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一隻飯碗頭

飯碗是我們一世中接觸最多的器皿。一日三餐,天天與之打照面。農村有灶神,上海人燒大灶的畢竟少,所以上海人十分看重飯碗。小孩子在飯桌上吃沒有吃相,手不扶住飯碗,大人就會訓斥:“飯碗頭要從小學會捧捧牢!勿要把飯碗頭敲脫。”

飯碗頭敲脫”意味著失去生計;還有,家裡有人亡故,也要敲脫一隻飯碗,意味著從此少一口人吃飯……所以,上海人最忌打碎飯碗,萬一失手打碎飯碗,老派人家必要在一邊唸唸有詞:百歲(碎)百歲!”

一只饭碗头

你家還有這種飯碗嗎?

上海飯碗的圖案設計,有幾隻已成經典,流傳了起碼有百年之久。可惜那時沒有版權法,設計者也沒有留名,否則,如此鋪天蓋地地流行,必可發財。

一只饭碗头

最常見的家用飯碗,是一種白底碗邊有一圈赭紅嵌金邊的城牆造型圖案。還有一種是藍色雙燕圖案,通常老上海女子陪嫁的瓷器裡會選用這種圖案——比翼齊飛嘛。還有種並蒂花圖案,粉色的小花鑲著碗口也鑲一道金邊,十分雅緻。

還有種印著“萬壽無疆”“榮華富貴”等吉祥字樣的圖案複雜的飯碗,色彩繽紛,但現代科技證明這種燒瓷裡含鉛量太多。可見,飯碗還是淨色素雅的好。

必不可少的嫁妝

飯碗對中國人非同一般,意味著生計,故而老上海人嫁女兒,飯碗是必不可缺的嫁妝,十隻一筒,用紅絲線扎住,五筒十筒不定。新媳婦帶著飯碗去男家,意味著孃家不用靠男人吃飯,孃家有實力。但舊式女子嫁人,最終目的還是為挑一隻長期飯碗。

從前資訊不發達,沒有報紙也沒有伊妹兒,家有婚喪紅白兩事,就是通過飯碗來傳達。

一只饭碗头

男女訂婚了,由男家出資訂百隻或更多的飯碗,印上“××××百年好合”字樣,廣為發送眾親友。飯碗人人都要捧的,信息也就傳達到了。同樣的,做壽,甚至高壽仙逝,也用飯碗傳遞,燒上“××××八秩誌慶”字樣。這種民間藉助飯碗傳遞信息的方式,成為上海一種傳統民俗。一度各種會議活動,多為發送燒了字樣的茶杯。從收藏角度講,似乎燒了個人姓名發生在各上海人家中的私人紅白喜事的紀念誌慶,因為是很個人的,所以顯得更貼近生活,更有歷史感。現在發展成刻了字的水晶擺件,反而不及飯碗、茶杯有民俗風情。

粗瓷藍邊碗

還有一種粗瓷藍邊碗,那種灰白底色,沿碗口馬馬虎虎抹上一圈粗細不勻的藍邊的敞口碗,比通常飯碗大而深,實篤篤的,一般上海中上人家家中是不用這種碗的,因覺得太粗氣。

一只饭碗头

以前棚戶區居民通常晚飯吃得早,但見挨門挨戶的,就是手捧一隻大號的藍邊碗,飯盛得冒尖,再堆上菜肉,鋪鋪滿滿的,坐在各自門口小矮凳上,三五成簇,邊吃邊吹牛山,說說笑笑。粗菜粗飯也吃得津津有味。

上海不少老字號點心鋪,如陝西北路上的“美新”、南京西路上的“王家沙”等,服務定位就是市民階層,解放後越發顯無產階級化,什麼菜肉大餛飩、鮮肉湯糰,全用這種藍邊大碗,實實篤篤、熱熱騰騰地端上桌,雖然外壁有點油油膩膩的,但看上去就覺豐盛充實,在上海人的副食品沒有如今般豐富的年月,這種內容豐滿的藍邊大碗,意味著一種平實的隨遇而安的本分和滿足。

一只饭碗头

藍邊碗粗粗糙糙、溫老暖貧,很有勞動人民那種質樸渾厚、量大肚深之品格。現今上海人怕糖尿、怕體重,怕給人譏笑老土,不論是家裡的飯桌還是商家餐桌,已很少再見到這種藍邊碗了。

金飯碗、銀飯碗、鐵飯碗

飯碗在上海方言中,不僅代表裝飯的盛器,還代表其從事工種的行當和賴以養家的生計。當然,這通常是在街坊巷間小市民口中流行。

“伊拉男人是吃啥飯的?”

“啥人搞得清楚,看他日日成更半夜回來一早又兜出去,不是吃交易所飯就是吃投機飯。”

“6號裡這位先生斯斯文文的,不曉得阿是吃洋行飯的?”

“啥洋行先生!看6號嫂嫂每日買點啥小菜就曉得了,他是教書先生,吃開口飯的。”

“唷,這位羅先生日日西裝革履拎只大皮包出門,阿是吃外國人飯的?”

老上海的海關、銀行和郵政局,因為循沿西方經營之道,且多為洋人所經營,用現在時髦話,為外資合資企業,所以福利待遇比一般華資企業、民族本土企業都要高,故而上海人俗稱海關為金飯碗,銀行為銀飯碗,郵政局為鐵飯碗。那時的上海白領先生如若捧上這樣的飯碗,真的是一世衣食無憂了。

一只饭碗头

上海人還有句話,“捧著金飯碗討飯”,專指一些有良好資源基礎但不懂得利用經營之眾,也有指一些已外強中乾,空端著架子靠典當、欠債過日子,卻又不肯收起空排場、腳踏實地過日子之輩……

解放了,上海人一律捧起國家的旱澇照收的鐵飯碗,不論是鉗工還是醫生,月薪都是50元、60元。

一只饭碗头

說起鐵飯碗,總覺得不如稱搪瓷碗更貼切。那時的上海人幾乎都可講人手一隻。

食堂的搪瓷碗

以前的單位食堂,就是一隻白底藍邊的搪瓷碗;菜熱時燙得手也碰不上,大冷天不一會兒工夫就碗也冷、菜也冷;遇上國慶、元旦佳節,單位也會聚餐——搪瓷碗里加只醬油蛋加塊排骨,捧上這樣一隻搪瓷碗,毫無情調可言,又冷又硬的,遠不如捧只藍邊飯碗溫暖貼心。

搪瓷碗本身就是鐵飯碗外塗一層亮麗的塗料燒成,搪瓷飯碗是經得起摔打的,哪怕砸得斑斑駁駁,碗還是不碎的。上海人就是這樣,捧著只傷痕累累的搪瓷碗走過自己的青蔥歲月,只求吃飽,不奢侈吃好。

一只饭碗头

大江東去不回頭,面對著只只精細薄脆的飯碗,精明的上海人,當胎兒還未離開母體時,已開始為之設計人生藍圖。

為了將來捧上一隻金邊薄瓷燒著榮華富貴字樣的飯碗,上海孩子們,過早地失去童年,加入了競爭的行列……

唉,飯碗捧捧牢。

點擊回顧上海各區縣老照片:

一只饭碗头一只饭碗头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看看新聞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