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家風家訓】龍頭環周氏:濂溪清風 愛蓮世澤

周氏普遍被認為是周朝宗室的後裔。北宋末年,周氏族人大規模南遷,到達廣東。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開始,周敦頤曾在廣東為官四年。

周敦頤(1017~1073),北宋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是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所著《愛蓮說》千百年來膾炙人口。他為政一方,清正愛民。據不完全統計,如今廣東周敦頤後裔約有60萬人,主要分佈在珠三角、潮汕和粵西地區。

據中山龍頭環村周氏族譜介紹,該村始祖為周子高。明朝初期為平定匪盜,實行屯兵制度。明軍在小欖和高沙安營紮寨。周子高為香山地區屯兵總旗。屯兵撤銷後,周子高等共9個不同姓氏的13人選擇定居於此,稱為“九姓十三丁”。他們喜歡小欖、高沙兩地山岡環如游龍,“雙龍環繞,頭尾聚居”,然後逐漸形成為今日的龍頭環村。

位於龍頭環村龍頭環上街的周氏大宗祠,坐西向東,面積400多平方米。門口“道源衍派,理學流徽”的對聯道出該族文脈的傳承。

【家風家訓】龍頭環周氏:濂溪清風 愛蓮世澤

沙溪鎮龍頭環村周氏大宗祠


【家風家訓】龍頭環周氏:濂溪清風 愛蓮世澤

周氏大宗祠重修落成後,全體職員合影留念。(中山市檔案館藏)

進入宗祠,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中庭一盆巨大的蓮花。如今,種植蓮花已經成為龍頭環村周氏族人的習俗。“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周氏每位村民都會背誦這段文章。蓮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正直,是身處濁世不受汙染的清正。千百年來,周敦頤後裔、沙溪龍頭環村周氏族人以蓮為鑑,至今仍保持著“愛蓮”風尚,且時刻督促後世子孫要以蓮為鑑,為人清正廉明、潔身自愛。重教、好義、廉潔的家風仿如一股“濂溪清風”,綿延不絕。

【家風家訓】龍頭環周氏:濂溪清風 愛蓮世澤

周氏大宗祠內《愛蓮說》書法


01 教書育人 襲承家風

除了這篇小品文之外,周敦頤的教育觀念也對後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堅持人要自育和育人,除了自修外,還要立師道以教化眾人。人天生之性,有過有不及,教育的目的就是讓人去惡存善。

龍頭環村的周氏族人乃至該村的外姓村民,都深受影響。因而近代以來該村走出了大批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士,教育甚至成為許多周氏家庭的“家族事業”。

龍頭環村的“鴨邦唐正街”因盛產教師而被村民親切地稱為“教師街”。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十年來從這裡走出的教育工作者不下十位校長、百位教師,而該街道常住的人口僅三百多人。

02 周氏後人 捐資興學

值得一提的是,龍頭環村有一所周崧紀念中學,它是民國時期由周崧創建的。

周崧(1879~1961),知名旅美華僑、企業家、慈善教育家。周崧的父親周廉晚清時期曾在當地設館授徒。周崧自幼隨父就讀,受父親影響,從小便立下誓言:“若我得考,當振興教育。”他功成名就後,於1928年秋,致函族人在鄉覓地建設新校舍,興辦小學,命名為“周崧學校”。1929年春季,新校舍尚未建成,周崧出資以周氏大宗祠作為臨時教室,招生開學。

【家風家訓】龍頭環周氏:濂溪清風 愛蓮世澤

中山縣私立周崧小學校歡送克明靄雲粹公三先生出國留念。(中山市檔案館藏)

該校一向免收學雜費,一切經費由周崧從美國匯款提供。1934年2月,國民政府教育部鑑於周崧個人捐出鉅款建校,頒發“捐資興學一等獎”,以資鼓勵。

1946年,周崧又致函族人,表示擴辦中學部,全部經費由基金會負責,另外還資助二區中學增辦高中班。為感謝周崧熱心支持教育事業,二區中學將高中班命名為周崧班,以資紀念。除此之外,周崧還在周夫人家鄉台山縣捐辦玫瑰幼稚園。玫瑰幼稚園從1931年至1949年,共開辦19屆,畢業生共514人。

【家風家訓】龍頭環周氏:濂溪清風 愛蓮世澤

中山縣私立周崧中學民國三十八年秋季招生名冊及報告表(中山市檔案館藏)

新中國成立後,龍頭環鄉親發揚周崧辦學育才的精神,克服各種困難繼續將學校辦好。1979年,為紀念週崧學校建校50週年,政府決定恢復原“周崧學校”的校名。

資料來源:《齊賢修身 傳承好家風:中山市家風家訓文化讀本》/中山市檔案局(館),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