他沒味道。。。我吃另一半鴨肝的時候很香,但太軟乎乎了,於是我還是把牛肉混合鴨肝一起吃,在嘴巴里混合咀嚼的時候,他們相互的缺點就沒有了,優點也都互補了,如果你希望吃到更多層次,你還可以把邊上的綠葉香料一起混合咀嚼,又能吃到更多風格的味道融合。


順便說一句,這道菜的配菜,生薑雞湯和土豆泥,比鴨肝牛排雙拼更讓我驚豔。那個雞湯很濃,很濃。甚至於像在吃雞精,但是又不像雞精太濃導致發苦,它就很香,一口喝乾,裡面還有兩片以為是生薑,結果是奶酪片,很特別。土豆泥更了不起,吃出了冰激凌的口感和奶糕的濃郁,綿密的土豆泥不斷在嘴裡倒騰,一股股奶香從嘴裡開始爆炸,好吃!


波龍沒啥好說的,好吃的。但和其他所有有層次感的菜式來說,就顯得平常了。




甜點不錯,但我個人不愛吃甜點,就不多說了,不過我發現個有趣現象,好幾個菜都是配菜比主菜好吃,甜點也是,那個葉子就感覺比舒芙蕾更好吃。

總得來說可能我還是更習慣中餐。層次感最好在一起呈現,而不是通過多種不同食材在一個盤子裡卻分開吃出來。另外西餐較為繁瑣,明明可以簡單呈現,卻會用更復雜的形式加工,讓你吃出味道卻看不出本身的食材。 這也是西餐的特色,我不敢亂評價好壞。 對了,服務人員講解很熱心,每道菜上來都會主動講解。不過希望以後每道菜講解前,先問一下,需不需要講解啊,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因為有時候我更願意先嚐了菜品,再來請教和一一對證,這樣吃起來更有神秘感和成就感,看看我吃出來的猜出來的對不對這樣子。


龍里格龍


這個問題其實非常大,大得甚至寫一本書都難以全面闡述。


法國,是世人公認的浪漫之都。無論是塞納河邊的散步,還是香榭麗舍林蔭下的低徊,包括酒吧裡的慢酌與咖啡館裡的細語,無一不透著令人心醉的浪漫。但就是這樣一個國度,它的美食卻是難說浪漫的,至少我這麼認為。


不過請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我說的不浪漫並不是指美食本身和享受美食的狀態,而是覺得不浪漫的是烹製法餐的過程。倘若用辭藻來描述這種不浪漫,那麼嚴謹、固執、苛刻、一絲不苟,是我對烹製法餐過程的簡單形容。


或許有人會用等量甚至超量的詞彙來駁斥我的觀點,訴說法餐各個角度的浪漫,然而,有一點你不得不承認,從某種意義上講,法餐已經上升到了一種藝術的水準,這種藝術的表現,其背後的艱辛就如同一部大戲的上演,雖說演出的時間不長,且贏得掌聲連連,但藝術家們日常的磨鍊卻是枯燥無味的。


不知道我的表述是否清晰,但我也承認,藝術家若到了某種境界,那麼枯燥的練功、排練也就昇華成了一種享受,於是,也就浪漫了起來。


至於說到法餐在世界上的地位,201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將法國大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將一個國家的餐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尚屬首次。


法餐“入遺”成功應該說實至名歸,法國菜是世界上最高級的菜之一,也已為大眾所公認。它的口感之細膩、醬料之美味、餐具擺設之華美,真的可稱之為一種藝術。同時, 法國的烹飪技術一向著稱於世界,法國菜不僅美味可口,而且菜餚的種類很多,烹調方法也有其獨到之處。


說到這,我想說,其實我們中餐也不差,中國菜、法國菜與土耳其菜被譽為世界三大美食,從歷史發展上看,中國菜與法國菜還有著很多方面的相似之處呢。


胡元駿的美食空間


法國是個奇葩。擱三百多年前那是真正的蠻夷,也就好在奇葩國家出了個奇葩國王——路易十四。這廝把所有親戚朋友圈養在凡爾賽宮,以免他們惹事。為避免他們閒著,同時自己也有多動症並有感於本國人沒文化,這廝從歐洲各地請了大批廚子、戲子、裁縫,文化名流以及幫閒清客,整天就是琢磨吃喝玩樂、穿衣聽戲,據說高跟鞋、烤土豆這些皆來源於此;不光玩,還制訂種種規矩要求全體遵守,稱之為宮廷禮儀。凡爾賽宮的熱鬧成了巴黎人的目光焦點,商人官員以及平頭老百姓無不以學此為榮,然後散發到全歐洲,據說彼得大帝化名遊歷歐洲還專門來見識過。

所以,歐洲哲學、科學、藝術是有悠久歷史的,但所謂的以法國為代表的歐洲美食、服飾、禮儀,實在沒什麼歷史積澱,得勢而已。如果不是元、清兩朝對漢文明的破壞,根本輪不到法國人代表時尚。

最後談一下我對歐洲菜印象,西班牙、意大利菜最好吃,德國、俄羅斯菜雖然粗獷點,但也比黏黏糊糊的法國菜好吃的多。


黃瓜市首富


中國是民以食為天,活著要吃飯。法國是為吃飯而活著。他們在吃上花的心思比咱多。

所有逼格高的飯都最少要色香味俱全,你在法國是怎麼也看不到像我們北方那樣一大盆白菜粉絲不修邊幅就上桌了的。他顏色裝盤都會很好看。這是要花人工的。如果只為解決溫飽問題,色並不重要。色之所以這麼重要說明它的追求遠遠高於溫飽。所以高級。

原材料要求高。崇尚原汁原味。用最好的食材還要新鮮。重口味醬料少,不遮蓋食材天然口感並讓其最大發揮。毛血旺裡放了殭屍肉都一堆人吃不出來的。用殭屍肉做法國菜一口就露餡兒。

烹飪工藝複雜烹飪時間長。準備一道法國菜的平均時間遠遠高於中餐。咱有的烹飪方式他們都有,他們有的咱不一定有。看似簡單的東西背後都是功夫,一道菜上滴吧的那點醬汁醬料,就那麼幾滴,可能得弄30個鐘頭。中國人嫌麻煩。法國人閒大了。咱國宴裡的開水白菜就很法國菜精神。不起眼的開水得弄個快兩天。費人工。

法國人對酒,點心,麵包,奶酪的執著也都是鑽牛角尖的。

中國人是否能吃得習慣,是否喜歡吃和法國餐是否是西餐的最高標準沒什麼關係。我愛吃的皮蛋,鹹魚片片,梅菜扣肉他們也不一定喜歡吃。歐美有的是覺得印度菜比中餐好的,直到他們到了印度被正宗印度菜弄的拉出腸子吐出膽,到中國發現真正中國菜多豐富。

去一圈法國後愛上法國菜的中國人太多太多了。相信自己的同胞。他愛吃串你也愛吃串,大家都差不多。


饞貓隊長


因為外國人喜歡裝逼。還有法餐不能和中餐並駕齊驅,單論種類和烹飪方法都比不過一大菜系。如果有人說法國餐廳氣氛好。我特麼一巴掌就扇過去,那你試試在法國餐廳吃中餐。


金菊靈蝟


這鬼知道,我吃過正宗法國大餐,我舅舅帶我吃的,人均是1780美元,好吃個屁啊,特別是聞名的鵝肝醬,還不如我自己買點雞肝和大蒜炒炒,還有那個大蝸牛,也很一般啊,還有魚子醬,尼瑪,腥味重的,真心吃不慣,法式甜點我沒吃,不知道好不好吃,因為我不喜歡吃甜食,不過法國妞確實不錯,這點要承認的


用戶52157040082


1、首先在正經餐廳(非快餐)以及高級餐廳的數量和比例方面。

我在國外看到的法餐廳除了bistro類型,基本上都是比較高檔的餐廳,無論是用餐環境還是食物都是比較講究的。就這一點我覺得外國人心中很難不把法餐和高上大劃等號,因為大多時候法餐廳確實是看著去比較高級一點。

(sky bistro)

而歐美其他國家的料理(意大利菜,西班牙菜,希臘菜,墨西哥菜等)雖然也有高檔餐廳,尤其是意大利菜,時常也有很fancy的那種,但是大部分都是普通餐館,就是進去喝個小酒吃個飯啥的完全不用在乎衣著,穿個拖鞋也能進的。相比之下,我感覺法餐廳中高級類型的佔比比其他餐種都大。

2、要比較餐種的地位,我自己的話會從知名度、餐飲界影響力、受歡迎程度三個方面考量。

先說法餐,知名度沒得說,法餐廳已經開遍所有對外國飲食有接受度的地區和國家,哪裡都有它的身影,就算只是打著他旗號,那也至少要表現出它的高上大和精緻的一面。影響力方面,法餐是現代西餐體系(烹飪基本技術和餐桌禮儀)的基礎,我在藍帶學的那一套sauté,braiser,glacer,pocher等都是源於法餐的理論,而大部分西餐學校也都是以這套法餐理論為基礎的。因為學會了那些之後也不是隻能去做法餐,而是幾乎可以去任何類型的西餐廳,因為大家的基本烹飪法則都是一樣的。關於受歡迎程度,法餐裡很多餐品其實就是老外家常做菜的那些玩意兒(拌個沙拉,煎塊肉,煮個面),迎合了大部分老外的口味,自然更容易接受。

綜合以上,我覺得目前法餐地位還是很高的,不僅僅是味道問題。


會飛的黃油Butterfly


真正懂的人都知道是意大利和西班牙餐最好吃。法國人真的應該感謝路易十三來自意大利佛羅倫薩的母親凱瑟琳.美迪奇到法國給亨利做王后的時候所帶來的建築師、畫家、廚師、紡織工匠、皮匠、還有香水工藝(因為法國波旁王室的人不喜洗澡)等等。


用戶167929390129


世界上的人三大美食之國:中國、法國、土耳其。

法式煎鵝肝


法式煎蝸牛

法國甜點

馬卡龍(macaron)杏仁蛋白甜餅,泡芙(les choux),蒙勃朗(Mont Blanc)栗子蛋糕,布里歐修(brioche)。



奶酪

麵包


紅酒
歐洲的佳餚幾乎都是法國人烹製,可見法國人在美食上的修行。


發現城事


北京福樓法餐廳。

首先,我們要知道世界三大餐飲體系: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餐飲,以土耳其為代表的中東餐飲,最後就是以法餐為代表的西方餐飲。

法餐,作為世界三大餐飲體系的一員,深遠的影響了歐洲餐飲,北非餐飲與美洲餐飲。

法餐中的很多醬汁,是西餐衍生醬汁的鼻祖。可以說,少司是西餐的靈魂,而西餐靈魂的始祖就是源自於法餐。

而且在以前,號稱歐陸第一強國的法國,確實是全歐洲學習借鑑的榜樣,餐飲業也不例外!

豐富的食材,複雜的烹飪技法,繁瑣的飲食習慣,可口的美味佳餚。。。。無不凸顯出法蘭西帝國強大的文化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