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8億網民不夠用”,影視劇播放量造假還要到何時?

澎湃特約評論員 黃帥

影視劇網絡點擊量注水現象嚴重。有報道稱,2017年全年有12部影視劇的點擊量破百億,其中最高的一部影視作品年內播放量甚至達457.9億次。某些影視作品的“大”數據甚至遠超全球人口總數。影視圈甚至還出現了一些自嘲的段子,“中國8億網民已然不夠用了”“全球人口湊不足一部劇的點擊量”……

其實,影視劇播放數、點擊量造假在多年前就算是個“公開的秘密”。不同的是,幾年前的觀眾多集中在電視熒幕前,影視劇的播放量只是內部小圈子裡討論的話題,多數情況下不會向公眾公開。近年來,大量影視劇轉移到視頻網站上(包括PC端、手機端),而且有些網站把播放量(點擊量)公開在網頁上,這才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吐槽。

從報道情況看,目前相關部門和一些視頻網站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今年6月,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等多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通知》,要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決反對唯票房、唯收視率、唯點擊量”。最近,愛奇藝網站宣佈關閉前臺播放量顯示,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唯流量”的評價條件。

但必須指出的是,“唯流量”的背後並非個別影視商家的利益訴求,而是一條利益關係盤根錯節的鏈條,甚至有媒體用“產業鏈”來描述這個過程。對他們而言,“刷量”固然能讓影視劇顯得很有人氣,更重要的是可以拿這個數據取悅於廣告商,而投入廣告高也會給視頻網站帶來巨大利益,進而提高其他影視劇在該平臺的播放門檻和成本。

與此同時,影視劇製作方也“不傻”,他們也會用更高的“刷單”來應和平臺的“高要求”,進而達到“水漲船高”的結果,最後雖是“皆大歡喜”,卻傷害的是觀眾的觀影體驗和影視劇行業的長遠發展。

客觀而言,出現這種“刷量產業鏈”有法律法規不完善的原因,但最重要的還是影視圈內部生態的失衡。目前,影視製作的整個流程——包括編劇、拍攝、製作和發行等多個環節,幾乎都是唯市場論的,哪怕明明知道拍出來的影視劇“叫座不叫好”,不少人還是會硬著頭皮做下去,就是因為有利可圖。而大量的觀眾群體和影評人,一方面批評著爛片,一方面又對影視劇市場的潛規則無力抵抗,大量爛片因為有“炫目場面”的噱頭和一些“明星”的助陣,很多觀眾還會不假思索地掏出錢包。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狀況呢?其實,影視劇“刷單”和“唯流量論”本來算是行業內的潛規則,但在國人對潛規則的適應中,反而縱容它繼續擴大,成了大家明知卻不去追究的“公開的秘密”。與此同時,很多人(包括不少影視人)已經“默認”了影視劇的非藝術性,將它看成純粹滿足視聽觀感的工具,至於作品本身的藝術性、演員的表演反而是次要的,這也就解釋了不少輿論對爛片寬容的原因。

但是,要讓影視劇行業長期健康發展,必須祛除“唯流量論”的思維方式和評價體系。縱觀中國當代影視劇的發展,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出現過大量的經典作品,像86版《西遊記》、87版《紅樓夢》這類作品歷經時間淘洗而葆有很高評價,它們才算得上是真正高口碑和“萬人空巷式觀影”的作品。直到現在,這些經典影片在視頻網站上還會迅速聚集大量觀眾,就連以低齡青少年用戶為主的網站上,這些經典影視劇都長盛不衰。而那些靠“刷單”一時賺得關注量的影視劇,最終也只能被放入歷史塵封的抽屜裡。

其實,越是在一個浮躁的社會、一個流量為王的環境裡,影視人才更應該有定力。須知,真正高質量的作品與“叫座”並不矛盾,只是為了流量而“製作”不是長久之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