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前半生借,后半生还

——

其实他并没有想要这样,但是他知道,这是眼前他需要做的。

二十多年前,伴随着一声啼哭,他来到了这个普通的家庭里。疲惫的母亲医护人员和焦急等待的父亲,都因为这声啼哭而如释重负,随后满满的幸福挂在他们的脸上。

他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增添了很多生气和乐趣。父亲为了养家,工作时间更久了,母亲为了照顾他,也辞职赋闲在家。虽然这个小魔头平时挺调皮的,但父亲母亲也并没有半句怨言。一如既往的想要把最真诚的爱和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给他。

慢慢的,他稍微大了一点,开始像一个小猴子一样,满屋子的上蹿下跳。虽然,平时偶有呵斥责骂,但父亲母亲对他的爱,却也未曾减弱过。只是时间久了,小魔头的本质也还是暴露了。每每他想要一些东西的时候,他都会先央求父亲,因为父亲比较心软,总会满足他;每每想听故事的时候,都会去找母亲,因为父亲不善言辞。可能这时候让父亲母亲最糟心的就是每每吃饭都需要追着他绕屋子好几圈,无论怎么劝说怎么责骂,他也都只是当时稍微听一下,随后忘却的速度和鱼一般。不过还好,有一些东西他也确实记住了,父亲母亲叮嘱看到亲人要打招呼、不要在腿脚不好的爷爷身边闹腾、不要独自一个人出去玩……

上学之后确实也省心不少。他的成绩在学校里面一直都比较稳定,也不像小时候那样闹腾,每每家里人在别人面前夸他学习好又听话的时候,他都暗自开心,慢慢的也把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学习上。

高中的时候,他和父亲母亲之间出现了最大的一次矛盾,不是因为学习的下滑,而是家里人发现他在谈恋爱,即便他再三保证自己成绩下滑并不是因为谈恋爱。那天,他们吵的很厉害,父亲第一次打了他,那晚,他离家出走了。父亲母亲找了几天,终于在一位他稍远的同学家找到了。父亲母亲并没有追问很多,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和父母道了歉。但似乎,他们之间已经有了一些隔阂。

随后的大学生活还算平顺,他一如既往的是“别人家的孩子”。毕业之后也在家乡找了一份还算可以的工作。一切看起来都挺好。父亲母亲也开始把他的婚姻大事提上日程,开始安排一些相亲。本来他没有想要在这个时候去谈婚论嫁,但碍于父母的压力,他还是去接触了一些。只是不知为什么,总是没有成功。父亲母亲开始责怪他不听话、不孝顺。被逼无奈,他继续去接触相亲对象。终于,遇见了一个感觉还可以的想要发展发展,但父母突然得到了一些关于对方的负面消息,非常反对他们在一起。孝顺的他又选择听父母的话。他开始变得敏感、焦躁,工作状态也受到了影响,不知为什么,家里人知道了这些,开始对他有一些埋怨。

“别人家的孩子”终于有些撑不住了,以前他觉得只要父母开心,自己就会开心,但现在再也不是这样了。他很想辞职,给家人留下一封信,便去远方独自生活,可勇气其实已经离他很远了。

他想了很多天,想了很多东西,但越想他对未来越恐惧。他开始害怕父母的安排,害怕未来的生活与自己想要的相去甚远,害怕自己的孩子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又重复这样的循环。他,不再想当“别人家的孩子”。

虽然他知道,现在提着行李离家而走,不顾身后母亲的眼泪、父亲的责骂很不好,但他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坚定,因为他知道,这是他需要的。

前半生借,后半生还

——

诚然。当我们呱呱落地的时候,周围和世界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

生存下去,是我们当时最根本的需求和目的。这时候我们要依从父母,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存所需,也需要从周遭学到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的技巧和法则。一张白纸,上面逐渐有了色彩,但现在的色彩并不是由我们自己描绘上去的,而是从周围模仿所得。这些色彩可能包括:

  • l 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 l 世界是什么样的

  • l 我是什么样的

  • l 我可以怎么做能够从别人那里获得我想要的一些东西

  • l 我需要什么

  • l 什么是有价值的

  • l 什么是应该争取的

  • l 我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我们没有分辨能力的时候,别人的“话”成为了我们的准则,“我”在这时候并不是我。很快,与世界的不断互动中我们会反思,这些东西是否是自己,是否是自己想要的,是否是自己需要的,是否真的适合自己。我们也终于开始真正的探寻自我。

但用前半生借来的东西,也必不是轻易就可以摆脱的。甚至可以说像高利贷一样,后半生什么时候把该还的还完,什么时候重回自由之身。

而你和真正的自己,相距多远呢?


前半生借,后半生还

有人说,如果我们不是从小成长到老,而是从老回还到小,可能就会少走很多弯路。但该经历和该面对的,也必是逃不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