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資本論疏草72 馬克思為什麼說貨幣永遠不會溢出它的流通渠道?

商品作為使用價值滿足一種特殊的需要,構成物質財富的一種特殊的要素【

案:注意是一種,特殊的要素。】。而商品的價值則衡量商品對物質財富的一切要素的吸引力的大小,因而也衡量商品所有者的社會財富【案:商品價值具有衡量的作用。所謂金成為當代社會的原則,就是一切都要依從金,以金為標準。目前看,這個標準真的是真正的四海皆准的真理。】。在野蠻的簡單的商品所有者看來,甚至在西歐的農民看來,價值是同價值形式分不開的【案:注意這一點。】,因而金銀貯藏的增多就是價值的增多【案:由金銀衡量的結果。】。當然,貨幣的價值在變化,這或者是由於它本身的價值變化,或者是由於商品的價值變化。但是一方面,這不會妨礙200盎斯金始終比100盎斯金包含的價值多,300盎斯金又比200盎斯金包含的價值多等等,另一方面,這也不會妨礙這種物的天然的金屬形式仍舊是一切商品的一般等價形式,是一切人類勞動的直接的社會化身【案:貨幣自身的價值的變化是不能有任何影響的】。貯藏貨幣的慾望按其本性是沒有止境的【案:慾望是沒有止境的。】。在質的方面【案:質的方面。】,或按形式來說,貨幣是無限的【
案:無限的。】,也就是說,是物質財富的一般代表【案:物質財富的一般代表。只有無限的,才可以成為一般性的代表。】,因為它能直接轉化成任何商品【案:只有一般,才可以直接轉化。這三個其實是三個環節,一環套一環。有意思的是在質的方面卻是抽象的沒有任何特質的。】。但是在量的方面【案:在量的方面。與質的方面對應。】,每一個現實的貨幣額又是有限的,因而只是作用有限的購買手段【案:單個貨幣的有限性。】。貨幣的這種量的有限性和質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案:兩對矛盾互套】,迫使貨幣貯藏者不斷地從事息息法斯式的積累勞動【案:積累的原因。】。他們同世界征服者一樣,這種征服者把征服每一個新的國家只看作是取得了新的國界【案:永遠有遠方,有有待積累的存在。】。

資本論疏草72 馬克思為什麼說貨幣永遠不會溢出它的流通渠道?

要把金作為貨幣,從而作為貯藏貨幣的要素保存起來,就必須阻止它流通,不讓它作為購買手段化為消費品【案:貯藏的條件手段,就是不讓他轉化為消費品。】。因此,貨幣貯藏者為了金偶像而犧牲自己的肉體享受。他虔誠地信奉禁慾的福音書。另一方面,他能夠從流通中以貨幣形式取出的,只是他以商品形式投入流通的。他生產的越多,他能賣的也就越多。因此,勤勞、節儉、吝嗇就成了他的主要美德【案:這種道德的產生的必然性。】。多賣少買就是他的全部政治經濟學。【案:整個社會的規律。經濟學的規律。貨幣的貯藏職能決定了人民的道德好社會的思想學說,即上層意識形態的一切。馬克思這裡都有合理的完美的解釋,而且是無可辯駁。】[注:“儘量增加每一種商品的賣者的人數,儘量減少買者的人數,這是政治經濟學的一切措施的樞紐。”(維裡《政治經濟學研究》第52、53頁)]

除直接的貯藏形式以外,還有一種美的貯藏形式,即佔有金銀製的商品【案:佔有金銀飾品。】

。它是與資產階級社會的財富一同增長的。“讓我們成為富人或外表象富人吧。”(狄德羅)[75]【案:狄德羅的這話近些年在中國也有類似的說法。】這樣,一方面,形成了一個日益擴大的金銀市場,這個市場不以金銀的貨幣職能為轉移【案:脫離商品交換市場。這是有獨立性的。】,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個潛在的貨幣供應源泉,這個源泉特別在社會大風暴時期湧現出來【案:經濟危機期間。】。

資本論疏草72 馬克思為什麼說貨幣永遠不會溢出它的流通渠道?

貨幣貯藏在金屬流通的經濟中執行著種種不同的職能【案:二者也有干係。】。它的第一個職能是從金銀鑄幣的流通條件中產生的【案:流通的貨幣產生貨幣貯藏的職能。】。我們已經知道,隨著商品流通在範圍、價格和速度方面的經常變動,流通:流通的貨幣量也不斷增減。因此,這個量必須能伸縮【案:流通中的貨幣量會伸縮。】。有時貨幣必須當作鑄幣被吸收,有時鑄幣必須當作貨幣被排斥【案:伸縮的表現。吸入表示是貨幣量需求大了,反之就是縮小,有貨幣被從流通中排擠出。】。為了使實際流通的貨幣量總是同流通領域的飽和程度相適應,一個國家的現有的金銀量必須大於執行鑄幣職能的金銀量【案:插入一個基本條件。】。這個條件是靠貨幣的貯藏形式來實現的【案:貯藏的作用。】。貨幣貯藏的蓄水池,對於流通中的貨幣來說,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因此,貨幣永遠不會溢出它的流通的渠道。【

案:蓄水池的比喻。】[注:“一個國家要進行貿易,必須有一定數量的金屬貨幣,這個數量隨著情況的需要而變化,時而增多,時而減少……貨幣的這種漲落,無需政治家的任何協助,能夠自行調節……兩隻吊桶交替工作:貨幣不足時,用金屬塊來鑄造;金屬塊不足時,把貨幣熔化掉。”(達·諾思爵士《貿易論》[附言]第3頁)長期在東印度公司[76]任職的約翰·斯圖亞特·穆勒證實,在印度銀飾品仍然直接起著貯藏貨幣的作用。“利率高時,銀飾品送往造幣廠,利率低時,它又恢復原狀。”(約·斯·穆勒的證詞,1857年《銀行法報告》第2084、2101號)根據1864年關於印度金銀輸入和輸出的議會文件[77],1863年金銀入超19367764鎊。在1864年以前的8年間,貴金屬入超109652917鎊。在本世紀中,印度鑄造的貨幣遠遠超過200000000鎊。]

資本論疏草72 馬克思為什麼說貨幣永遠不會溢出它的流通渠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