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孫策死後,沒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傳給孫權,是無私嗎?

Luck依


大家都知道,過去男人們建功立業,野心大的,是要“家天下”的,譬如秦始皇,是要一世萬至萬世的;普通一點的,識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搏個“封妻廕子”也是志向所在。

這其中,可沒幾個是為著“兄終弟及”的,打下的基業與功勳,那可都是要傳給自己的子孫的。

那孫策為何一反常態,臨死前卻把東吳基業交到孫權手裡呢?他是無私的嗎?

有書君認為,孫策的這一舉動,既是無私的又是有私心的。

為什麼說孫策的舉動無私?

此時的東吳,雖據六郡,然霸業未成。外有諸侯覬覦,內有強臣環伺。孫策死時年方26,若傳位給自己年幼的兒子,東吳六郡恐立時變為小兒懷金,行於鬧市了。

為穩定局勢,併為東吳的進一步壯大打好基礎,孫策此時將權力交給相面者曾說“壽長”的孫權,是一種無私的大局觀。

那為何有書君又說孫策這一舉動有私心呢?

孫策不是聖人,他交權給親弟弟,也是出於孫家的利益。出於血緣親近的考量,他選了自己同父同母的孫權,當然,親兄弟嘛,平日栽培也異於其他兄弟,土地、部屬交接更為順利。

東吳繼承者變成了孫權,肥水也沒落外人田。

所以說,孫策又是有私心的,要不然幹嘛不把權力交給連襟周瑜呢?

總之,孫策出於大局觀交權給了親弟弟孫權,還是盡最大努力想讓孫家在東吳坐得更穩更長久的。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孫策臨死前繼承人主要是在二弟孫權和三弟孫翊之間產生,兒子反而考慮的不多。孫策最終選擇孫權作為繼承人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孫策自195年渡江進攻江東,次年奪取了會稽和吳郡,到200年奪取了豫章郡,基本統一了江東,但是此時對於江東的統治,並不能算穩固。

東漢年間世家和地方豪強的勢力很大,吳群的陸朱張顧四大家,還有虞、魏等家族在江東都有很大的勢力。孫策奪取江東依靠的主要是父親留下的淮泗精兵,是一個外來的勢力。雖然在佔領江東以後孫策採取了和世家豪強合作的態度,任用了不少江東士族人士,但是這一關係僅僅是合作,並不意味著江東士族就已經徹底歸順。

江東的外部壓力也不小。孫策和佔據荊州的劉表關係並不和睦,甚至還有殺父之仇。孫策佔據江東以後,和劉表的衝突不斷,雙方都多次派兵進攻對方。而江北的曹操日益強大,對江東的威脅也是日增。

此外江東還有山越的威脅,山越們居住地靠近孫策的統治中心吳郡、會稽等地,史書記載“山越好為叛亂”,對孫策的統治威脅也是很大的。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選擇年幼的孫紹顯然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此時孫策需要的是一個能主持大局,穩定江東局勢的人。張昭等人最初是建議孫策立性格和他相近的三弟孫翊。

但是孫策最終還是選擇了孫權,這應該主要是考慮自己去世以後,江東更需要的時穩定當前的局面,特別是緩和和江東士族的關係。而孫翊性格嚴厲,喜怒形於色,這種性格適合打天下,而不是守成。相對來說性度弘朗的孫權出來主持大局,更利於團結江東士族。

事實也證明孫策這一考慮還是正確的,在他死後,孫權繼續延續了他的政策,和江東士族友好合作,在他們的支持下逐步穩固了對江東的統治。


不沉的經遠


孫策死後,把王位傳給了弟弟孫權,而並非是自己的兒子。說實話就是因為自己的私心,並不是所謂的無私。

當時的他,也只有把自己的位置,傳給十八歲的弟弟孫權,才有可能保住他們孫家的榮華富貴。

畢竟孫策死的時候才二十七歲,那時候他的兒子孫浩,最大也就是十歲。

這樣的一個孩子,怎麼可能執掌一片江山呢?

更何況那時候,正是軍閥四起,打江山擴展地盤的最佳時機。

一個十歲的孩子,是不可能帶領千軍萬馬,馳騁在疆場之上的。就年齡上來說,還是孫權比較合適。

他的年齡大,這就是他的優勢。

再說了孫策在位的時候,就一直帶著孫權在自己身邊。

也就是說孫策早就做了另一手打算,萬一自己的遭遇不幸,孫權就會立刻代替他掌管東吳的勢力。

畢竟孫權是他的弟弟,即使孫權當了王,又或者統一了天下,當了皇帝。他也不會對自己的侄子痛下殺手,趕盡殺絕的。

再一個就是東吳內部也不是那麼統一,他們也分為外來集團和土著居民,這一對矛盾本來就是不調和的。恰恰孫權他們這個孫氏集團就是外來戶。

所以他們這裡面對的壓力,也是不小的。

若是內部關係搞不好,他們孫家的江山,不毀在外人的手裡,也會傾倒在內部人的手裡的。所以,在內外交集的情況下,孫策當然是選擇孫權了。

孫權能扛得住,就繼續往下抗,孫權扛不住,就只有等著滅亡了。

因為除了孫策之位,已經別無選擇了。

還好,後來是周瑜力保孫權,承認孫權的地位,擁護孫權的領導,才讓孫權在東吳有了一定的威望, 慢慢的孫權才有了立足之地的。

周瑜對孫權在東吳領導地位的確定,確實起了不小的作用。

但是,這些終究是外因,內因還是孫權這個人能力強,懂政治,會交際。

這一點孫策應該也是知道的。

孫策在傳給孫權王位的時候,他已經對孫權做了初步的預判。他臨終前對孫權說,開疆拓土的話,你不如哥哥我, 但是守江山,匡扶百姓,我就不如你了。

孫策這句話嚴格上來說並沒有錯。

但是,孫權絕對不是不能開疆拓土的人,他在位的時候,拿下來的荊州之地,就是孫權開疆拓土的有力證明。

當然了孫權也沒有辜負哥哥的信任,他不但把東吳做強做大了,最後還當了皇帝。

孫權當了皇帝之後,就把孫策的兒子孫浩封為了王。也許這就是最好的結果吧,只能說孫策當初的安排是英明的。他選對了人,才得以讓東吳他們孫家的江山保留了幾十年下來的。


漢史趣聞


孫策是東漢末年的軍閥之一,割據了江東一帶,也是後來三國東吳的奠基者。但是孫策英年早逝,在建安五年奪取豫章郡統一江東後不久就在狩獵時被刺客所傷,最後身亡,時年二十六歲。孫策死後,接掌江東的不是孫策的兒子,而是孫策的弟弟孫權,這是為什麼呢?古代哪個當權者不想把位置傳給自己的後代,孫策卻傳給了自己的弟弟,是他無私嗎?顯然不是,主要是時局所迫,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孫策作為江東的統治者,不把權力交給兒子而是交給弟弟是有他自己的考慮的。首先就是孫策死時兒子孫紹年齡還太小。雖然孫紹生卒年不詳,但孫策去世時才二十六歲,就算古人生子再早,那孫紹也不會超過十歲。把江山交給這麼一個娃娃,孫策自然是不放心的,畢竟是自己千辛萬苦打下的地盤,如果傳位給孫紹,難免會有權臣窺覷高位,那麼孫策的心血就會毀於一旦,還不如傳位給弟弟,好歹江東還是掌握在孫氏手裡。

其次就是孫權能力出眾。孫權能在孫策死後守住江東並最終與蜀漢、曹魏三分天下,是有一定能力的,孫策肯定也是早就看出了孫權能力出眾,把江東交給孫權比較放心。而且孫權雖然打江山可能不如孫策,但是守江山可比孫策厲害的多,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孫策為了保全江東也會選擇孫權。

接著就是孫策手下的周瑜和張昭能力強大。這二人是跟隨孫策打江山的,孫策自然是鎮的住他們,但是如果孫紹繼位,那這二人怎麼可能臣服於這麼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子,這樣一來江東必亂。但當時孫權也只有十八歲,孫策也不確定孫權能不能勝任,所以他還對張昭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這是記錄在《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步傳》中的,可見孫策不僅押寶了孫權,也押寶了張昭,當然此舉也可能是讓張昭更忠於江東。孫策在把江東基業託付給孫權後跟他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可見這二人對江東是多麼重要,傳位給孫權能讓這二人繼續為江東效力。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當時恰逢東漢末年的亂世,各地戰亂不斷,傳位給一個乳臭未乾的毛孩子可能會導致江東內部政權變動和混亂,如果不想江東基業毀於一旦,孫策就必須傳位給孫權。當然最後孫權也不負重託,建立吳國,登基稱帝,把江東治理的井井有條。


風塵講歷史


簡單來說,不是無私,而是迫於形勢。

孫策在東吳建立過程中是起到了不小作用的,《三國志·吳書》引用東晉史學家孫盛的評論稱“創基立事,策之始由。”

不過這位東吳奠基人死得非常倉促,自195年渡江起,孫策用了五年的時間,到200年已經基本將江東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但這麼短的時間,是不可能讓江東成為其穩固後方的,這一點,從孫策死後江東叛亂可以看出來。

200年四月,孫策遇刺身亡,年僅26歲。

孫策的確有兒子,據記載他有兩女一子,獨子孫紹生卒年不詳,但從孫策的年紀反推,孫紹不可能超過十歲,江東不穩再加上孫策的身份,使得孫紹不可能繼位。

因為孫策並不是一個皇帝,如果他是皇帝,就算是幼子繼位,安排好輔政大臣,未必會出大亂,畢竟皇子繼位有充分的合法性。可孫策不是,他的身份只是漢朝的討逆將軍、會稽太守、吳侯。

爵位可以名正言順地傳給兒子,官位卻要費一番波折,雖然軍閥們都習慣了父死子繼後再給朝廷上表的情況,但讓一個不到十歲的孩子當漢朝的官,朝廷和軍閥都很難同意,這個勢力也會瞬間成為眾人眼中的軟柿子,群起而攻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為了江東基業考慮,孫策一開始就把兒子排除在外,他的候選人只有他的弟弟。

孫策有四個弟弟,孫權、孫翊、孫匡和孫朗,其中孫權和孫翊都是候選人,孫策在二人之中選擇了孫權。


平沙趣說歷史


孫策是三國時少有的有才能的人物,如果他能夠活的長一些,三國的歷史可以肯定的說會是另外一個樣子,說不定統一三國的是他也未可知,只可惜,天妒英才,在他年僅26歲的時候由於遇刺身亡,臨死前,傳位的人選有兩個,一是兒子孫紹,二是二弟孫權。最後,他把重要的手下叫到跟前,當眾傳位於孫權,至於他到底是如何想的,已經永遠的成為了歷史之謎,不過,我們可以根據各方面的資料進行推測,他這樣做的最可能的原因是出於無奈,不得不傳位於弟弟!而被迫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兒子太小(不到一歲),難堪大任;二是適逢亂世,根基未穩;三是弟弟勇武,難居人下;四是為保妻兒,主動讓位。


彌勒徒


孫堅、孫策、孫權,兩代三人,奠定了東吳的政權,三分天下有其一。孫堅勇猛善戰,帶領手下數千精兵,很快就征服了江東,是三國之中最早創業成功的,東吳政權依靠長江天險,具有易守難攻的特點。孫策號稱江東猛虎,孫策臨死前對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由此可見孫策不但任人唯賢,而且用人不疑,勵精圖治,只可惜被刺客刺殺身亡。

孫策傳位孫權,原因一,孫策沒有子嗣,傳位弟弟合情合理;原因二,孫權年幼就表現出過人的膽識,而且孫權天生長相就有有帝王之相,目有精光,

孫權十八歲坐領江東,承繼父兄之基業,孫權審時度勢,赤壁之戰時聯蜀抗曹,爭奪荊州時聯魏抗蜀,“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孫權活到了70歲,是三國之中最晚稱帝、在位時間最長、最長壽的帝王。


用戶105120613352


肯定不是無私了,這是為了江東的未來,如果把自己打下的江山貿然交給自己年幼的兒子這等於直接宣佈自己兒子的死刑,並且他在江東統治根基還不牢固,隨時有可能被滅,這個時期需要一位有年長能力的繼承人,而孫權聰明明慧,又非常有遠見,是個可造之材,所以他從大局考慮也只能把位置傳給自己的親弟弟孫權了,只要保證自己的兒女平安無虞就心滿意足了。


甲乙丙丁戊


國有長君乃社稷之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