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非遺地圖|手握這金剛鑽,就要攬過這瓷器活!

本期非遺傳承人:關向偉,已入駐“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匠人——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這句話的原意是形容沒有本事就別幹這件事,讓有能力的人來幹。而這句歇後語就是從鋦瓷這一個行當裡流傳出來的。


非遺地圖|手握這金剛鑽,就要攬過這瓷器活!


鋦瓷是一項中國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就是把被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再重新修復起來的技藝。


非遺地圖|手握這金剛鑽,就要攬過這瓷器活!


最早在宋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鋦瓷工藝的相關記載,在名畫《清明上河圖》中,綿延數公里的街麵店鋪旁,就有單獨刻畫描繪手藝人鋦瓷的場景,古時候被稱作錮爐匠。


非遺地圖|手握這金剛鑽,就要攬過這瓷器活!


鋦瓷這個行當經歷了宋、元、明、清、民國、新中國六個朝代,橫跨了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其中影響了數代人的生活軌跡。


非遺地圖|手握這金剛鑽,就要攬過這瓷器活!


現在,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人們對傳統民族工藝品文化的需求逐漸淡漠,為鋦瓷工藝的順利傳承造成了極大的困難,為了不讓這項傳統民間技藝失傳於後世,關向偉勇敢地接下了這個衣缽。


非遺地圖|手握這金剛鑽,就要攬過這瓷器活!


關向偉,1969年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任瀋陽航空航天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教師,從教三十餘年,有著深厚的現代設計和創新設計理念,同時又兼具家傳三代的傳統手工技藝。在內心的情感之中有著割捨不掉的對傳統手工藝的熱愛和家族傳承的情感,由於常年從事設計專業的教學,結合了藝術多方面的感悟,目前是瀋陽非物質文化遺產“鋦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非遺地圖|手握這金剛鑽,就要攬過這瓷器活!


關向偉從小就對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祖父在當時就開了一家手工藝店,包括各種鋦瓷、樂器修復、雜貨維修等等,後來家族內,只有他的父親繼承了這項手藝,由於關父認為這項傳統手藝比較卑微,所以並沒有讓他深入學習和研究,而是繼續鑽研美學藝術方向,但是在他的內心中卻沒有放棄對這項技藝的熱忱。

非遺地圖|手握這金剛鑽,就要攬過這瓷器活!


隨著關向偉對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深入研究後發現,鋦瓷這項技藝不單單是恢復陶瓷品原有的樣貌和功能,更是通過修復這個藝術品來還原數年前的那段歷史與文化,讓它的藝術性得以延續釋放,文化價值得到保存。


非遺地圖|手握這金剛鑽,就要攬過這瓷器活!


白天在學校上完課,回到家中晚飯過後,關向偉來到自己的工作室,打開明亮但不刺眼的吊燈,開始他日常的鋦瓷研究創作,他首先把破碎的瓷器材料準備好,然後進行第一步找碴,對縫,在對破損的瓷器回覆原狀後;進行第二部定位點記,用來確定鋦釘的數量和位置;確定完以後才能進行第三部用金剛鑽打孔;接下來的鋦釘這一步就是體現手藝人嫻熟技藝的步驟了,因為鋦釘的種類不同,得根據實物具體的破損大小程度來修補,這個功夫靠的是匠人們數十年日積月累的經驗所得,最後用雞蛋清和瓷粉調和補漏,這個修補完成的鋦瓷藝術品就復活了。


非遺地圖|手握這金剛鑽,就要攬過這瓷器活!


每當完成一個個鋦瓷作品,關向偉都會不由自主的流露出會心的微笑,是他讓這些被損壞的藝術品重新獲得了尊嚴,以全新的姿態展示在所有人面前。


非遺地圖|手握這金剛鑽,就要攬過這瓷器活!


關向偉老師曾說道:“鋦瓷不單單是一項傳統的民族手工技藝,更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的延續,而我也會在非遺傳承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