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今日科技话题:金星“合”角宿一、长江鲟子三代苗种繁育技术、新研究破解胆结石形成机制

金星“合”角宿一 天宇浪漫上演“星星相吸”

今日科技话题:金星“合”角宿一、长江鲟子三代苗种繁育技术、新研究破解胆结石形成机制

天文专家介绍说,9月2日,天宇将上演行星金星“合”恒星角宿一的美丽天象,届时,这两颗亮星将近距离接触,为公众上演一幕浪漫的“星星相吸”。如果天气晴好,银白色的金星与淡蓝色的角宿一在空中格外显眼,即便用肉眼也能观测到。

金星是夜空中最明亮的星星,中国古代称之为“太白”。当它早晨出现时,人们称它为“启明星”;当它黄昏出现时,人们称它为“长庚星”。角宿一是室女座最明亮的恒星,亮度为0.98等,在夜空中它的亮度排名第十六位,距离地球270光年。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金星是9月天宇的大明星,月初亮度在-4.4等,黄昏时分闪耀在西南方低空,银光闪闪,璀璨明亮。9月2日19时30分左右,感兴趣的公众会发现,在金星右上方不远处,有一颗淡蓝色的亮星,这就是角宿一,两者相距只有1度。此时此刻,双星如恋人般深情对望,喃喃低语,情话绵绵,互诉衷肠。

“良辰美景终有时”,欢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天文专家提醒说,在大约半个小时后,这幕浪漫的“二人世界”将宣告结束,金星和角宿一将双双沉入地平线以下,感兴趣的公众要抓紧时间欣赏和拍照。

值得一提的是,9月21日金星将迎来全年最亮,亮度可达-4.8等,非常耀眼。在大气透明度足够好的情况下,甚至可以用双筒望远镜在白天观测到它。

天文专家表示,感兴趣的公众不妨从这次的金星“合”角宿一开始,对金星进行持续观测,感受它的亮度变化。

——新华社

2

O型血人遇外伤更危险

今日科技话题:金星“合”角宿一、长江鲟子三代苗种繁育技术、新研究破解胆结石形成机制

▲科学研究

血型是对血液分类的方法,不同的血型除了会赋予人们与生俱来的特别气质,在医学领域也有不同的研究意义。不久前日本的科学家发现,血型可能可以影响一个人在受严重外伤后的存活率,其中o型血者死亡率最高。

来自东京医科牙科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的专家在研究中发现,在严重外伤的病人中,o型血者死亡率为28%,其他血型的病人则只有11%。研究者表示,这类外伤病人包括受伤的严重程度可能导致其残疾或死亡类型,o型血是大出血的一个风险因素,大出血又是导致严重外伤病人死亡的首要因素。

研究所使用的这份数据来自901名严重外伤病人的医疗记录。据专家分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较少,则可能是o型血病人外伤死亡率较高的原因。因为所有数据都来自日本人,所以今后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这些发现是否适用于其他民族的人。

——《广州日报》

3

长江鲟子三代苗种繁育技术通过专家组验收

今日科技话题:金星“合”角宿一、长江鲟子三代苗种繁育技术、新研究破解胆结石形成机制

▲长江鲟

由我国科研部门联合攻关完成的“长江鲟子三代苗种繁育技术研究”阶段成果9月2日通过专家组现场验收。这意味着我国长江鲟的全人工繁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今后长江鲟自然种群修复及未来的养护利用意义重大。

长江鲟又名达氏鲟,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附录中极危级物种。上世纪中后期以来,受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鲟自然资源严重衰退,野外种群几乎灭绝。

为了保护挽救这一珍稀特有物种,我国科研单位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长江鲟野生资源专项调查、人工繁殖和库区移养等工作,先后突破实现了长江鲟的人工繁殖、仿生态自然繁育。今年4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与四川省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的联合科研团队首次完成了长江鲟子三代苗种繁育,获得子三代开口期苗种6万余尾。

此次验收,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和桂建芳为首的专家组认为,长江鲟子三代苗种繁育技术严谨,资料完整,数据可靠。子三代苗种成功繁育,是长江鲟迁地保护的再次突破,预示着可持续人工群体建设和人工保种的成功,将为今后自然种群修复及未来的养护利用奠定基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表示,下一阶段,将把努力恢复重建长江鲟野外种群作为工作重点,同时推动长江鲟进入《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开展大规模养殖和合理利用。

——新华网

4

新研究破解胆结石形成机制

一项国际研究发现,胆结石的形成与特定细菌的基因有关。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胆结石治疗新方法,降低胆结石手术的必要性。

此前科学界已经发现克雷伯氏菌等细菌与胆结石的形成存在关联,但尚不清楚这些细菌在人类胆囊中生存并致病的机制。

澳大利亚柯廷大学研究人员与国际同行一起,在新一期英国《科学报告》杂志上报告了新发现。他们将细菌基因组和胆固醇结合起来分析,详细研究了人类胆结石的细菌构成和基因作用。

新研究确认了多种与胆结石有关的细菌基因,这些基因能帮助克雷伯氏菌等细菌在表面形成一层保护性的生物膜。这种生物膜不仅让细菌能抵御抗生素等药物,有机会在胆囊中生存下来,还能起到“胶水”一样的作用,使细菌不断积聚,这可能是胆结石形成的关键因素。

研究论文的主要作者、柯廷大学研究人员叙雷亚·柯塞说,新研究有助于了解胆囊中细菌生存和导致胆结石产生的机制,并据此进一步开发出除手术以外的疗法,减轻患者痛苦。

——新华网

5

3D打印“仿生眼” 或可助视障人士重见光明

今日科技话题:金星“合”角宿一、长江鲟子三代苗种繁育技术、新研究破解胆结石形成机制

据外媒报道,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日成功利用3D打印技术,研发出一款能模仿视网膜功能、可感应光线变化的“仿生眼”。经改良后,这项新发明或可让视力障碍人士重见光明。

据报道,研究人员把玻璃制的半球体放进3D打印机中,打印机将含有银粒的墨水均匀地印在半球体上。待墨水干透后,研究人员把光电二极管装在半球体上。光电二极管能感应光线、把眼前的影像转为电脉冲,并把它们传送到视网膜细胞中。最后,视网膜细胞把信息传到大脑,令视障者“看见”眼前影像。

负责研究的麦卡尔平博士(Dr McAlpine)透露,他的母亲一只眼睛看不见,每次跟她提起自己的研究时,母亲都会急不及待地问:“你什么时候能为我造出一只义眼?”

麦卡尔平博士承认,暂时无法确定这款仿生眼何时可推出市面,团队目前仍在尝试把更多感光零件安装在义眼上,并且希望能用一种更柔软的材料制作,让它可以更安全地植入人类的眼窝中。

——中国新闻网

6

鸦片罂粟封存亿万年基因密码破译

8月30日从西安交通大学获悉,最新一期《科学》杂志发表了该校叶凯教授课题组、英国约克大学伊恩·格拉汉姆院士团队、英国惠康基金桑格研究所宁泽民研究员共同合作题为“鸦片罂粟基因组及吗啡喃的合成”的学术论文,首次公布鸦片罂粟的高质量全基因组序列和组装分析结果,揭示其进化历史上主要加倍和重排事件,阐明吗啡类生物碱合成基因簇的进化历史,为进一步开发鸦片罂粟药用价值,揭示罂粟科乃至早期双子叶植物进化历史奠定了基础。

破解鸦片罂粟基因组是当今科学界亟待破解的世界难题。由于鸦片罂粟的基因组存在大量(约70%)的重复序列,且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加倍和重排事件,使得解析该基因组异常困难。叶凯教授团队与英国团队合作,以英国本土鸦片罂粟植物为对象,历时两年多,首次在国际上完成了鸦片罂粟全基因组测序及高质量组装分析。同时,通过开发利用基因组深度挖掘算法及模型,首次发现鸦片罂粟合成止咳那可丁和镇痛吗啡类生物碱的15个基因在11号染色体上形成超级基因簇,该基因簇在根、茎部特异表达且共表达,从而能够协同高效合成新的次生代谢物,而罂粟中最具药效的吗啡类生物碱和那可丁成分均属于罂粟的次生代谢物。

通过研究,科学家们破译了鸦片罂粟封存亿万年的基因密码并揭示了合成吗啡类次生代谢物的奥秘,对开发分子植物育种工具,培育新品种大有裨益。也可用于产生可靠、廉价、有效的止痛药,造福人类。

——《科技日报》

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习近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