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隨著交響樂團的解散,提琴手大悟失業了。

無奈之下他帶著妻子回到老家…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但陽春白雪大提琴在鄉下無法養活家庭,兜兜轉轉的大悟找到了一份另類的工作: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在死者入殮前,為他們整理最後的儀容。

從事這項工作的人被稱為 ——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入殮師

本木雅弘/廣末涼子/山崎努/吉行和子/笹野高史

當有人離世後,殯儀館會為逝者安排入殮服務。

在經歷完親友告別,逝者由入殮師清理身體、換上衣物、整理遺容後,親友將逝者送入棺槨。

入殮的過程,是一場認真細緻的告別!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雖是為死人服務,但技術一點都不馬虎:

上香祭拜之後用淨水小心的擦拭遺體…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遵從死者生前的意願為其化妝穿衣…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甚至還能在不露出任何肢體的情況下,毫無痕跡的為死者穿上隨葬的衣物!

完成這些的,就是大悟那雙藝術家拉琴的手…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而已故的人們也展現了萬千不同的人生:

有的安詳睡去,有的意外離開,有的揹負人生重量而選擇輕生,有的默默消失卻不為人知。

叛逆的女高中生因為飈車意外死亡…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在整理遺容時,母親哭訴這不是女兒的樣子…

在她心中女兒應該是遺像中清純簡單的高中女孩,而不是這樣叛逆的小太妹。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於是父母開始互相責怪對方沒有教育好女兒…

死亡,意味著無可挽回的追悔。

如果女兒沒有因為意外離世,或許就沒有這樣永恆的遺憾好讓她們認清過去。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平凡的母親因為疾病離開了家人…

入殮師問是否有妻子的口紅時,丈夫愣住了。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妻子為丈夫操勞持家,而忙著工作的丈夫卻少了對妻子的關注,連她用的口紅都不曾在意…

女為悅己者容的細節,最終成為了遺憾。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還有一位無人知曉的奶奶,在睡夢中離去…

就像日本新聞中經常報道的“無緣死”那樣。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沒有任何親屬能聯繫的死者)

老人的離去直到腐爛才引起注意,而調查之後也找不到她的任何親人來為其料理後事。

最後只能請入殮師幫忙,送走老人家最後一程…

就像是枝裕和《無人知曉》的故事…

只有悲劇變成慘劇才會引人側目。

而在此之前,悲劇都無聲的隱匿在角落和縫隙。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十年前,電影《入殮師》在日本上映…

次年便獲得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等十項大獎。

還獲得了第8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肯定!

或許很多人看到這些畫面,腦海裡就響起了久石讓編寫的經典原聲…

《入殮師》在豆瓣電影入選TOP250第77位,還獲得了近35萬人次評出的8.8分。

影片藉由大悟從事入殮師的過程,展示了入殮師的職業特徵,也講述了平凡人的生離死別。

隨著大悟送走逝者,我們也從中看到人生百態。

有遺憾的故事,也有感動的分別:

全家人圍攏在奶奶的遺體前,和壽終正寢的奶奶做最後的告別,感謝奶奶為全家的付出…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女兒們在父親入殮前,親吻父親告別。

面對帶著口紅唇印的父親的臉,笑中帶淚的女兒們彷彿回到了父親陪伴的童年…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鏡頭一轉,大悟身後是滿滿的女兒節人偶,可以想象這位父親對女兒們是多麼的疼愛。

死亡,總帶著遙遠而模糊的儀式感…

垂危在病榻前,隱沒在哭聲裡,還有些香火嗩吶的儀式陪襯,告別成為作秀般的表演。

人心中真正的情緒和情感也都隨之掩埋。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電影《入殮師》把這樣“掩藏的情緒”發掘出來…

因此每段故事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鐘,卻生動的刻繪出了死者生前身後的故事。


原本冰冷的儀式,卻被入殮師的細膩溫暖!

就像片中大悟第一次看到生榮社長的動作:

“逝去的人在入殮師的手中,彷彿又活了過來”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其實大悟的入殮師生涯並不順利…

剛開始大悟對接觸死者感到為難,而自己的妻子和身邊的朋友更是冷眼相對:


大悟下班後去澡堂瘋狂沖洗,像沾了髒東西…

妻子得知他做入殮師後反映更劇烈,甚至拒絕那雙碰觸死人的手接觸自己。

“不要碰我,你不乾淨”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共同長大的朋友也看不起他,催他找個正經工作。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他們把“死亡”視作一種不祥象徵,把處理“逝者”的過程認為是骯髒的事情…

所有人都和人生的結束,刻意保持著距離。

於是現實便是親人只顧悲傷,路人投射冷眼,而人世間幾聲唏噓便草草了事。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但入殮師的細膩、溫柔改變了人們的態度。

年邁的生榮社長是大悟的師傅,面對家屬的情緒他要禮貌應對,面對無緣死還要忍受惡劣環境…

生榮社長和大悟曾遇到一個奇怪的逝者:

披著長髮、眉目清秀,大悟都感慨這樣漂亮的女孩竟然選擇自殺,著實感到惋惜…

但擦拭身體時,卻發現逝者是一個男人!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雖然令人驚訝,但生榮社長還是詢問家人意見:

給他化男妝,還是女妝?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原來年輕的死者因為性別的困惑而自殺…

他的父母曾因此疏忽了孩子,因此在告別的時刻遵從兒子的心願,以女孩的裝扮讓他離去。

一場悲劇,卻只能在天人永隔時和解。

或許曾經父母接受不了這樣的孩子,但在失去後而後悔莫及,最後傳統終於讓步人性…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逝者,也以此獲得了最後的尊重。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影片中的入殮師讓觀眾重新認識了死亡,也學會了珍惜身邊的人,尊重逝去的靈魂…

無奈的是,現實中的死亡往往成了利益交換。

有網友評論,看到電影裡入殮師的服務,回頭卻發現身邊卻滿是暴利殯葬產業!

而更令人無法接受的事件更多…

比如各地都存在的鉅額撈屍費用,甚至見到落水者見死不救等著撈屍賺錢!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最近就連“棺材”也成了熱點…

為了杜絕土葬對耕地的佔用,某地方政府不僅挨家挨戶收繳棺木,甚至還將下葬棺槨扒出來。

那些思想傳統的老人攢了幾千元準備的棺木被剷車當眾銷燬,僅給予1000元補償。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冰冷的條文和強硬的行為無益於移風易俗…

反而那些被受傷害的老人,在人生的最後歲月裡享受不到一絲絲來自現世的善意。

連死都成了一件得不到尊重和理解的事情…

而他們的悲苦,換來的僅僅只是幾組好看的數據。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有人不尊重逝者時,也有人為了逝者而忙碌…

有記者曾採訪過武漢殯儀館的工作人員。

他們接手的遺體修復工作,大多是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的遺體,甚至有些都殘破不堪。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他們忍受著內心的折磨和悲憤,盡力完善遺體…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工作多年的他們表示:

“想讓他們(死者)更有尊嚴,更體面一些”

其實這不止是入殮師的職責…

也是在世的我們面對逝者時應有的態度。

開始所有人都對大悟的工作嗤之以鼻…

但當他們親眼目睹大悟為死者入殮,曾經不屑的眼神也都被大悟的細膩融化了。

就像大悟第一次目睹生榮社長為死者入殮時的感受

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永恆的美麗。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過程平靜,細緻,靜謐,溫柔…

美的或許不是最後的粉飾,而是告別時的真情流露!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人生對於每段生命的意義不盡相同,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常伴左右,沒人能無憂一生。

如夏花秋葉,死亡只不過是人生最後一步…

而這一步並不應被人們理解為純粹的悲痛和恐懼,更不應被別有用心的利用和傾軋。
死都得不到尊重,我們又如何活得有尊嚴?

就像電影《入殮師》中最經典的臺詞:

尊重逝者,敬畏生命

唯願每個生命都被這個世界溫柔對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