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絲路故城,曾輝煌

西漢時,今新疆地區有『西域三十六國』 ,而據最新的全國文物普查結果顯示,新疆地區自史前至明清時期的古城遺址,多達約370個,其中漢唐古城為255個。

西域古城,是西來東往的商旅和使者休憩的綠洲天堂,是中外貨物的集散重鎮,更是文明交匯和傳遞的不朽驛站。

絲路故城,曾輝煌

西漢諸國以“城郭之國”為主,這些城郭大多是當時的一國之都,或要塞之城。雖然多數只維繫了數百年的繁榮,但特殊地理環境和氣候使得大量古城遺蹟留存至今。它們方圓不定,複雜神秘,深藏著古國諸多歷史信息,值得探尋。

絲路故城,曾輝煌

綠洲小國的生存奇蹟

交河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唐·李頎·《古從軍行》

交河,一塊被相交的河流包圍的船型臺地。相交的河流就是壕溝,高聳的峭壁便是城牆。而生土築成的堡壘,“全副武裝”的城市,更是讓夾在漢匈之間的車師小國得享國祚五百餘年,成就絲綢之路上的一段烽火傳奇。

絲路故城,曾輝煌

從空中俯瞰,交河故城就像一片大柳葉。繞城相交的兩條河流,就是天然的壕溝。由於河水衝砌,臺地周緣形成了高達幾十米的斷崖,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天生就是一個軍事堡壘。攝影/王金

絲路故城,曾輝煌

吐魯番盆地乾燥少雨的氣候,讓交河的主體結構奇蹟般地保存下來,任由星空變幻,始終見證著歷史的潮起潮落,成為絲路古國的一個完美“標本”。

絲路故城,曾輝煌

交河城溝北的墓地裡,埋藏著車師人農耕、遊牧文化交錯的秘密。圖中有序排列的殉馬坑,正是發達畜牧經濟的表現。攝影/劉玉生

絲路故城,曾輝煌

這是官署區用“減地留牆法”挖掘出的地下庭院。官署是地上地下的雙層建築,有寬大的階梯通道可以上下,如今地面建築已基本無存,而地下庭院尚保存完整。天庭還與一大型的秘密通道相連,曲曲折折地通往城內的南北交通幹線,應是在特殊情況下使用。

絲路故城,曾輝煌

這是交河隨處可見的民居。其建築多是以“減地留牆法”往地下挖掘而成的,而地表以上會用版築之法築成半牆。圖中可見其版築之牆的殘垣。半地穴式建築和地表上泥塊壘牆結合的方法,據考可能來自車師人的傳統。

絲路故城,曾輝煌

這是交河城最大的佛寺——大佛寺中心塔柱上的佛龕,內塑坐佛像。約建於麴氏高昌(501-640年)時期。交河的佛寺多采用中心塔柱式,和古印度佛教文化一脈相承。在這座故城中,最雄偉而且數量最多的就是佛寺,有9萬平方米的佛寺區,見證著這座佛都曾經的鼎盛香火。

交河已不止是交河,是人們關於邊關烽火的想象,它以飽經滄桑的面容,化為唐詩中的一個意象,在黃昏時分的盼望中。

絲路“生死結”

樓蘭

胡瓶落膊紫薄汗

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

辭君一夜取樓蘭

唐·王昌齡·《從軍行七首》之六

西域城邦“樓蘭”,經歷生生死死,從聲名顯赫到史籍不列,僅短短數百載。但它卻有著輝煌爛漫的“前世”,也曾在如曇花綻放的生命裡,緊緊扼鎖著絲路的咽喉,成為牽動大漢與匈奴兩大強權的心結。

絲路故城,曾輝煌

絲路故城,曾輝煌

樓蘭古城建築分佈示意圖。繪畫/花花醬

絲路故城,曾輝煌

圖中月光照耀下的殘塔,就是樓蘭古城中最高的建築遺蹟。佛塔由高大的夯土臺基與夯土、硬木構建的渾圓塔身組成,殘高達10.4米,很可能是樓蘭城的地標建築。

絲路故城,曾輝煌

沙海中的小河墓地,矗立著密密麻麻的胡楊圖騰柱,有的如筍,有的似槳,象徵極度強烈的生殖崇拜。木柱下埋藏著有3800年曆史的神秘船棺,震驚世界的美女木乃伊——“小河公主”即從這裡現身,號稱“樓蘭美女”之最。

絲路故城,曾輝煌

在樓蘭小河墓地附近,散落著許多與真人相仿的木頭雕像。圖中這隻浪跡在流沙當中,它生動地勾勒出人體的輪廓:有逼真的頭部、惟妙惟肖的軀幹、渾圓的大腿和矯健的小腿。據考古學家推斷,這些木頭人可能象徵著某種特殊的靈魂,被充當作墓地守護神,或作祭祀之用。攝影/劉玉生

絲路故城,曾輝煌

圖為由畫家再現的樓蘭美女。繪畫/唐偉民

唐時玄奘從印度取經歸來,途經塔克拉瑪干沙漠,他本想憑弔樓蘭故地,但是塔里木盆地東部已然是這番景象:“從此東行,入大流沙。沙則流漫,聚散隨風,人行無跡,遂多迷路。四遠茫茫,莫知所指……時聞歌嘯,或聞號哭,視聽之間,況然不知所至……蓋鬼魅之所致也。”而樓蘭故地已成“城郭巋然,人煙斷絕”的廢墟。

沙漠中的精絕往事

尼雅

精絕國,王治精絕城

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

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

勝兵五百人

東漢·班固·《漢書》

精絕國,不是《鬼吹燈》裡的秘境,而是《漢書》中的遠方。沙漠中殘破的尼雅遺址,曾經是精絕國繁華熱鬧的都市。漫漫黃沙,娓娓道來,一個絲路古國的件件往事。

絲路故城,曾輝煌

塔克拉瑪干沙漠南部、尼雅河尾的三角洲上,坐落著一座失落千年的古城遺址——尼雅古城。1901年,古城被英國探險家斯坦因發現,重現世間。茫茫沙海中,隱約可見裸露在外的連片木樁,那是尼雅古城的房屋構架。攝影/李學亮

絲路故城,曾輝煌

尼雅遺址保留了很多房屋的地基和基本結構,呈現出非常鮮明的建築特色——木骨泥牆:以木為房屋的基柱,用紅柳枝編成籬笆,內外抹草泥為牆。下圖中的遺址是尼雅寺院,可以清晰地看到“回”字型佈局的木結構地基。攝影/劉玉生

絲路故城,曾輝煌

尼雅遺址中心的佛塔,是尼雅古城的代表性建築,歷經數千年時光,仍然在沙海中矗立,如同一座莊嚴的“獅身人面像”,凝視著茫茫大漠。圖是斯坦因在20世紀初拍攝的尼雅佛塔,通過和塔邊人的對比,可見佛塔當時的高度。供圖/日本國立情報學研究所

絲路故城,曾輝煌

距離斯坦因到達尼雅又過去了百年,圖為佛塔如今的模樣。攝影/劉玉生

絲路故城,曾輝煌

佉盧文是源自犍陀羅的古老文字,曾經流行於西域的城邦國家當中,也是尼雅地區所廣泛使用的文字。圖即為尼雅古城遺址出土的佉盧文木牘,背面用封泥封印。通過對木牘上文字的解讀,可以瞭解尼雅古城的歷史細節。

新疆民豐縣裡,有一個關於尼雅消失的傳說:精絕國王想把寵愛的女兒嫁給精絕國的勇士,而小公主卻愛上了異國的首領,於是引發了無休無止的戰爭與殘殺,終於,老天爺發怒了,一場漫天風沙將整個尼雅城掩埋,沒有任何人能夠逃過。傳說雖然無稽,但也為人們探索尼雅的消失留下了線索:戰爭的危機和自然的傷害。

佛國·絹都·金玉國

于闐

行經于闐得寶玉

流入中國隨河源

沙磨水激自穿穴

所以鐫鑿無瑕痕

宋·歐陽修·《菱溪大石》

和闐,古名“于闐”,清代改稱“和闐”,1959年又變更為“和田”。

唐有李白、陸龜蒙,宋有黃庭堅、歐陽修,明有宋濂、徐渭……這一個個名垂青史的文壇巨擘,皆曾為西域古國“于闐”留下詩篇,那裡究竟是怎樣一方誘人的樂土?

絲路故城,曾輝煌

絲路故城,曾輝煌

絲路故城,曾輝煌

和田是古絲綢之路南道一處重要的居民點。目前在此發現的城址和聚落大多規模不大,主要分佈在古河床沿岸的沙漠腹地以及玉龍喀什河、喀拉喀什河和安迪爾河的兩岸。比如圖中的阿克色皮力古城(攝影/劉玉生)和下圖的喀拉墩遺址。前者為宋代城址,尚有土坯砌築的城牆和若干陶器、青瓷、錢幣等遺物。後者年代更早,屬漢至南北朝遺蹟,城內建築大多僅剩木質框架。

絲路故城,曾輝煌

喀拉墩遺址。攝影/趙來清

絲路故城,曾輝煌

圖為熱瓦克佛塔的現狀,曾經的它,比絲路南道上其他所有佛塔都宏偉壯觀。攝影/趙來清

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榮華終究如煙散盡。在這條長達萬里、時逾千年的絲綢古道上,駝鈴悽楚,大漠重歸靜寂,只有穿透歲月的風,依然熱如火,冷如冰。

中國的盡頭亞洲的中心

喀什

西北海之外

大荒之隅

有山而不合

名曰不周

《山海經》

《山海經》裡的這個不周山,就是今天的帕米爾高原。這也是中國人的地理觀念中,最遙遠、最邊緣的地方。帕米爾高原以東,矗立著中國最西端的城市——喀什,古時它叫疏勒。

喀什,古稱疏勒。這是中國最西端的城市,同時位於歐亞大陸的十字路口,來自東西方的將軍、探險家、商人、佈道者曾雲集於此,留下了無數扣人心絃的故事。

絲路故城,曾輝煌

遠眺建於山巔的石頭城,城垣殘破,亂石成堆,形勢極為險峻。漢時,這裡曾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蒲犁國的王城。絲綢之路通往帕米爾高原的數條通道在此匯合,唐代以後歷代皆有修整,是中央王朝在西部邊陲行使管轄權的標誌。供圖/視覺中國

絲路故城,曾輝煌

圖為喀什莫爾佛塔遺址,佛塔建於唐代。從公元2世紀到10世紀中葉,喀什地區流行佛教,據《魏書》等史料記載,當地收藏過釋迦牟尼用過的“佛浴床”“佛缽”等聖物,道安、鳩摩羅什等名僧曾來此頂禮膜拜。約從10世紀中葉開始,伊斯蘭教從中亞傳入喀什地區,曾經盛極一時的佛教文化遺存自此幾乎消失殆盡。高大的殘塔,成為喀什佛教的最後歷史見證。供圖/視覺中國

橫屏查看長圖

絲路故城,曾輝煌

喀什老城東北端,有一處建於高40多米的黃土崖上的維吾爾民族聚居區,稱為高臺民居。看似凌亂的房屋,實為數百年生活的積澱: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輩的房上加蓋一層樓,血脈代代相傳,樓房層層疊疊,極富地域特色。供圖/視覺中國

絲路故城,曾輝煌

圖為行走在喀喇崑崙山谷的駝幫(攝影/郝沛),下圖為喀什馬爾洋達坂。達坂意為高高的山口,從喀什往西、南進發,雄偉的帕米爾高原、喀喇崑崙山脈高聳如同天塹。

絲路故城,曾輝煌

喀什馬爾洋達坂。攝影/趙來清

在現代化交通設備出現之前,絲綢之路只能穿越這蜿蜒曲折的山路、寒風凜冽的山口,艱難地向前延伸。而喀什,就是出中國的最後一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