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8 名醫嶽美中: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分外香!

嶽老學醫的過程也是艱難的,曲折的,更是動人的。在嶽老學醫之初,是從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入手的。張錫純此書後人評價是中醫近代最可師法之書,但入門就學這個,還是會有一些曲折的。之後,嶽老輾轉學習吳鞠通、王孟英等人的溫熱著作。用之臨床,同樣發現效失參半,不甚滿意。於是又重讀《傷寒論》《金匱要略》,從此,用之臨床,得心應手,能夠治療疑難雜症,也因此堅定了對中醫的信仰。之後,又閱讀了《千金》《外臺》等書,覺得其中精華,也是祛疾利器。嶽老回憶1936年在山東那段時間,為了門面,生搬硬套學了一陣中西匯通,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療效不僅沒有提高,反而下降了。這是為什麼呢?這正是“邯鄲學步,失其固封”。在此之後,歷經三個月的沉思,終於認識到:“人是精神的不是機械的,病是整個的不是局部的。”這一點靈光,竟終身受益。

名醫嶽美中: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分外香!

嶽老在回憶他學習第一階段的後幾年,逐漸發現偏執古方存在諸多弊端。一是臨床遇到的疾病多,而所持的方法少,少不了窮於應付、不能泛應曲當的感受。另外一方面也認為經方偏於溫補,如果對證候認識不清,同樣會導致病隨藥變的局面。寒熱溫涼,一有所偏,在偏離病證、造成失誤的後果上是一致的。所以在治病處方時,要拋開成見,否則就會有一塵眯目而四方易位。嶽老在這個基礎上得出一條心得:不守城府,因人因證因時因地制宜,度長短,選方藥,才能不偏不倚,恰中病機。這的確是肺腑之言。

名醫嶽美中: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分外香!

1950年在唐山,遇見了孫旭初等同仁切磋中醫心得,這種心得交流,猶如高手過招,由此悟出的都是高招。那時,嶽老認為:“僅學《傷寒》,易涉於粗疏,只學溫熱,易涉於輕淡;粗疏常致僨事,輕淡每流於敷衍。應當是學古方而能入細,學時方而能務實;入細則能理複雜紛亂之繁,務實則能舉沉寒痼疾之重。從臨床療效方面總結,治重病大證,要注重選用經方;治脾胃病,李東垣方較好;治溫熱及小病輕病,葉派時方細密可取。”這一些認識,要是沒有經歷過反覆的讀經典、做臨床,是得不出如此重磅的臨床心得的。

1954年前後,嶽老學醫三十年了,這時涉獵了一些唯物辯證法的著作,對中醫治病有了新的認識。學術水平也一日千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