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想把農產品打造成品牌,該怎麼做?

山野強強


把農產品做出品牌關鍵就是讓自己的農產品可視化。然後把自己的農產品快速瘋傳,那就是場景化。第一個叫產品的可視化就是可見的那個意思。打個比方中國傳統小吃包子與肯德基。最大的區別就是包子沒有包裝,肯德基有自己的標誌,讓人一眼就能識別出來,這就是可視化的產品。場景化,就是利用短視頻或者自媒體人加上感情,加上場景加上動作


把產品敘述出來,從而達到瘋傳的目的!


突破自我的門小婷


農產品品牌建設,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但怎樣建設自己的農產品品牌呢?什麼樣的農產品,容易在多如牛毛的品牌中,脫穎而出?

首先咱得選品,就是得在咱擁有的農產品中,優中選優,找出適合打造品牌的農產品。

要知道,不是什麼產品都可以包裝成名品,也不是隨便拿出一種農產品,就能打造出品牌來。

①產品具有稀缺性,具備地方特色

千品千面,哪怕同在一個縣域,甚至是同在一個鄉村,某塊地種出來的紅薯,可能就出類拔萃,與眾不同。

②產品具有穩定特質,品質性狀穩定,可複製

標準化生產是農產品品牌化的前提,它可以不那麼整齊劃一,也可形狀各異,但它的內在品質,卻不會因個頭大小而有改變,也不會因長像不同而有差距。

篩選出具備以上兩個條件的農產品,就可以著手進入下一步工作了。

【一】品牌總體規劃

你計劃你的品牌是什麼樣子的?準備做國際化還是做個小品牌?

【二】細化各個環節

註冊商標了嗎?想好廣告語了嗎?有推廣計劃嗎?包裝設計成什麼風格?怎麼做好售後服務?

【三】實操落地項目

品牌產品選什麼品種?什麼時候播種?執行什麼標準?幾成熟採收?走什麼物流?

【四】養

品牌就像創始人的孩子,就似收藏的玉器,是與心頭肉一樣,每一次跳動,都牽動創始人寶貴的生命。

創造一個品牌不易,養活一個品牌,更不易。



九號地


如何做好農產品品牌?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就要理一下農產品品牌建設的特殊性,也能認識到農產品品牌建設的難度:

1、農產品的地域屬性

農產品的地域屬性,使得某一個農產品品牌,與區域農產品品牌,有密不可分的關聯,農產品的地理品牌推廣的好,那麼對當地農產品品牌的推廣,都會有很大幫助。

2、農產品附加值低

雖然打造品牌可以提升產品的附加值,但是附加值低的產品,能夠投入的資源十分有限,這種怪圈導致農產品品牌建設難度很大。

3、農產品品質很難標準化

品牌產品必然要有統一的形象和標準,而難以標準化,就會導致品牌標準的缺失,從而損壞品牌形象。

4、產業分散、規模小

種植、加工、銷售,經營主體都是比較分散,小主體就缺乏實力和動力去打造品牌,這也就解釋了農產品品牌很多,但知名的頭部品牌卻很少的原因。


那麼如何做好農產品品牌建設和推廣呢?我認為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提升品牌價值

1)提升產品品質,建立產品標準

品牌產品的平均質量,一定是要高於市場上散貨的,這決定於品牌是有一套自己的品質標準。

2)提升品牌形象和產品包裝

包裝形象不是簡單的換個箱子,而是要把品牌文化展示在產品上。

2、地域產品品牌保護與推廣

1)從地理標誌產品入手

一個地方產品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首先打造地理標誌品牌,則企業品牌均會受益。

2)從文化和品牌故事入手

品牌文化包括地域、歷史、人文等各方面,能夠強化大家對品牌的認識和好感。

3、拓展營銷平臺與推廣渠道

品牌需要推廣,並轉化為產品銷售,拓展渠道,是農產品品牌的重點,當然也是難點。

4、注重品牌產品差異化

同質化,是農產品銷售困難的癥結,利用品牌,讓產品的特點、品質、標準等各方面,都能夠產生足夠的差異,這也是農產品做品牌的一個重要核心。

5、深加工產品開發

最終擺脫低附加值的競爭,打造有競爭力的優勢農產品品牌,產品深加工的路,恐怕是必須要走的。

以上是我對如何做好農產品品牌的一些看法,歡迎大家關注討論。


風物行疆


相信很多的農產品的生產者,都想擁有自己的品牌,因為品牌可以“為產品提供溢價”和“推動銷售規模”,品牌也是一項重要的無形資產,做品牌就是在做無形資產的積累。

優選產區是品牌農業的首要考慮

俗話說:男怕人錯行,女怕嫁錯郎。選擇永遠比努力更重要,做農產品也一樣,選擇才是第一位。

做品牌,就是要佔領消費者的心智資源,利用消費者已有的認知去建立和塑造品牌價值,這是做品牌的捷徑,優選產區的意義便在於此。

在品牌農業中,產區品牌仍然是目前最大且最有價值的心智資源,用產地識別購買仍是普遍性的消費習慣。以五常大米為例,“五常”只是一個產區名稱(或稱為產區品牌),雖然市場上做五常大米的企業很多,每家企業也都有自己的品牌,但是真正能被消費者記住並識別的品牌幾乎沒有,消費者記住的並最終實現識別購買的還是“五常”兩個字,這就是產區品牌的威力,中國有豐富的產區資源,例如,全國知名的有新疆的大棗、北京的烤鴨、壽光的蔬菜、贛南的臍橙、遷西的板栗、東北的大米等,區域知名如趙縣的雪花梨、滄州的金絲小棗、蠡縣的麻山藥、瀘州的桂圓等。

這些產區的最大價值在於消費者對產區內的特有產品具有成熟的認知,信賴產品品質,並考慮優先購買。產區名稱就是最大的識別標識,無論這些產區名稱是否已經完成了品牌註冊,都已經具備了品牌的價值。

產區品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它是經過多年積累,甚至是幾代人經營的成果,一個產區品牌往往與某種特定的產地資源(種植、養殖環境)或歷史傳承的技藝相關,並對應一個知名的品類,因此具有很強的識別性和號召力。再加上各地政府為了推動區域農業的發展,一直不遺餘力地打造產區品牌,農產品生產者更應該考慮從產區品牌上借力發展。

所以,品牌農業要做出好產品,首先要考慮能不能從產區資源上借力。如果你這麼幹了,恭喜你,你已經在品牌的道路上成功了一半。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借勢產區資源呢?產區資源包括產區品牌資源、獨特的自然環境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和生產技術資源,其中最有價值的就是產區品牌資源。

所謂品牌借勢,借的就是消費者對這些資源已有的認知和聯想,在沒有認知的基礎上,資源除非能夠形成故事化傳播,否則沒有實際價值。品牌價值的最終實現要靠搶佔先機,通過品牌傳播,讓消費者在認知的過程中,建立品牌與這些資源的關係,這是傳播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品牌農業要想借勢產區的自然環境資源、歷史文化資源或生產技術資源,需要對這些資源進行挖掘、梳理和提煉,形成獨特的符號化或故事化的品牌信息,作為一種品牌的符號、故事或背書,與品牌進行連接即可。這一點相對容易理解也容易做到,真正需要講究策略的,則是如何借勢產區品牌資源來成就自己的品牌。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既然已經有了區域公共品牌,企業直接用這個品牌實現銷售不可以嗎?為什麼還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呢?其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同區域之間企業的競爭不可避免。雖然從短期看,多家企業共用區域公共品牌是有益的,有利於增加銷量,提升品牌影響力。但是在面向市場時,區域內企業之間同樣存在競爭,而且產品高度同質他,所以企業同樣要考慮價格競爭的可能。這一點靠行政管理很難約束,產區品牌也難以解決。

第二,隨著時間的推進,同區域企業必然會在銷售規模和市場能力上拉開距離。同時每個企業也需要不斷豐富產品的層次結構,以贏得更大的競爭優勢,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如果沒有企業自身品牌的支撐,這一點也很難實現。因為產區品牌所打造的區域個性體現在產品上則成了同質化的共性,這時候企業所面臨的關鍵問題是如何與區域內其他企業品牌進行區分,因為企業才是市場競爭的主體。

所以,從戰略上考慮,企業最終還是要回歸到自身品牌的建設道路上,但是在前期自身品牌影響力不夠的情況下,還要學會借勢產區品牌資源。具體應該怎麼做?這也是品牌頂層設計要考慮的內容。

因為產區品牌的打造剛剛興起,農業的品牌化道路也剛剛起步,對企業如何借勢產區品牌還需要在實踐中做出更多的探索,在此,提出以下幾點辦法:

第一,規劃好自身品牌的核心價值之後,重視從自身品牌識別上塑造品牌的獨特個性,尤其在視覺識別符號和品牌賣點上,要確保自身品牌突出,更不能被淹沒,尤其是產品包裝和品牌傳播。

第二,圍繞區域內通用品類資源,包括獨特的自然環境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和生產技術資源,研究自身的差異化,並進行強化和突出。一個產區品牌的背後,代表著某種獨特的品類或生產環境資源,例如,煙臺的蘋果、瀘州的桂圓、新疆的紅棗、壽光的蔬菜等。企業要打造自己的產品特色,就需要通過品類細分或開發亞品類,或者是產品深加工突出自身的差異化.這一點非常重要。

第三,在品牌傳播中用產區品牌做背書。使用產區品牌做好自身品牌的傳播需要講究策略。在這方面,金六福的做法非常值得學習,雖然是獨立註冊的品牌,但是金六福在品牌上市初期以五糧液品牌的身份出現,因為它是五糧液OEM的產品,所以在品牌宣傳時,金六福所有的品牌傳播內容中都帶有“五糧液出品”的背書,品牌很快就被消費者認知並接受。

隨著金六福自身品牌影響力的形成,企業開始逐漸捨去五糧液的品牌背書,與此同時,還單獨成立了四川金六福酒業有限公司。至此,金六福已經徹底成長為一個獨立的白酒品牌。

品牌農業要想在品牌建立的過程中借勢產區品牌,需要遵循這樣的邏輯——先擁抱再捨去,擁抱時並駕齊驅,捨去時獨自為王。

當然,企業也可以考慮搶佔先機,從品牌認知上獨佔產區品牌資源。比如,龍大粉絲就率先打出了“龍口粉絲選龍大”的口號,煙臺蘋果也可以如法炮製出“煙臺蘋果選××”,“瀘州桂圓選瀘美”。隨著品牌意識的提升,企業搶佔先機的機會將越來越小,不過目前還很充分,誰先想到並先做到,誰就能成功。





小姚果農


想要把農產品打造成品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應該是一個長期戰略,短時間內不會有什麼效果,我覺得應該注重建立農產品的口碑效益,怎麼做呢,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第一、需要註冊公司和註冊商標的

註冊公司現在很容易註冊,商標的話一定在名字上下足功夫,比如朗朗上口,接地氣,容易記憶,容易傳播等。

第二、農產品得具有規模化生產特徵

有了規模化,也可以保證產量,保證供應量,如果不能量產,那麼遇到需求量大的時候,出現斷貨情況肯定不利於品牌打造。

第三、標準化生產

因為大多農產品不像工業品,不具備標準化生產的特徵,以至於在品質上經常出現問題,所以儘可能讓自己的農產品標準化商品化,這樣也有利於產品傳播,樹立形象,建立品牌。

第四、產品質量才是品牌打造的根本

產品的質量是企業發展的根本,不具備優質特徵的產品,更無從談品牌打造。所以一定要選擇綠色健康的產品,而且有明顯不同於其它農品的特徵。

第五、從建立口碑開始才更容易打造成自己的品牌

以我的瞭解,對於農產品,對於小公司打造農產品品牌,是一項非常艱難的過程,也正是因為這個過程的不容易,所以開始的心態應該主要放在打造農產品的口碑上,農產品有了口碑,那就得到了大量消費者的認同,這樣更才更有利於農產品的傳播,這樣長時間的堅持做優質農產品,良好口碑的形成,就是打造品牌成功的基石。

綜上所述:把農產品打造成為響亮的品牌,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我們完全可以從建立良好口碑開始,提供優質,綠色,健康農產品,得到市場及消費者的認可,這樣才能更好的打造屬於自己的農產品品牌。


鄉村阿朝


我給你分享一個新疆巴楚甜瓜的品牌升級路線。其中主要涉及到互聯網營銷模式。希望能夠讓你得到,學到,用到。

新疆巴楚縣生產的庫克白熱甜瓜水分多,口感香甜,含糖量在12%以上,畝產3500公斤以上。肉質香脆甘甜,口感潤滑,且肉質脆軟。營養價值比較高。而且的話比較出眾,就是跟其他天花不同的是它的果肉是綠色的。但是因為知名度不高,所以說銷售情況並不樂觀。

品牌升級楚留香。

電商團隊一直在想著如何給這個甜瓜取一個亮噹噹的名字。最後想到田瓜來自巴楚縣。帶有天然的清香味兒,為了便於傳播團隊靈機一動,想起武俠小說中楚留香大俠的名字,於是就給這個甜瓜起了個名字,叫做《巴楚留香瓜》。同時還設置了身著維吾爾族服飾,手拿楚留香標誌摺扇的香瓜大俠卡通形象。以卡通娛樂化的精神來設計產品實物形象。

線上線下高度傳播。

起了名字之後扒出留香瓜,就開始先上線下高度推廣。在新華社,人民網,中新社,文匯報,新民晚報,新聞晨報,新浪財經,網易新聞,上海觀察,中國喀什網。天山網,最後1公里,中國瓜網,鳳凰網等等媒體對巴楚留香瓜進行了廣泛報道,引起了社會各界強烈反應。百度新聞搜索相關結果達到近60000條。

宣傳之後,把楚留香瓜在淘寶天貓等平臺參與了各種網絡銷售推廣活動。2017年7月14日在聚划算不到12個小時就銷售了2萬多單,總共銷售近200噸。一次性將巴楚縣全縣的棗樹甜瓜銷售一空。這次銷售為全縣1/5的甜瓜找到了銷路,惠及6個主要鄉鎮上萬戶瓜農。每戶的相關收入比往年要增加三倍。讓越來越多的當地年輕人投身到現代農業,種植甜瓜種來,充分解決就業,帶動致富。

民間百味總結。

以上就是一個非常經典的農產品品牌案例。希望能夠幫到你。


民間百味


首先咱們來看看目前中國農產品品牌的五個現狀:

第一個現狀是:產地品牌強過產品品牌。

農產品在中國仍然處在一個產地品牌的階段。比如說煙臺的蘋果萊陽的梨,不如濰坊的蘿蔔皮,這類說法就是非常典型的農產品產地品牌。很多茶葉類產品的品牌,西湖龍井、信陽毛尖、黃山毛峰,也都是強大的產地品牌,目前這個概念總體上強過產品品牌。

即使產地品牌,近幾年也暴露出不少短板:以農民為主體的地方產業,缺乏系統有效的控制機制,產品良莠不齊,或者被摻假,最後傷害到消費者權益,對產地品牌也是一種嚴重的傷害。

第二個現狀是:渠道品牌強過產品品牌。

渠道品牌是自垂直電商以來出現的新興農產品品牌物種,它是突出售賣農產品、農副產品和生鮮類產品的渠道載體,更多強調的是電商渠道品牌本身。

比如未來生活網、河馬鮮生、中糧我買網、順豐優選等都是渠道品牌。這些渠道品牌由於本質是一個電商購物渠道,背後有大量財力物力支持,使得這個渠道無論是品牌知名度,還是品牌勢能都遠超某一單類農產品的品牌。

第三個現狀是:真正農產品品牌的代表作較少。

大部分都還處在貼標貼牌的階段,換句話說就是真正的農產品品牌大家能說出來的少之又少。有朋友說我這個有品牌,XX牌西瓜,這個品牌可能全國人民都沒有聽說過,並且都沒有概念。他所謂的這個品牌也就是貼標貼牌的概念,不能叫做真正的品牌。

正如陳春花老師在《經營的本質》裡所說,她認為有一些階段的品牌根本不能稱之為品牌,只不過是稱之為一個商品,或者一個名字。這就是一個貼標階段的品牌,嚴格來說品牌根本還沒有形成。

第四個現狀是:國內消費者對於農產品的品牌認知弱。

中國的消費者對於農產品的品牌認知非常弱。而對於3C類、汽車類、快消日化類產品的品牌感覺非常敏感,認知意願也很強烈。對於農產品一側,雖然中國的農產品十分發達、豐富,但是因為不好保鮮、難以包裝,運輸、展示和標識都難以標準化實現的原因,全民的品牌意識其實是很薄弱的。或句話說,農產品在中國人的消費概念中,還沒有經歷過這種二次加工和品牌溢價。

第五個現狀是:目前中國農產品品牌溢價能力較低。

大家都知道品牌的核心作用和價值是提升溢價。那麼在中國即便是有農產品品牌,它的真正的溢價也還沒有做起來。儘管有個別品牌能把價格抬的特別高,但其實銷量並不好,所以這種情況下也沒有辦法說它的溢價真正起來了。溢價能力的提升是一種長期穩定的狀態。

知道了現狀,我們來看看為什麼說打造農產品品牌很難?

也從五個方面來說:

第一個是標準化難題。

一個標準化的產品是打造品牌的前提。一個農產品的品牌要想做起來,它要有標準的口感,形狀,克重,包裝,設計等等,甚至在口感一側會有明確的口感標識,比如說它偏甜還是偏酸,甜度到什麼程度能給客戶形成品牌記憶。這些都是需要標準、穩定、可控、可量化的內容。

這時我們會想到一些品牌,比如像佳沃的藍莓,都樂的香蕉不都像品牌嗎?這些品牌之所以能夠感覺像品牌,是因為他們比同行業的標準化程度更高。所以品牌似乎也就逐漸地跳出來了。

如果去國外看一些農產品品牌,他們在口感、生產、產能、克重,形狀方面都有統一的質量要求,正是嚴格的質量控制管理和標準化的生產程序才決定了農產品的高品質定位。

顯然我們的“農產品品牌”的標準化其實還在路上,而這個工作,跟農產品品牌的工作是相輔相成比翼雙飛的。

第二個是差異化難題。

品牌的主要性質之一就是在做差異化。簡單說差異化就是自家品牌跟別人到底有什麼不同?比同品類要好在哪裡,特別在哪裡?我們的口感,形狀,品牌寓意和同類有何差別。

目前在農產品領域裡面很難做出差異。口感,形狀這些本身的差異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技術需要不斷的迭代,從業者、農民,大家都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那麼品牌寓意方面不同在於哪裡?比如說品牌的代言,核心的情感價值等。褚橙柳桃潘蘋果之所以能夠形成所謂的品牌,恰恰是因為他們解決了核心情感價值的差異性問題。但這種部分差異化的解決,到底是否可以支撐一個真正穩定並長期存在的品牌還有待商榷。

即便是你做了差異化的設計,比如說你有了褚橙柳桃潘蘋果這樣的差異化的寓意,也不能遮蓋你的第一重標準化的難題,標準化差異化是要疊加在一起才可以產生品牌效果的。

而中國目前很多農產品很難立刻做到突出的差異化。就連產品本身的附加值,比如說情感、品牌勢能的差異化都很難做出來,像褚橙柳桃潘蘋果背後是非常強大的個人品牌背書做出來的。

第三個是季節性難題。

農產品靠天靠地吃飯、季節性屬性很強,在農業技術和產能都不可控,無法保證全年穩定生產時,品牌推廣的期間,就會因為產品的季節性斷代,存在斷續感,而品牌推廣是要長期持之以恆進行的,就使得標準化品牌很難形成。

第四個是溢價難題。

所有人都知道品牌的作用,其中有一種很重要的價值是溢價,但是這一種價值目前不太被國人所接受,尤其是農產品溢價方面。人們不會因為你的包裝比他的好一點就買你的。有可能會為第一次新鮮感買單,再復購就會很難。

但是目前中國消費者接受三種溢價。

  • 第一種是新品種溢價。比如以前吃玉米是黃的,現在這個玉米是黑的了。人們會接受這種品種溢價。新品種溢價在很多生鮮和農產品購物類公眾號上,有贊平臺上都是一個很重要的溢價方式。
  • 第二種是渠道溢價。我們上文說的本來生活網,河馬鮮生,中糧我買網等優秀的銷售渠道帶來的溢價,大家對這類渠道的信任和購買動力,都會產生渠道溢價。
  • 第三種是產地溢價。比如西湖龍井、煙臺蘋果等都是產地溢價的一個概念。

我國消費者普遍在農產品上只接受品種溢價,渠道溢價和產地溢價這三種,真的讓他們去接受品牌溢價,還需要市場的再成熟和再教育。

第五個是競爭難題。

這個難題當然在中國的各個領域品牌裡都是一個大難題,同質化的農產品無論在外表,還是口感上,防偽都是個難題。有的時候我們的農產品品牌好不容易做起來了,惡意仿造、惡意同質化,就成了很大的競爭難題,尤其是在同區域的農產品中尤為明顯。

而且目前,全國有產地公用農產品品牌500多個。雖然各地對申報、推廣產地公用品牌,打造地方特色產業、提升地方形象產業比較重視,但對產地公用品牌的授權、監督、管理滯後,相應的監管制度和授權與退出機制還沒有普遍建立起來,出現了產地公用品牌“泛用”和未授權生產經營單位“濫用”等問題。這一“劣幣驅逐良幣”的傾向也正嚴重阻礙我國產地公用品牌的發展。

在這種同質化的過程中,又很難形成仿品和真品之間的區分維度,一個真正的品牌也很難通過某些方式進行自我保護,在某種程度上也阻礙了品牌的發展。

以上說的五點是一個農產品品牌在打造過程當中所遇到的主要難題。說完這些難題其實是希望興沖沖進軍這個行業的朋友們做好心理準備,對這個品牌困難有真的系統性的認知。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反而要看到中間的機會。未來中國農業農產品的品牌機會多嗎?很多!只不過在當下,它要比其他行業我們所看到的其它行業靈活性和難度更大一些,但是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農業中的很多問題得以解決,我相信中國的農產品會出現大量的新品牌。

像牛奶的利樂包裝等包裝形式的進步,也使得牛奶這樣的初級農產品逐漸開始成為了品牌化的農產品,各種新鮮的肉類藉助冷鏈和新物流保鮮技術逐漸在做出它們的品牌。

而且大家要相信,隨著中國人的品牌審美和品牌意識,以及市場對品牌認知度的不斷提升,我國一定會湧現出很多非常好的農產品品牌,只是未來和目前的差距還很大。現在我們看到一些萌芽狀品牌的崛起,其實是對未來的一種隱喻,將來一定會爆發出大量的農產品品牌。

對於真正當下要創業的新農人,尤其是一些小而美的創業平臺、創業個人來說,想打造出農業品牌,客觀來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家可以把精力放在我之前講的那幾點標準化,差異化上。品牌說到底永遠只是一個結果,它不是原因,更不是能促進企業發展的動因。等標準化的這些難題解決之後,品牌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的行業分析師


一個農產品品牌的成功關係到一個企業甚至一個地方的農業發展,只有創造一個優秀的品牌才能夠持續性發展。

其實,你與成功的距離只差了一個品牌。當前社會,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刻不容緩,農產品也不例外。可是到了現在,很多人依舊在做「只顧生產,只管收款」的美夢,缺乏農產品品牌意識,不懂得利用媒體造勢。

因此,大部分農業企業停滯不前,無法實現轉型、資本化。眾所周知,品牌的打直接決定了未來農產品的銷量及價格。當你為自己的農產品打造品牌時,通過分析、研究,你會對自己的產品有進一步的瞭解,這樣你就能準確定位產品的目標人群,進而制定合理的營銷方案,拓寬產品的銷售路徑。在這方面,也有很多成功案例,他們能準確把握自己農產品的特點,讓農產品走上自主品牌發展之路。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採取什麼辦法和措施將自己的農產品品牌打造的獨一無二,並且聞名四方的。

一、藉助標準化提升品牌內涵:在農產品生產方面,我們要對其大小、粗細、形狀都有確切的規定。例如,在土豆的種植中,從品種選育到生長的不同時期都制定了一套規範,要求每個土豆從長短、粗細、顏色都要符合統一的質量要求。同時我們應對產品進行等級分類,對於不同等級的農產品,由不同的組織予以認證,標明不同級別的環保認證卷標,不同等級農產品在市場上的價格和受歡迎程度都是有很大差距的。

二、學會講故事:將農業標準化建設與農產品品牌戰略相結合,從品牌認證出發,以質量認證為基礎,從嚴格質量管控和政府扶持入手,對農產品品牌進行發展。以傳統文化和地方資源優勢為基礎,制定一系列產品認證體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認證體系。

三、塑造多元化品牌:要利用和融合現有科技創新、傳媒營銷、專業化經營的優勢。採用現代企業的運作模式,由農戶自願加入併成立包裝廠,由包裝廠組建成區域交易市場,包裝廠與農民簽訂合同,負責收購、加工,區域交易市場負責接受訂單與銷售,並確保訂單公平分配。同時完善數字化、信息化的產銷管理系統,積極尋求行業之間品牌合作,使其品牌多樣化,並針對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消費者,適當調整產品口味。

打造出一個農業品牌,說實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家一定要把農產品生產做到標準化,差異化和規模化。品牌說到底永遠只是一個結果,它不是原因,只有把標準化的這些問題解決以後,塑造農產品品牌就相對容易的多了。

三農開拓者


品牌打造不是一時半會的事兒,以茶行業為例,全國7萬多茶企,真正叫得上的茶葉品牌卻寥寥無幾。

要想打造成品牌,質量是基礎。當你為自己的農產品打造品牌時,通過分析、研究,你會對自己的產品有進一步的瞭解,這樣你就能準確定位產品的目標人群,進而制定合理的營銷方案,拓寬產品的銷售路徑。

要有一個響亮的品牌名稱,朗朗上口,容易傳播。樹立差異化品牌形式,提升產品的溢價能力。農產品品牌形象要統一,從包裝,顏色,商標都要規範。

感謝你的閱讀,希望茶人兄弟的分享能夠為你帶來幫助。如果喜歡多多互動。


茶人兄弟


隨便說說我的經驗,品牌路線是長遠計劃,也是未來的希望,但是也是特別難走的路……

首先要有產品的一套成熟管理方式,包括施肥,農藥,修剪都是有講究的,施肥目前有機肥是趨勢,農藥選用一些對人身體沒有害的藥,生物殺蟲,比較好,都是需要一定的經驗,多學習,剛開始項目不要太寬,不然出現問題,會讓你措手不及,等你技術成熟可以慢慢擴展項目……品牌農產品首先要有好看的外表,綠色健康的管理方式

品牌就代表你的自己,一擔樹立好了未來的路特別好走,加油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