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9 專升本閱讀,說一說睢陽保衛戰的張巡,不得不說,真有天賦這回事

專升本閱讀,說一說睢陽保衛戰的張巡,不得不說,真有天賦這回事

在周口的歷史上,唐朝安史之亂時期的睢陽保衛戰可謂是一次慘烈的戰爭,慘烈程度在歷史上是少見的。今天我們看一下這背後的故事,感受一下古人的氣節。

專升本閱讀,說一說睢陽保衛戰的張巡,不得不說,真有天賦這回事

張巡的卓著的軍事領導才能

張巡(公元708年出生,按週歲算,有生之年49歲),《新唐書》中說是鄧州人,自幼聰明,傳說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是開元末年的進士,照這麼算的話,應該是33歲時考取的進士。

公元756年冬,安史之亂爆發已數月,張巡當時任真源縣(今河南鹿邑)當縣令(正七品),叛軍攻打譙(qiáo)郡(今安徽亳縣),太守(正四品,有軍隊指揮權)楊萬石投降,也就是張勳的上司。然而,張巡拒絕投降,當時響應起兵對抗也只有千餘人。後來和賈賁(gǔ bì,在守戰雍丘時,兵敗而死)合兵一處,佔領雍丘(今河南杞縣),此時也就擴充到兩千人。叛軍從三月圍攻到十一月,死活不能攻下。最後,由於被切斷糧食補給,周圍幾座重要的城池都被攻下,不得不棄城率領三千餘人,與睢陽許遠等在寧陵(今河南商丘)繼續堅守。

專升本閱讀,說一說睢陽保衛戰的張巡,不得不說,真有天賦這回事

張巡為何不死守真源縣?

張巡沒有死守真源縣,我想應該是經過作戰部署過的。事實也證明,張巡不是怕死之輩。自己的目的就是消耗敵人,拖住敵人。叛軍在真源縣北面築起了城牆,糧食補給切斷,魯郡(今山東兗yǎn州)、東平(今山東東平)也相繼失守,且潘軍打算攻取寧陵,大有合圍真源縣。眼看要被包了餃子,在此情勢下,張巡率部退守寧陵,變被動為主動,沒有什麼戰略失誤不當之處。

根據後來的戰況來看,,寧陵也沒有失守,在睢陽保衛戰中,南霽雲四處借並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在寧陵帶走三千兵馬(在突圍入城時,最後只剩下千餘人)。雖然杯水車薪,還是起到了人員的補充作用。睢陽(今河南周口),張巡的戰略防禦中,淮陽應該最後一個重要軍事防禦點。就像韓愈在《張中丞傳後敘》中說的一樣,死守是肯定的,只是先後時間的問題罷了。可以肯定地說,張巡退守寧陵不是為了逃命,與高承義、李巨、楊朝宗之流不同,不是退守,就是叛變。

專升本閱讀,說一說睢陽保衛戰的張巡,不得不說,真有天賦這回事

張巡的軍事指揮才能來自哪裡?

舊唐書中記載,張巡還有個哥哥叫張曉,做過監察御史。兩個人文采德行都很出名。張巡本人對兵法又頗有興趣。通過後來的戰功也可以看出,真的是通曉兵法,活學活用,不照搬兵書。率領一幫沒有正式訓練的義軍,進行了兩年的抵抗,以少抵多,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傳奇。

從舊唐書的張巡傳中可以得知,從安史之亂開始,張巡擔任的只是一個知縣,是沒有軍旅生活的,並沒有帶兵打仗的實戰經驗。如果真的要說,張巡的軍事智慧從哪裡來,真的不得不說,有天賦這回事,這是一般人不具備的天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