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歸國的麋鹿:失而復得三十三年

33年前的今天,1985年8月24日,來自英國烏邦寺的22只麋鹿回到北京南郊的南海子公園,回到它們被傳教士發現、本土滅絕又會重新孕育壯大的這塊溼地,繼續麋鹿的中國故事。

麋鹿俗稱“四不像”,是我國特有的野生動物,珍稀程度媲美大熊貓,距今已有二三百萬年的生命歷史,大約與人類同步。由於地理和氣候的原因,麋鹿曾廣泛生活在東部廣闊的江河湖泊等溼地環境,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溼地被嚴重破壞,加之過度獵殺,明代以後,麋鹿在野外逐漸消失,僅剩在皇家獵苑中倖存的少數。最終,由於八國聯軍入侵,麋鹿在1900年消失在永定河畔。

到了這裡,麋鹿本來和工業時代以來加速滅絕的上千種動物一樣,將成為躺在南海子“世界滅絕動物墓地”的一塊石碑,在化石、圖片和傳說中永遠沉默。這種故事,人類早習慣了。

但一個英國家族改寫了故事的結尾——19世紀末,英國十一世貝福特公爵重金收集世上僅存的18頭麋鹿,收養於倫敦附近的烏邦寺。

除了英國人,麋鹿的命運還與一位法國人密不可分。

1865年秋,即清同治四年,法國神甫阿芒·戴維在京南皇家獵苑外隔牆一瞥,發現了這種前所未見的動物。他用20兩紋銀買通侍衛,趁月黑風高時運出兩副完整的麋鹿骨架,並一路運至法國。鑑定結果震驚世人,這竟是一種全新物種,得英文名“戴維鹿”。

1866年,麋鹿經巴黎自然博物館愛德華鑑定後蜚聲西方科學界,它比大熊貓聞名於世至少早了半個世紀。此後十年,歐洲許多國家都從中國南海子弄到了麋鹿,流落他鄉的麋鹿,分別被飼養於德、法、荷、比等國動物園中,但越養越少,處境堪憂。此後,才有了後來貝福特公爵收養麋鹿、使其絕處逢生的展開。

在今天的南海子麋鹿苑內,立著一座戴維的石像,側面鐫刻他的功績。從1862年到1875年,戴維在中國度過了13載悠悠歲月。13年間,他不僅向世界公佈了所見之麋鹿、大熊貓、金絲猴、珙桐(珙桐的拉丁名即以戴維的姓氏來命名)等,還作為中國近代第一本鳥類學專著《中國之鳥類》(1877年出版)的作者,述及772種鳥,包括他見到或採集到的470種,其中58種為新種。他的著作還有《蒙古旅行記》《華北自然產物和氣候及地質情況觀察》《中國雉類生境筆記》等,可謂著述勤勉。

石像背後是戴維留下的一段話:“凡是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到宇宙的奇妙,卻因以自我為中心的物慾,變得視而不見、單調無聊。上蒼造就了成千上萬的與我們共生的動植物,它們也有生存權利,我們卻在殘酷地剝奪著它們。難道造物主造就了這麼千姿百態的生命體,僅僅就是為了讓她的傑作之一:人類,將其永遠地毀掉嗎?”

1985年,在動物學家的呼籲下,第十四世貝福特公爵送麋鹿迴歸中國。同年,我國成立了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麋鹿種群在南海子覆育壯大,並去往全國38個野外放歸地開枝散葉。從1900年本土滅絕到1985年迴歸,再到如今國內種群數量突破7000只,麋鹿的發現、滅絕和覆育成功是一次中外合作的動人接力。作為生態復興的“旗艦物種”,麋鹿是活著的警示:人類啊,不要再迷路,這個“失而復得”的故事充滿偶然,多少已經消失的物種並沒有這種運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