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寒假將至,你是“假日父母”嗎?

寒假≠黃金週

寒假將至,你是“假日父母”嗎?


寒假將至,你是“假日父母”嗎?


寒假如約而至了,很多平時沒空好好照管孩子的父母大概已經開始準備寒假的日程,預備在這幾天寶貴的時間裡好好陪陪孩子。但是專家提醒家長們:對孩子的愛,不能在寒假表現得過氾濫。

寒假將至,你是“假日父母”嗎?

現象

趁假日氾濫施愛孩子 逢假日就諸多要求

家住番禺的小潔、阿偉兩口子都是白領一族,平時的工作特別忙,家裡老人也不方便照管孩子,沒辦法只有把5歲的康康送去全託幼兒園,週一至週五康康都在幼兒園度過,開始時康康非常反抗,大哭大鬧,甚至以拒絕吃幼兒園飯的方式表示抗議。但康康最終還是漸漸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只是全託了之後,現在的康康只要週末一回家就變得特別任性、特別敏感,似乎在“變本加厲”地索要父母的愛。

小潔和阿偉當然也是儘量去滿足康康,因為自己心裡也自責:陪伴孩子的時間真的太少了。今年的十一黃金週還沒開始,康康已經主動向全班小朋友宣佈,父母要帶他去香港迪斯尼玩了,雖然父母其實並沒有這個打算。回家後聽說父母不能滿足自己玩的願望,康康又開始在家鬧絕食了,搞得小潔不知如何是好。

寒假將至,你是“假日父母”嗎?

寒假將至,你是“假日父母”嗎?

現象

父母在節假日才集中補償愛

陳強夫婦也是因為工作忙,平時就把六個月的謙謙託付給爺爺奶奶照管,開始了“假日父母”的生涯。不過這樣的日子過了幾個月之後,陳強夫婦開始感覺到了謙謙的變化。謙謙的媽媽苦惱地說:“以前下班回家時,他會對我笑,出門時也會依依不捨地哭。可是搬開了住以後,一個星期只能見兩天,他看見媽媽不笑了,只管繼續玩。看到謙謙黏爺爺奶奶卻不黏我,感覺真的很難受。”

陳強對此也表示認同:“我在謙謙的眼中好像一個陌生人,見面時他總要觀察我一段時間,讓我感到失落。我一抱他,他就哭起來,其他人抱卻不哭了,讓我疑惑究竟是我抱的手勢不好,還是因為他不要我了?”現在,陳強夫婦已經把謙謙抱回了家,準備在假日進行父愛母愛的大攻勢。

寒假將至,你是“假日父母”嗎?

寒假將至,你是“假日父母”嗎?

專家分析

分析:易造成情感互動失衡

香港資深家庭治療師文盧麗萍認為,孩子與家長只有在節假日才見面,並且讓這種彼此的情感集中、強烈地爆發,這種方式會產生很多問題。

“假日父母”有失職之處

父母和孩子之間是這樣一種關係:一方面,父母付出對子女的愛,對孩子進行教育,同時享受到天倫之樂;另一方面,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中得到成長,同時在愛的沐浴中懂得愛的付出。而“假日父母”則首先在付出方面失了職,平時大部分時間讓最需要父母之愛的幼兒到全託幼兒園或老人那裡,不但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會有持續觀察上的失職,在情感的付出方面也會讓孩子覺得有所欠缺。在這種情況下,子女所呈現出來的狀態必然是,一方面成長所需的教育不夠完善,另一方面孩子也因此會產生對父母的誤解,從而出現在相聚的時候變本加厲地索要的情況。

寒假將至,你是“假日父母”嗎?

孩子身心難以適從

在平時的時間,孩子最多的時候是被送去全託或老人家裡,因此必然要適應經常所處的環境,生活已經建立了秩序,感覺自如,但一到週末或假期回到父母家,反而覺得受到干擾,未必樂在其中。

另一方面,孩子在幼小的時候最容易對親近的、身邊的人產生依賴心理,誰照顧小孩,小孩就會親近誰,從而對父母欠缺感情,反而把照顧者當成父母。但如果這時候父母也要嘗試跟孩子建立親密關係,就會讓孩子產生效忠上的矛盾,感到無所適從。

做父母難,做在職父母更難。很多在職父母會把孩子送去全託或交給親人照顧,到了週末才接回家中留宿一宵。心理學家和家庭治療師均極力反對這種照顧孩子的模式,認為會對親子關係和子女的個性塑造構成損害。

集中補償難以管教

多日不見,到見面時,父母會產生補償心理,希望用享樂來滿足孩子。但當日後要管教時,形象會產生極大差別,小孩難以適應。而且因為平時長期沒有進行教育,相聚時父母也會把子女當成是施行管教、矯正錯誤行為的對象。但是,管教必須以感情作為基礎,否則,小孩難以感受父母是因愛而施教,只會覺得大人是無情的“監視者”,造成管教困難。

此外,很多家長會等到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再接孩子回家,但親子之間缺少了五六年時間的相處,父母對孩子的生活習慣、成長快慢、喜好等各方面都不太瞭解,就會出現對孩子的期望過高或過低的情。

寒假將至,你是“假日父母”嗎?

 假日裡該如何待孩子

多觀察 少呵斥

平時和孩子相處時間少,很多家長會逮住放假的機會,希望給孩子更多的教育,看到孩子有些做得不對的地方,就容易簡單呵斥,讓孩子覺得還不如不和父母在一起。而事實上,孩子的諸多行為都是有原因的,父母不要看到後就簡單指責,要儘量多觀察孩子,到底是有了哪些變化。

多交流 少嬌慣

“假日父母”覺得,平時對孩子疏於關心,在相聚的時候就要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但這樣的方式往往適得其反。平時對孩子越少關心,孩子就越覺得要更多的索取;儘量去滿足孩子的願望,就會讓孩子變本加厲,養成任性的性格,這樣就導致了惡性循環。相反,應該儘量想辦法用孩子喜歡的各種方式進行溝通,讓孩子從內心深處理解家長的難處。

多精神 少物質

假期帶孩子幹什麼好呢?吃大餐?逛公園?這些對於大人來說尚且難以抗拒的享受,對孩子就更是個誘惑了。不過專家認為,與其在假日裡給孩子“惡補”物質大餐,不如讓孩子獲得更多精神世界的收穫。比如帶孩子去博物館參觀、看一場有意義的電影、聆聽一次音樂會、看一次畫展等等,更有利於陶冶孩子健康的情操。

★ 讓孩子有情感的寄託物 ★

寒假將至,你是“假日父母”嗎?

緊張的現代生活確實讓年輕的父母們有時不得不“顧此失彼”,專家提醒家長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亡羊補牢”:

可以買一個小公仔放在孩子那裡,讓看管孩子的人告訴孩子,如果想媽媽了,可以去找小公仔說說話;可以錄盤有爸媽聲音的磁帶,或者錄些歌曲給孩子聽;還要每天給孩子打電話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