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加了4K和5G,用戶就會為智能電視買單?

加了4K和5G,用戶就會為智能電視買單?

華為要做電視的消息傳了半年,還沒落定,另一家智能手機廠商一加,倒搶先站出來,主動曝光了自家的智能電視業務。

不止是一加、華為,一加的老大哥OPPOvivo,甚至魅族錘子都有做電視的緋聞。

加了4K和5G,用戶就會為智能電視買單?

一加CEO劉作虎

OPPOvivo正在強攻印度市場,印度智能電視市場發展火熱,發展一下智能電視業務,提高品牌在印度人民心中的存在感也是好的。魅族錘子,前者2016年推出過電視盒子,後者剛剛做了個TNT。這麼算下來,這些緋聞也只能算是傳聞,甚至是粉絲們的臆想。

不過,一加是要實打實的做電視了,一大堆智能手機廠商也確實被傳進軍智能電視市場。

最近智能電視市場很好嗎?

2018年度,還沒有太多的數據可以參考,回溯2017年,智能電視市場其實並不樂觀。

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彩電市場出貨量為4752萬臺,同比下降6.6%。造成這一滑坡的原因是,2017年匯率出現大幅波動,使得面板價格大漲,影響了智能電視市場的表現。

國內AVC的數據顯示,從2016年3月到2017年4月,面板經歷最長漲價週期,2017年全球整機出貨2.2億臺,同比下降3.3%。

不過好的是,在大環境下,智能電視的銷量一直保持在增長狀態。

GFK的數據顯示,2017上半年,全球智能電視零售量佔比已從2016年的51%升至59%。

艾媒諮詢的數據顯示, 2016 年中國智能電視銷量為 4098 萬臺。預估2018 年,智能電視銷量將突破 5000 萬臺。2018全年增長率將在11.95%,要比2017年的8.93%表現好,與2016年的19.96相比,則明顯處於下行階段。

中商產業研究院發佈的數據則顯示:2017年中國智能電視銷量達到4800萬臺,同比增長17.13%。預估2018年中國智能電視銷量將突破5800萬臺,增長率提高到20.83%。

兩家數據尺度雖然不同,但都對2018年智能電視市場給出了恢復性增長預判。但按照當下的局勢來看,市場並不樂觀。

另一種聲音是,4K、5G與Ai技術的普及,將從根本上改變智能電視的操作體驗,成為智能家庭和物聯網的中樞,將推動智能電視新一輪的換代潮。

加了4K和5G,用戶就會為智能電視買單?

曾經大力宣傳4K的樂視

WitsView的數據顯示,全球4K電視的普及率,2015年為13.7%,2016年為23.8%。

IHS則進一步預測,到2019年,美國4K電視普及度將達到34%,英國4K電視普及度將會達到31%,瑞士4K電視普及度為29%,而國內市場將會攀升至24%。

當然,這些都還是預測,只能算是一個趨勢。

趨勢下的真實動力:體育賽事

智能電視想要大爆發,質優價廉是基礎,功能豐富好用是突破口。其實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這些智能電視都做不到。

也就是說,過去大部分智能電視質量是不過關的。

受限於網速、電視性能,智能電視的視頻播放一直存在著各種問題,卡頓拖影跳幀問題如家常便飯。這些問題對於收看一般電視劇集新聞綜藝來說,影響忽略不計。但面對高清電影、大型遊戲、體育賽事、現場直播時,就是一場災難。

特別是在觀看體育賽事節目時,任何卡頓拖影跳幀,都是在惹惱用戶砸電視。經常觀看NBA歐冠這些體育賽事的運動迷們,對這一情況可謂再熟悉不過了!

即便是普通用戶,今年世界盃直播中運動員加速中突然暫停、傳球射門中怪異弧線,相信大家也看的不少。這些都是中低端智能電視、液晶電視會出現的問題。

加了4K和5G,用戶就會為智能電視買單?

所以,在體育文化高度普及的歐美市場,智能電視的發展一直不如人意。甚至新聞論壇中經常出現,老外使用CRT電視的消息。原因就是傳統CRT電視刷新率高,觀看體育賽事時體驗更好。

也是基於這些問題,2007年蘋果發佈第一代Apple TV時,採用了Intel的CPU,為的就是保證視頻播放的流暢體驗。

不過過了這麼多年,家庭寬帶速度突飛猛進,液晶屏幕技術快速成長,而ARM、Imagination、聯發科、晨星Mstar等一眾產業鏈公司的配合,智能電視的性能已經大幅提升,中端產品已經跨進及格的門檻。

原本只有索尼夏普東芝等日系廠商高端電視才有的技術,中端產品也開始實現了。

這才是近兩年歐美市場智能電視普及的真正原因。

當然,這些還離不開Netflix這些流媒體點播服務商的快速發展,目前YouTube、Twitter、Amazon、蘋果都在大力佈局在線流媒體內容業務。國內用戶也學會了在愛奇藝、優土、騰訊視頻上追劇看電影。

用戶在線點播流媒體內容的習慣已經養成,智能電視推廣也就是順水推舟。

再加上近兩年各種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僅足球領域的歐超歐冠皇馬世界盃一路下來,智能電視的銷路已經趟開了!

TCL海信創維瓜分東芝,推動電視市場亂戰

今年夏天,大家印象最深的要數俄羅斯世界盃了。世界盃上除了華帝豪賭這個花邊外,還有視頻裡那個怎麼摳也摳不掉的“海信電視”四個大字,在一眾英文廣告的背景下,讓人印象深刻。

渾然不覺,海信這個聽起來過時的老品牌,竟然都把錢撒到世界盃上了。

其實近幾年,國內家電企業都在忙著海外佈局,努力從代工廠轉型為品牌商。國內電視三巨頭TCL海信創維,還因此集體搶購東芝資產。就連靠著蘋果風光無限的鴻海,也喊出聯日抗韓,跑去日本收購夏普。

日本核危機後,東芝受到嚴重衝擊,四處變賣家產。東芝半導體的賣身案曠日持久,引得鴻海郭臺銘數次側目。東芝家電業務更是搶先拋手,一直為東芝代工電視的TCL,早早的拿下了東芝視頻產品(中國)有限公司,掌握著東芝品牌電視在中國市場的產銷。

創維則代理著東芝在東南亞地區的運營權利,並拿出2億人民幣買下東芝印尼工廠,拿下了東芝在東南亞的供應鏈。

海信則跑到日本,用129.16億日元買下了東芝映像解決方案公司,獲得了東芝電視品牌40年授權。

三家中國電視巨頭瓜分或者說“共享”了,東芝多年來在電視領域積累下來的品牌技術產業鏈。隨後開始靠著東芝的資源,集體進攻歐美電視市場。

“東芝電視”也開始整合國內流行的“智能電視”技術,從高端市場轉向中低端。平價的市場定位擴大了市場空間,為歐美智能電視的普及立下汗馬功勞。但未來國內廠商能否掌握引領市場技術發展方向,成為一個問題。

隨著國內品牌在國際市場上攻城略地,智能電視概念也得到了大範圍普及,海外市場也為國內公司帶來了新的想象空間。

在當下,業界一致叫好4K、5G、Ai技術的情況下,缺乏內容服務生態的國產廠商們,是否能吃到紅利,成長為國際性的平臺霸主?還是一個問題。否則一味的代工貼牌、低價惡性競爭,並不是什麼好的出路。

樂視在2016年看到海外市場智能電視普及的趨勢,預備拿出20億美元收購歐美智能電視品牌Vizio,各種造勢大手筆攻入,最終因資金鍊斷裂倒下。

一加們現在看到智能電視市場有空白紅利,提前佈局佔位並無不妥。只是未來如何打造產品技術服務優勢,這些並不比智能手機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