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少吃主食有利減肥?多吃乳製品降低心臟病風險?這篇告訴你真相

主編的話

少吃主食有利減肥?多吃乳製品降低心臟病風險?這篇告訴你真相

大衛 卡茨True Health Initiative創始人/主席

如果您關注健康研究領域的新聞,會發現它們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讓人對已有常識理解更深,另一種則看似顛覆傳統智慧,讓人更加困惑。接下來我們要解讀的兩項最新研究,可以幫助讀者理清研究結論,在面對生活中關乎健康的問題時,做出理性的選擇。

乳製品有益心臟健康嗎?

少吃主食有利減肥?多吃乳製品降低心臟病風險?這篇告訴你真相

乳製品分為全脂和低脂乳製品。奶酪、黃油、全脂牛奶等全脂乳製品中所含的脂肪多屬於飽和脂肪,而心腦血管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或中風)通常與飲食中攝入過多的飽和脂肪有關。因此,各個國家的膳食指南建議應該減少全脂乳製品的攝入,鼓勵民眾尤其是高血脂患者選擇低脂乳製品。

近期,《柳葉刀》發佈的一項被稱為前瞻性城市農村流行病學調查(Prospective Urban Rural Epidemiology, PURE)的研究對乳製品攝入量與死亡風險、心臟病發展、心臟病致死和中風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調查分析。研究人員通過食物頻率問卷調查,分析了21個國家的136384名35-70歲的人的飲食攝入數據,平均追蹤時長約9年。

研究結果出人意料,該分析發現乳製品有益心臟健康:較高的總乳製品攝入量(每天>2份)與總死亡率、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主要心血管疾病和中風風險降低有關,但與心肌梗死發生率無關。

那麼,這個研究結論是否可靠呢?這要從PURE廣受質疑的研究設計說起。

韋恩州立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教授、美國True Health Initiative委員會成員Joel Kahn博士指出:“PURE研究的設計思路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近來受到很多質疑和批評,其結論不足以影響膳食指南當中的相關建議。而且,其結論揭示的只是相關性而非因果關係,不能據此簡單地下結論說乳製品對心血管健康有益。此外,研究開始時所使用的單一食物頻率問卷無法代表整個研究期間人群飲食的變化情況。”

再者,PURE研究將人群所在的國家分為低收入、中等收入或高收入三類,但是對同一國家的人群進行分析時,卻沒有考慮類似的經濟因素影響。一般來說,乳製品攝入量較高的家庭往往收入也較高,因此往往也能夠獲得更多的醫療保健資源。

而且,對亞洲人來說,乳製品不耐受的現象相當普遍,這部分人群的情況肯定會影響分析結果。之前,PURE研究發表的第一篇論文就因此受到多方批評,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第一,分析用的是總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數據,未對全穀物來源與精加工來源的碳水化合物進行區分;第二,該研究沒有評估反式脂肪攝入量的影響,而研究期間的亞洲人群中反式脂肪攝入量相對較高;第三,該研究稱,1/3中國人群樣本的膳食脂肪供能比為18 %,而典型的中國膳食中這一數字約為30 %,因此其數據的準確性也遭到質疑。

Joel Kahn對相關媒體報道做了以下簡評:

《時代週刊》的相關報道“為什麼全脂牛奶和酸奶比你想象的更健康?”——這篇報道的標題不恰當,頂多只能說乳製品“有可能”更健康。不過,該報道提到PURE研究的幾點侷限性,比如,該研究只基於一份調查問卷、只是觀察性研究、受到與乳製品行業有利益關係的兩家制藥公司的資助等,並同時指出了該研究未涵蓋美國人群的事實。

《WebMD》的報道“即使高脂乳製品也可能對你有益”——這篇報道相對膚淺,大部分內容只是對研究作者和某臨床營養學教授的採訪。其中提到該研究項目沒有接受乳製品行業的資助。但是《Time》的報道指出,我們有理由認為提供資助的製藥公司會受益於“乳製品有益健康”的研究結論。這篇報道較少談及PURE研究的侷限性,但最後提醒美國讀者不要過量攝入乳製品。

《衛報》的相關報道“適量膳食乳製品可能保護心臟健康”——這是三篇報道中最短的一篇,但向多位專家學者諮詢了他們的意見。大多數專家表示,奶製品可以被視為健康飲食的組成部分,而一名觀察人士指出,在收入與英國相當的國家,奶製品沒有太大的健康益處。

Joel Kahn指出,與加糖飲料相比,牛奶的確是更好的選擇。他建議耐受乳製品的人仍然遵循膳食指南,儘量選擇低脂乳製品或減少全脂乳製品,限制飽和脂肪攝入量,以降低冠心病風險。不過,這個限制乳製品的建議可能並不適用於乳製品攝入普遍較少的中國人。

少吃主食,減肥更有效?

少吃主食有利減肥?多吃乳製品降低心臟病風險?這篇告訴你真相

最近,《英國醫學期刊》(BMJ)發表了一項隨機試驗研究,揭示了飲食中碳水化合物/脂肪比例對人體熱量消耗的影響。研究人員對受試人員的飲食進行了為期數週的控制,結果發現,與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相比,攝入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受試人員會消耗更多的熱量。一般來說,消耗更多的熱量能更有效地維持減肥後的體重不反彈。研究人員認為,該結論為減肥提供了新的思路。

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教授、美國True Health Initiative委員會成員Christopher Gardner認為,“這個結論是在精心控制的實驗條件下得出的。受試人員首先減掉大約12 %的體重,在此後維持體重的過程中,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讓受試人員產生了更多的熱量消耗,這種現象在胰島素分泌水平較高的受試人員中更為明顯。”

那麼,該結論是否可靠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對這項實驗進行更多的瞭解。

試驗開始的9-10周裡,研究人員為234名受試人員安排了低卡路里飲食,其中三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的供能比為45:30:25,因此這些飲食既不是低碳水化合物也不是低脂肪食物。通過低卡路里飲食的攝入,約70%(164名)的受試人員最後成功減掉約12 %的體重。在接下來的20周裡,研究人員將這些受試人員隨機分成三組,其食物當中三大營養素供能比分別為60:20:20 vs. 40:40:20 vs. 20:60:20,其中蛋白質供能相近(20%),而從碳水化合物中攝取的能量分別為60%、40%和20%。所有食物仍由研究人員統一安排。據估算,食物卡路里水平可以維持受試人員體重不反彈。

總的來看,這項研究並沒有比較不同飲食結構對減肥效果或維持減肥效果的影響。

有人對這項研究提出了一些質疑。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Kevin Hall博士認為,該研究所採用的測量熱量消耗的方法(doubly labeled water,雙標水法)並不恰當,如果使用更合適的分析方法對同一數據進行重新分析,會縮小該研究結論中的組間差異。

也有人批評該研究“不現實”。在研究當中,研究人員對受試者的食物種類和數量進行了嚴格控制,這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實現並保持,因此也就無法達到結論宣稱的效果。即使例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也可能因食物類型和數量選擇失誤,而導致卡路里攝入超標。

Christopher Gardner認為:“我們之前發表在JAMA上DIETFITS實驗,通過對609名參與者為期12個月的低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的健康膳食研究,發現平均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為30%的健康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組的減肥後體重保持情況與健康低脂肪飲食組類似,即使在胰島素分泌水平最高的人群當中,這兩組比較的結果也是如此。也就是說,低碳飲食和低脂飲食對減肥後體重維持的影響並無差異。DIETFITS的實驗規模更大,持續時間更長,也更具普遍性,但是我們的結論並不支持BMJ的這項精心設計、嚴格受控的研究結論。”

針對這項研究,《時代週刊》的報道題為“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能有助減肥,但吃碳水化合物真的不好麼?”《Vox》的報道題為"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真的有助於減肥後體重的維持嗎?《紐約時報》的報道題為“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如何幫助你保持健康體重?”

Christopher Gardner認為這些報道較準確地描述了該研究。然而,還有一些錯誤的報道稱“低碳水飲食更有利於減肥或維持減肥效果”,而該研究並沒有涉及這一方面,只是觀察到維持減肥後體重的過程中,攝入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與低脂肪飲食的受試者存在熱量消耗上的差異,至於它對減肥的影響還有待後續研究。

儘管人們對它存在一些分歧,該研究仍支持其他膳食體重控制研究的觀點:添加糖和精緻穀物是西方飲食中兩種主要碳水化合物來源,嚴格控制並減少兩者的攝入量,通常對想要減肥的人還是大有裨益的。

* 本文為美國健康科學宣傳組織《True Health Initiative》在2018年12月發表的月報內容。

[1] Dehghan M, et al., Association of dairy intake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21 countries from five continents (PUR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Lancet. 2018;392(10161):2288-2297.

[2] Ebbeling CB, et al., Effects of a low carbohydrate diet on energy expenditure during weight loss maintenance: randomized trial.BMJ. 2018;363:k458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