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詠蜀相乃借事抒情,被評為史上絕唱,杜甫曾經的心路之旅

詠蜀相乃借事抒情,被評為史上絕唱,杜甫曾經的心路之旅

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蜀相是首工整的七律,杜甫的創作風格沉鬱頓挫,我想,這與杜甫在特定歷史時間的經歷有關,歷史的硝煙逐漸消散,但是會留下痕跡,通過這首詩,我們就來探索一下杜甫的心路之旅。

詠蜀相乃借事抒情,被評為史上絕唱,杜甫曾經的心路之旅

明明去的武侯祠,題目為何是蜀相?

本詩的創作時間依據史料為公元760年,杜甫(公元712年出生,有生之年58歲)當時應該48歲,本該為國效力,報效國家的年紀。

由於公元755年,唐朝將領安祿山的史思明的叛亂,國內一片混亂,生靈塗炭。杜甫也想為國獻策,但是官場不是誰都能混得好的。屢次考不中,又沒能受肅宗待見,官場也是很不得意。因為沒有在朝堂之上,而是來到的民間,目睹了戰爭給百姓帶來的疾苦,寫下不少好詩。最後漂泊到了西南四川,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旁,安家落戶。

歷來說道幫助杜甫建草堂的說法不一,有說是成都尹裴冕,也有說劍南節度使嚴武,也有說是杜甫只是打通關係,自建草堂。不管怎樣,杜甫是在成都暫時安居了。不過根據杜甫幾次回到草堂的時間點,與嚴武的關係的確密切。不過這只是我的猜測。嚴武也曾舉薦杜甫任杜工部員外郎的虛職,雖說沒有實權,但是有俸祿,也夠杜甫一家人的生活了。

歷經戰亂之苦的杜甫,難得有閒心去散心,一天來到城西的諸葛武侯祠,留下此作。雖是遊玩,但眼中不見景,只是對當年的諸葛亮充滿了敬重。

詠蜀相乃借事抒情,被評為史上絕唱,杜甫曾經的心路之旅

杜甫對蜀相精確的總結

諸葛亮(公元181年,按史料計算,有生之年53歲)諸葛亮做隆中對時,也就26歲,這裡都是按週歲算的。這算是出山了。公元221年,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當時諸葛亮應該40歲,和杜甫差不多的年紀吧,一樣的在成都,做人的差距咋就這麼大呢?相信杜甫也不一定能想得通。劉備託孤是在諸葛亮42歲時,北伐是從公元228年到234年先後出兵五次,六出祁山,有一次是反擊。至於說北伐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對蜀國的國力也沒有削弱,當然離世不容假設,或許有人說冒險可以成功,但是作為一國的軍事統帥,這種策略弄不好會把蜀國帶進死衚衕,對於兵少且萬一失敗沒有退路的局面,肯定是不會冒險的。

作為杜甫,對於五百年前的諸葛亮不會沒有研究,也是甚至諸葛武侯的用心良苦,如果不是糧草不濟,如果不是痛失街亭,如果不是豬一樣的隊友,也許也許,太多的也許……秋風五丈原,讓時間在歷史的這一刻凝固了。

詠蜀相乃借事抒情,被評為史上絕唱,杜甫曾經的心路之旅

曾經的美好,杜甫的心路之旅

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結束,卻進入了節度使各自佔山劃地盤的局面。這個世界仍然沒有平靜,好景不長,隨著嚴武的去世,杜甫再次踏上漂泊之旅。公元770年,唐代宗年間,死於湘江中的一條小船上。死因也是疑雲重重,有說是生病,也有說是消化不良,還有其他說法,這兩種比較可信,具體是怎樣的,這也是不好下定論的,更多人願意相信,杜甫是在江中五日被水圍困,因食牛肉過度造成的。

當然,這個結局是多麼的尷尬呀!直到死也沒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或許當人感覺沒有了歸宿的時候,我想,想到得最多的就是回家吧。對於詩人來說,只有那裡才能讓自己感到些許的慰藉。歷史雖會流逝,但是文字會保留下來。若不是詩人一生所經歷的磨難,我們也許無法認知當時那是怎樣的一個社會,也許這就是人的修行,每個人都會有的修行。我們此刻也在經歷著自己的人生修行,經歷著自己的心路歷程,一直走向遠方,留給後人,留給明天一個故事,讓時間去述說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