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3 環保“三光”政策:光罰款、光捉人、光貼封條!

一、強制停產可以,整頓可以,強拆是為何?

長葛一家磚瓦廠的生產設備在45秒內被強行拆除,老闆娘坐地失聲痛哭。在此之前,長葛已有超過700家企業被關停整頓。

問題尚未解決,期限還未到來,為何強拆設備毀人民生存之根本?即使環保不過關不讓繼續開廠,這些設備也是可以進行售賣回一些血,但你們選擇了進行強拆,是否太不近人情和有“拿雞毛當令箭”之嫌?

環保“三光”政策:光罰款、光捉人、光貼封條!

二、把主要矛頭指向弱小企業、有失公允

有人以中小企業整治和恢復的費用遠超過其創造的GDP為由,對此類企業全盤否定,認為這樣的企業是經濟發展的“負能量”,是有害的毒瘤,因此就應該取締關停。

這是一種極其無知、無恥、無良的認識。

據國家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目前我國中小企業有4000萬家,佔企業總數的99%,貢獻了中國60%的GDP,50%的稅收和80%的城鎮就業。同樣,在全世界,中小企業都是一國經濟的主體力量,是最受重視的群體。

這些人單從環保的角度片面地思考問題,要知道整治環境的終極目標還是民生與經濟,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要保證關停後失業人員有活路,經濟穩定性不受影響,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再者,中國的汙染遠不是小企業的或者說是哪一類企業的問題,應該綜合各方面的因素。目前中國完全有能力在做好環保的同時不犧牲個體的利益。

三、地方懶政、不作為,把事情辦得烏煙瘴氣

許多中小企業態度也很明確,認同環保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也願意積極配合政府環保部門去整改。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不知道怎麼改,怎麼做才算達標,不知道哪種設備合格,政府部門也沒有給出明確的指導方案,說關停立馬關停,完全不給喘息的機會。在實際的環保整治行動中,一些地方執法人員多有欠妥之處,懶政、不作為現象不在個例。

有文章報道,有一個做傢俱企業經營了三十多年的老闆含著淚對調查者說:“國家治理環境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我們做企業的會全力支持配合。我們也想要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當時我問執法人員是我的設備不合格嗎?

還是哪裡有問題呢?執法人員答:我說不合格就不合格,能給你找出一百個不合格的理由。”隨後企業被關停。這種回答無異於揮向百姓的屠刀,不由分說地屠殺許多個靠這家小企業生存的家庭,冷酷而無情。

環保“三光”政策:光罰款、光捉人、光貼封條!

有的企業已經花數十萬整改了,結果中央巡視組一下來,被地方政府執法部門也給關停了,說是不符合產業政策。有的企業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承若可以生產,最後還是被關停,諸如此類,媒體多有報道,不勝枚舉。

有企業主哀號:我們真的害怕“三光”政策:光罰款、光捉人、光貼封條!我們內心是想整改的,但是不知規範細節,沒人引導,最主要的是沒有機會改了。

四、唯上不唯下,一刀切問題嚴重

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執法人員被中央環保部約談之後,為了自保不敢講真話、實話,不能從實際出發,擔心責任追究而走向極端塞責,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按照上級要求"一刀切":工廠貼封條、斷電,也不管企業規範不規範,先關停再說。一張張草率的封條關掉了多少企業、多少下崗工人、多少家庭。不知道這種做法是中央讓你這麼做的,還是做給中央看的。難道這就是執行了黨的環保政策了嗎?這嚴重悖離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有民企老闆哀嘆:環保嚴查,本是應該,但運動式、一刀切式的環保風暴已經漸漸變味,一場聲勢浩大的“保衛藍天行動”變成了無數民企的哀號。

環保問題絕不會一抓一關就靈,認識到發展的問題只能依靠繼續發展來解決,而不是選擇關門不發展。這才是正確的發展觀、督查觀。反之,如果一味提防著如何不因環保追責,而做一些看起來轟轟烈烈卻又稀裡糊塗違背生存發展的工作,環保問題就可能會"摁住葫蘆浮起瓢",這種做法嚴重傷害民心。

五、歷史遺留問題嚴重、積重難返

近期有記者在採訪邢臺市環保局局長司國亮時,司局長稱:“這次全年“轟炸式”督查事出有因。2013年,環保部受國務院委託,與全國31個省級政府簽訂目標責任書。若達不到“大氣國十條”要求的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各省將面臨問責。“大氣國十條”走到第一階段最後一年,考核迫在眉睫,但達標差距不小。”

對此,有老鐵表示,4年前的計劃,集中在最後一年執行,這不和孩子們假期最後幾天才開始寫作業是一樣的嘛?簡直兒戲。

就算經濟發展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那也不能放縱、放任。大多數時候“犧牲環境論”只是有些地方懶政、不作為的辯詞。高層本來很早就規劃的事情,後來監管不力沒執行,最後緊急搶救,時間不夠只能簡單粗暴,這種情況下能幹出什麼好事。

六、單方面整頓,不繫統、不治本

解決企業環保問題不能只用關停取締的辦法,這是一種簡單、粗暴的冷暴執法;關停後,汙染的問題沒了,但民眾的生存問題來了,按下葫蘆浮起瓢,並沒有在根本上解決問題。說到底還是體質問題,政府沒有統籌性地考慮問題,各部門只幹自己的事、只執行自己的法,導致環保部做了前期的查處工作,卻沒人做善後工作。這就導致環保工作很難做,有人調侃,環保部並不傻逼,只是處在傻逼的尷尬位置上。確實,環保部現在所幹的就是為政府一味追求GDP而留下的爛攤子擦屁股,還不受待見,這都是體制造成的。

七、環保政策朝令夕改,不連貫、沒體系

有紡織人表示:政策要有連續性才行,今天一個政策,等你投資整改了;明天又一個政策,上次的整改又不行了!一個部門一個樣,這讓我們很為難!

一位憋屈的磚瓦企業主說:2016年11月份,環保局聲稱燃煤爐必須安裝過濾裝置,確保煙囪冒出來的是白色煙霧,而且要先交5萬元罰款,再辦理環評報告。當我們緊張地在一個月內花費20多萬元辦理了環境評估和燃煤爐的改裝,環保部門說法卻變了,稱要限量生產。

到2017年2月份,國家召開大會,要求全部工業用電企業必須停產,有任何證件和報告也不行,一經查處拘留罰款,只好忍著。大會過後大家連夜趕工,因為耽誤的時間太長了。然而就在4月1日以後,人們徹底絕望了,國家成立雄安新區,周邊所有小亂汙的企業全部拆除(不管你有沒有報告),居民必須全部更換天然氣爐子。

時隔5個月,國家政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毫不知情只能被動接受。

八、善後工作不到位引發倒閉、失業潮,後果堪憂

環保風暴以來,在各地去產能和環保整改“捷報”頻傳的同時,大批實體企業限產、關停!由此引發的失業潮正在逐漸席捲每個城市!

環保整改,取締“小散亂汙”,淘汰落後產能,大批工人將面臨失業;工礦業不景氣,又遇物價不斷上漲,人工成本高,可以生產的中小民營企業養人難,市場多變,很多有單不敢接,致使再就業難上加難。

一個企業的老闆突然去向不明,這種事件在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新聞。

企業老闆跑路,不僅僅是為了逃避對職工的責任,更可能是他的企業背上了沉重的債務難以歸還,老闆要以跑路來逃債,這種行為不僅顯得缺乏誠信,而且可能涉嫌犯罪。但儘管如此,一個老闆拋下自己多年辛苦創下的產業,其內心的痛楚,可想而知。但是這最終會導致一連串不良的連鎖反應停產、關門、跑路、失業……….

希望相關部門不要袖手旁觀,給予一定的再就業培訓資金補助,或者對於那些面臨失業和已經失業的人員,由政府和大企業合作,根據勞務市場需求預測及職工再就業意向,抓好、抓實各類技能培訓。給失業的工人增加現就業所必須的勇氣和信心,這也是對工人權益實實在在的保護以及人文關懷。就業是老百姓最大的民生,當就業成為問題,社會的平衡就會被打破!後果不堪設想!

九、眾多問題顯現,卻不改善,反而加重壓力

以上幾條從前年到去年所凸顯出的種種問題,但面對日益凸顯的困境,生態環境部卻在今年選擇了加大壓力、加重處罰力度——

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一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全面啟動,河北、河南、江蘇、江西、廣東等10省遭遇嚴查。

環保“三光”政策:光罰款、光捉人、光貼封條!

在江西,相關的採磚瓦、礦山、原料加工廠以及化工企業因各種原因被關停,部分化工料的價格漲幅近期異常兇猛。其中,上漲幅度較大的有硅酸鋯、紙箱、包角等產品。而陶瓷泥沙等坯底原材料,儘管價格沒有上漲,但供給已經趨緊、不少企業甚至已經買不到貨了。

河北泊頭332家磚瓦行業企業正在整改,目前僅4家企業通過現場驗收。另外,泊頭還專門抽調環保、安監、質監工作人員組成8個聯合檢查組,對無實際整改行動的205家鑄造企業進行檢查,下達停產整改通知書199份,限期整改通知書144份,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指令書118份。並不斷加大“回頭看”檢查力度,檢查企業122家,對44家企業下達了行政處罰文書,對13家企業進行立案處理。

6月24日,中央對於環保再出重磅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確定,到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生態環境保護水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

環保“三光”政策:光罰款、光捉人、光貼封條!

面對嚴苛的環保要求,不知道有多少人,又要面對失業這個殘酷的現實了!

當年,很多地方建廠,帶動了就業,解決了生計,養活了不少家庭,當地稅收也因此迅速增長!

而如今,這些廠子卻成了被時代唾棄的“罪人”

野蠻增長,產能過剩,整治、關停!

像一個遲暮的英雄,沒人記得當年的功勳!

環保“三光”政策:光罰款、光捉人、光貼封條!

面對失業,面對債務,面對生活的艱辛,還有日漸蒼老的父母,即將成年的孩子,我們只有隱忍淚水,堅強、堅持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