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頸椎不好引起血壓高,是怎麼回事?

蕭建平146


頸椎不好引起的高血壓主要與交感神經異常興奮有關

人體血壓主要由心臟跳動節律和血管收縮程度決定。在同等條件下,心跳越快、越有力度,血管越收縮、血管腔越窄,血壓就越高。心臟和血管的狀態由多種機制來控制,其中交感神經控制是其中重要的一種。

頸椎的管腔中及周圍存在著人體神經的主幹道。頸椎若出現問題,例如椎盤凸出、骨質增生、錯位,致使這些神經受到擠壓、刺激,甚至出現無菌性炎症。這會使交感神經興奮,導致心率過快或全身小動脈痙攣,血壓就會持續飆升。臨床上,將這種問題稱之為頸源性高血壓。

高血壓逐年高發、年輕化的趨勢與頸椎病高發有一定關聯。頸椎病多見於四五十歲以上人群。目前,全國大約有7%-10%的人患上了頸椎病。50-60歲年齡段頸椎病的發病率約20%-30%,60-70歲年齡段達50%。

但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成為頸椎病的患者。這與電子設備的依賴程度逐漸升高,長期低頭、趴在床上打遊戲等不良習慣有關。臨床數據顯示,約九成以上成年人都或多或少存在頸椎問題。


有這5個特徵的,高度懷疑是頸源性高血壓

確診頸源性高血壓需要X光片查看頸椎。有以下五個現象的可初步懷疑是頸源性高血壓:

第1點:血壓變化與頸椎病發作症狀“神同步”

出現頸後部疼痛、頭痛或頭暈等症狀時,血壓就會升高。症狀緩解後,血壓也會隨著下降。這一特點在發病早期特別明顯。

第2點:高血壓發生前,血壓會異常波動

在高血壓發生之前,相當長時間內會出現低血壓或血壓波動的情況。

第3點:降壓藥效果不大,治療頸椎病反而有效

繼發性高血壓患者對於降壓藥多不敏感,而對病原進行治療,效果顯著。隨著頸椎病情況的改善,血壓會逐漸趨於穩定。

第4點:治療頸椎病時血壓下降,間歇期又升高

在進行24小時動態血壓觀察中,在牽引、手法治療頸椎病時,患者血壓可下降20~30mmHg,治療間歇期血壓又會有所升高。

第5點:高血壓與椎體不穩或脫位程度有關

即椎體脫位越大,高血壓越嚴重,但與骨質增生程度不一定完全一致。因為在某種程度上,骨質增生或前縱韌帶骨化增強了脊柱的穩定性,減輕了機體異常增生物對於局部神經血管的影響。


頸源性高血壓患者應該怎麼辦?

確診頸源性高血壓後,需要積極治療頸椎病,並改正生活上的不良習慣。

多數頸椎病可以採用理療、按摩等非手術方法對症狀進行緩解。對有些頸椎病如脊髓型頸椎病效果不好,這類頸椎病可能需要手術治療,其他的如正確的生活方式及工作姿勢也是治療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症狀明顯,比如血壓突然升高、胸悶胸痛,建議進行心腦血管檢查。實施降壓與改善微循環處理,症狀緩解後,再請骨科或康復醫學科會診。

(2)改正不良生活習慣

生活中應該積極糾正生活中的不良姿勢:看電視、打牌、下棋時,注意坐的姿勢,不要時間過長,最好能中間多活動幾次。不要長期躺在床上看書或看電視。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近年來,發病率越來越高,嚴重危害患者的健康。高血壓除了與遺傳、年齡等因素相關外,還與患者的日常生活方式息息相關。而有些頸椎病患者也會伴有高血壓,即所謂的頸椎性高血壓。

頸椎不好引起血壓高,是怎麼回事?

頸椎性高血壓,簡言之,就是頸椎病引起的血壓升高,其更青睞於中青年人群,常見的發病原因是:

1、頸椎型高血壓多因不同部位受壓所致,常見有頸髓受壓、椎動脈受壓、頸神經根受壓等,部分患者並沒有明顯受的症狀,但頸椎病變可致血壓升高。

2、頸椎病變刺激頸交感神經節,致其興奮性增強,血管平滑肌收縮,血壓升高;

3、頸交感神經節受到頸椎病變刺激,導致興奮性增強,心跳加快,血壓升高;

4、頸部軟組織因病變受累,遭受刺激、壓迫,導致交感神經紊亂,血管痙攣,進而使得腦內供血不足,二氧化碳濃度增高使得血管運動中樞、興奮性增強,致血壓異常。

頸椎性高血壓的發生常與患者的日常工作姿勢有關,久坐不動導致頸椎小關節損傷或錯位,進而壓迫交感神經,導致頸椎性高血壓的發生。


頸椎性高血壓如何自檢

頸椎病變導致的高血壓與常見的高血壓疾病有一定的區別,研究表明,頸椎型高血壓患者若頸椎得到矯正,可改善病情甚至恢復。

1、頸椎病與血壓同步波動:頸椎病發作嚴重時,血壓明顯升高,緩解後血壓下降。

2、降壓藥效果不明顯:常規用藥降壓作用不明顯,血壓隨頸椎病的改善而逐漸穩定。

3、頸椎外力治療時血壓會下降:通過牽引治療頸椎病時血壓會下降20~30mmHg,而停止治療時,血壓又再度升高。

4、高血壓與頸椎病病情正相關:一般而言,頸椎椎體脫位程度越大,高血壓越嚴重。

5、發病症狀:頸椎性高血壓發生前,常有過低血壓和血壓波動,伴有頭暈、記憶力減退、乏力等表現,之後會出現血壓升高。

頸椎性高血壓屬於常見的繼發性高血壓,因頸椎病導致,所以說,通過積極治療頸椎病變後,可緩解或恢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