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改造火星环境,使它成为第二个地球,人类的移民梦想一直在继续!

火星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第四颗行星,属于类地行星,直径约为地球直径的一半,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相近公转一周则花两倍时间。在西方称为战神玛尔斯星,中国则称为荧惑星因为它荧荧如火,位置、亮度时常变动。其橘红色外表是因为地表被赤铁矿(氧化铁)覆盖,英文里前缀areo-即为火星,火星被认为是太阳系中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行星。

改造火星环境,使它成为第二个地球,人类的移民梦想一直在继续!

1965年“水手4号”火星探测器对火星进行了近距离观测,根据观测资料许多科学家认为火星上存在陆地和海洋。他们还将火星上的狭长暗条纹说成是灌溉用的水渠,当然,后来科学家认识到那是一种光学假象。但是各种探测器的观测资料暗示,火星上曾经有大量的水。2005年雷达的观测数据表明,在火星的高纬度和中纬度地区有大量水冰存在。有水存在的星球才适合生命的生存。所以有科学家提出,改造火星环境,使它成为第二个地球,以便将来人类向火星移民。

改造火星环境,使它成为第二个地球,人类的移民梦想一直在继续!

开发宇宙、移民火星是人类的梦想,它使得世界发达国家争先恐后地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前苏联、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制造了各种各样的轨道飞行器、着陆器和漫游车等多种探测设备,对火星的地面地形、气候状况和地质结构进行多方位的研究。

改造火星环境,使它成为第二个地球,人类的移民梦想一直在继续!

2013年2月8日,“好奇号”漫游车在火星上被称为“约翰•克莱因(John Klein)”的地点钻出了一个小洞,它是探测地球以外天体的一个历史性创举,是第一次以钻洞的方式对其他天体进行研究。钻洞得到的灰色火星岩石粉末,经过“好奇号”火星漫游车上化学实验设备的检验,天文学家认为这里在过去适合生物居住,且岩石中具有支持微生物构成的关键化学成分。这一结果是历史性的重大发现,也是“好奇号”的主要科学目标。

改造火星环境,使它成为第二个地球,人类的移民梦想一直在继续!

2015年5月21日,科学家们在火星表面发现巨型火山遗迹,这个火山坑长40公里,宽30公里,深度达1750米。专家们认为,它可能由30亿年前的火山喷发形成,其规模可与地球上的黄石(Yellowstone)火山相当。

改造火星环境,使它成为第二个地球,人类的移民梦想一直在继续!

这颗夜晚泛着红光的亮星,天文爱好者对它并不陌生。太阳系的八颗大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火星的公转轨道位于水星、金星和地球三颗大行星之外,处于第四的位置。从大小上来说,火星半径为3396千米,仅仅比水星大,八颗大行星中从小到大排行第二。火星在许多方面跟地球相似,比如,火星上的一天约为24.62小时;火星同样斜着身躯绕太阳公转,火星的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夹角为25.19°,地球为23.45°,因此火星上也会有季节变化。火星上有高山、峡谷和盆地等地形特征,这些也颇似地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