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專項債發行提速不是舉債買增長

專項債發行提速不是舉債買增長

財政部近日發佈《關於做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工作的意見》,要求各級財政部門應當會同專項債券對應項目主管部門,加快專項債券發行前期準備工作,項目準備成熟一批發行一批。財政部表示,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進度,旨在更好地發揮專項債券對穩投資、擴內需、補短板的作用。

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累計發行地方政府債券超過1.4萬億元,其中專項債券3673億元。按照1.35萬億元的計劃規模,將有近1萬億元的專項債券須在今年年底前加快發行。

突擊發行專項債不是突擊花錢,而是為了“專項”目標。據財政部副部長劉偉介紹,今年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1.35萬億元,比去年增加了5500億元,主要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戰略以及精準扶貧、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優先用於在建項目平穩建設。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但改革方向需要調整。按照7月3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就是“六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重點是要加大基礎設施補短板的力度。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就要充分發揮投資動能的作用。由於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在消費和出口引擎動力存在波動的前提下,改變前一段時間投資萎縮的頹勢,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自是維持經濟穩增長的應有之義。當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並非為了“新的花錢買增長”。一方面,1.35萬億元的專項債規模,是早在計劃之內的,而非應景之策。另一方面,專項債發行進度不如預期,上半年各地專項債發行規模佔年度計劃規模不足1/3。此外,各地在執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踐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熱情降低、後勁不足。對於新開建項目,各地也陷入觀望之勢。

各地基於理解和認識不同,放緩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此外,投資乏力未必一定能夠減少地方債的存量,反而帶來發展動能的不足。上半年經濟成績單雖然過了及格線,但是各地發展速度和質量參差不齊。在消費和出口形勢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六穩”被政策面提上日程,這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新階段的標誌。筆者以為,“六穩”只能通過穩增長才能穩預期。因為年終成績單必須高於期中成績單,最後能夠實現6.9%至7%的區間,才能提振市場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由此再看專項債發行提速,就會對“六穩”政策有全新理解。

專項債發行提速,具有專項聚焦的特點。上述專項項目建設需要長期投入。因此,專項債券發行加速,即使完成1.35萬億的計劃,能夠釋放的資金也就是萬億元左右。這些資金投放在上述項目中,也是杯水車薪。

專項債發行提速,是擴大投資的明規則。地方債更多是一些隱形債務。制度框架內的投資和債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隱形債務,不僅牽涉到了各種拿不到檯面上的利益主體,而且因為不透明,也很難通過正常途徑去清償化解。因此,中央在關上違規舉債後門的同時,也打開了正常舉債的前門,通過專項債發行提速,可以涵養地方合規發債舉債的規則意識。

專項債發行提速,也可補上基礎設施的短板,提升基礎設施的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對任何國家都是進行時。美國特朗普政府要讓美國再偉大的主要動能就是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因此,我國基礎設施建設起步較晚,相對於人們美好生活的需要,基礎設施建設依然要提質增效。

發債不總是壞事,關鍵在於發債合理、舉債合規。大規模投資也應客觀審視,只要投資在有效項目上,這樣的投資就是好的。因此,專項債發行提速,不是花錢買增長,而是穩預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