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戰國時期,讓強盛的魏國從此一蹶不振的重要戰役,齊魏馬陵之戰

魏惠王召集逢澤之會,率小國諸侯朝覲周天子,但此舉卻遭到韓國等大國的抵制,令驕傲一時的魏惠王感到丟了面子。同時魏惠王正要實施制服韓趙,挾韓趙與齊國爭雄的既定方針。

於是,在公元前342年,魏將龐涓率魏趙軍隊向韓國發動進攻。韓國抵擋不住,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採納孫臏的建議,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向韓國使者表示救援之意,卻又不馬上出兵。

韓國倚杖有齊國的救援,堅決抵抗魏軍,結果五戰五敗,韓都鄭告急,韓國再次求救。公元前341年,齊國見時機成熟,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起兵救韓。

戰國時期,讓強盛的魏國從此一蹶不振的重要戰役,齊魏馬陵之戰

齊國此次救韓伐魏有兩個意圖

一是解救韓國之圍,使魏國控制韓國的計劃破產。

二是趁魏軍疲勞之際,尋求決戰,重創魏軍主力,進而取代魏國的霸主地位。

孫臏根據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的特點,提出善戰者因勢而利導之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的作戰指導原則,與田忌等人制定了因勢利導、示弱驕敵、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

戰國時期,讓強盛的魏國從此一蹶不振的重要戰役,齊魏馬陵之戰

齊軍先是兵鋒直指大梁,似乎是重演桂陵之戰的故伎,迫使魏軍迅速回撤,解除了對韓都鄭的包圍。

齊軍第一個目的達到後,緊接著實施誘敵措施。

一是以退軍的方向誘敵。

齊軍在進入魏境後不久,便掉頭向東,沿丹水一線,向齊國南境撤退。這一撤退路線,繞過齊國的西部防線,而齊國南境又是其防禦的薄弱環節,這使伺機報復的魏軍感到有機可乘,有利可圖,於是作出追擊齊軍的錯誤決策。

二是著名的退兵減灶。

根據既定方針,孫臏令齊軍在入魏第一天設置供10萬人使用的軍灶,第二天撤軍途中設置5萬人用的灶,第三天又減至3萬人用的灶,從而造成齊軍倉皇潰退,士卒大量逃亡的假象,表現出齊軍膽怯的心理,進一步刺激魏軍的悍勇輕齊之氣,誘使其倍道兼程,百里趣利。

戰國時期,讓強盛的魏國從此一蹶不振的重要戰役,齊魏馬陵之戰

魏惠王聽說齊軍向東撤退,認為這是尋求與齊軍主力決戰的良機,於是派太子申、龐涓為將,統10萬大軍向東追擊齊軍,其意圖是一舉殲滅齊軍主力,乘勝兼併莒地以南的齊國土地,即所謂大勝並莒。

因為莒地是齊都南方的門戶,佔領莒地,威脅齊都,便可在齊南境鑿進一個釘子,從戰略上牽制齊國的西向爭霸的行動。

戰國時期,讓強盛的魏國從此一蹶不振的重要戰役,齊魏馬陵之戰

龐涓在追擊途中,又得到齊軍減灶的情報,從而得出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的錯誤判斷。於是,留下步兵,只率少數輕車銳卒,日夜兼程,追擊齊軍。

孫臏預先在魏軍北上並莒的必經之地馬陵山,利用山道狹窄,旁多阻隘的有利地形,設置埋伏。龐涓追至馬陵山,一頭鑽進了齊軍埋伏的山道里。齊軍萬箭齊發,魏軍大敗潰亂。龐涓智窮力竭,自知敗局已定,便憤愧自刎。齊軍乘勝追擊,全殲魏軍主力,俘虜了魏太子申。

戰國時期,讓強盛的魏國從此一蹶不振的重要戰役,齊魏馬陵之戰

魏國遭此重創,元氣大傷,魏惠王只得報質執壁,親赴齊國謝罪。齊國則由此聲威大振,更加強盛。馬陵之戰是戰國戰略格局變化的一個轉折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