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李強生:約翰迪爾,是我不想戒掉的“職業病”

“這些棉花地都是我的,那邊也是,一共17000畝”,坐在李強生的車裡,他指著路邊一片片的棉花地波瀾不驚的說,他沒看到的是坐在後排的我臉上的好奇與驚歎。

李強生:約翰迪爾,是我不想戒掉的“職業病”

初見李強生,面相憨厚,皮膚黝黑,身材壯實的他,很難讓人看出有特別之處,而隨著溝通的深入,李強生卻一次次刷新了我對“新型農民”的認知。

李強生:約翰迪爾,是我不想戒掉的“職業病”

“職業病”加身,別人擼串他“擼鐵”

李強生:約翰迪爾,是我不想戒掉的“職業病”

走進李強生的棉花種植基地,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十幾臺約翰迪爾高端產品,拖拉機、播種機、噴藥機、採棉機一應俱全,每臺機器都是輪胎比人高,場面堪比一個約翰迪爾專營店了,我們統計了一下,

李強生這裡有40多臺約翰迪爾的機器,其中有24臺是2016年後購買的。

說起約翰迪爾,不善言談的李強生就像打開了話閘子,“我是從2004年接觸的約翰迪爾,就喜歡約翰迪爾的車,穩定性好,省油,皮實耐用,最關鍵是皮實,比方說春播的時候,幹活兒總共就十幾天,機器不皮實連續搶種根本受不了;另外迪爾的服務很及時,很多配件很方便的就能買到,有些品牌就不能保障,之前我也用過其他品牌,因為買配件不方便,所以這幾年都賣了換成迪爾的了;現在還有自動導航,我的拖拉機、採棉機、噴霧機都配裝了,開起來更省力。”

李強生:約翰迪爾,是我不想戒掉的“職業病”

在李強生的“迪爾機團”中,我還看到了兩臺“古董”級的車,一臺9970採棉機,是李強生2004年從烏魯木齊花高價採購來的,還有一臺6605拖拉機,已經20多年了,還在正常使用。雖然現在他又添置了那麼多性能更好的設備,但這些“古董”他卻一樣感情不減,時不時的要開著它們出去拉練一番。我開玩笑說,您可以開一個約翰迪爾展覽館了,李強生認真說道:“我真有這個想法啊,地方都準備好了!”

院子裡,他的員工們正認真的擦拭著幾臺剛剛下完地回來的拖拉機,李強生自然而然的走過去,擦起其中一臺,“那邊2臺7660採棉機,還有那臺CP690採棉機,這兒的這臺8320R拖拉機和那臺904拖拉機,都是今年剛買的”,李強生笑的靦腆而愉悅:“沒辦法,職業病,看到約翰迪爾新產品就想買......”

李強生:約翰迪爾,是我不想戒掉的“職業病”

少年入疆,種棉花是工作也是愛好

李強生:約翰迪爾,是我不想戒掉的“職業病”

說起李強生與約翰迪爾的結緣,還要從他來到新疆的時候說起,1994年,年僅15歲的李強生從河南來到新疆,進入阿拉爾地區的農一師7團工作,98年,李強生開始接觸棉花種植,那時候基本沒有機械作業,很多環節都是靠人工,體力上的辛苦可想而知;加上風災、冰雹、寒流等自然災害,造成棉花死亡、減產的情況時有發生。即便如此,李強生依然沒有一絲一毫想要退卻的念頭,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

李強生想,千里迢迢來到新疆,就要幹一行愛一行,愛一行精一行,他懂得,只有堅持,才能看到收穫。

2004年,李強生第一次接觸了約翰迪爾,那是一臺7810拖拉機,這臺175馬力的機器讓李強生感到很震撼,原來人工作業週期長費用大,而這些壁壘一碰到約翰迪爾立刻迎刃而解,這更堅定了他種植棉花的夢想。

李強生:約翰迪爾,是我不想戒掉的“職業病”

2005年,想要有更大發展的李強生帶著幾年的積蓄來到阿克蘇沙雅縣,他想在這裡實現他的“棉花夢”。已經開發出來的地他拿不到,沒關係,他把目光投向了沙雅縣西部成片的鹽鹼地上,那裡風沙大、黃沙漫天,嚴重缺水,沙土裡寥寥無幾的紅柳顯得格外荒蕪,但在一心想要開墾“棉花夢”的李強生眼裡,卻是“風水寶地”。

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水源問題,他找鑽井隊打井,打一口井淺則150多米,深則300-400百米才能出水,這麼大大小小的井他一共打了50多口,一口井可以提供300畝地的水源供給;第二步:澆水壓鹼,所謂澆水壓鹼就是在鹽鹼地裡灌滿水,用水把土地的鹼壓到地下10多釐米處,這樣棉花就不會再受鹼的破壞。

在李強生看來,地都是一點點“養”起來的,他指著一片剛剛開墾出來的鹽鹼地對我說:“你看那邊,是今年剛種的,看起來就稀稀拉拉的,不過,能長成這樣算是很不錯了!”說完,他突然停下車,走到一片棉花地裡,拉起葉子翻看起來,回到車裡後,李強生開始給負責人打電話:“地裡長蚜蟲了啊,該噴藥了,另外,39號地該澆了,你安排下......”

我驚訝的問他,這些工作他們自己會做吧?李強生憨厚的笑起來:“習慣了,就跟不摸車一樣,不到地裡看看,心裡空落落的。“

一件事,一做就是20多年,說是愛到融入生活點滴,也不過分吧。

李強生:約翰迪爾,是我不想戒掉的“職業病”

迪爾助力,現代化種植提質增效

李強生:約翰迪爾,是我不想戒掉的“職業病”

2016年,李強生為了能規範的管理,成立了合作社,“我現在有三個合作社,一個養殖場,棉花種植面積17000多畝,員工40多人”,李強生介紹道。你一定會好奇,17000畝,40多人,這地是咋種的?我也一樣。

“還是得靠機器啊!”李強生說:“以前打藥靠人工,摘棉桃要人工,灌溉要人工,耗時耗力”。

李強生:約翰迪爾,是我不想戒掉的“職業病”

現在,李強生用約翰迪爾噴藥機,一小時能噴100-200畝(苗小和苗大作業效率不同);之前人工採棉要700元/畝,歷時3個月才能收完,現在用迪爾的採棉機,一天能摘500-600畝,一個月就能收完,成本拉低了很多。

說到灌溉,李強生告訴我,他們現在地裡全部埋了微灌設備,可以自動檢測土壤溼度,觸發傳感器對缺水的土壤進行灌溉,即節水又高效;同時,微灌設備還能施水肥,降低了撒肥量,可以有效保護土壤。

“現在人工太貴了,關鍵還僱不到,所以我才會選擇買這麼多約翰迪爾的車,機械作業的效率高,同時也能提高產量”,李強生說道:“我們也會給周邊的合作社去作業,提高機器的使用率,同時又有一份收入增加。”

李強生:約翰迪爾,是我不想戒掉的“職業病”

規劃未來,相約迪爾可持續發展

李強生:約翰迪爾,是我不想戒掉的“職業病”

對於合作社的未來,李強生也有迷茫,怎麼能提高機器的使用率?如何引進更高端的農業人才?怎樣接入更智能的產品和技術?如何藉助更先進的管理理念、運營方式讓合作社做大、做強、做好……這些,都需要李強生一一解決和完善。

“對於農業機械,我希望約翰迪爾能多給我們提供一些交流的平臺,提供一些培訓,讓我們有渠道能瞭解到國內外更先進、更智能的機器。”李強生笑著說:“約翰迪爾有更先進的車我一定還會買的,我認可約翰迪爾,也希望約翰迪爾能把產品越做越好,畢竟設備跟上了,我們才能更好的、可持續的發展。”

李強生:約翰迪爾,是我不想戒掉的“職業病”

對於坐在辦公室裡,夏有空調冬有暖氣的人來說,真的很難想象,一個不到20歲的少年,是怎麼在異地他鄉,在並不舒適的工作環境中堅持了二十多年的,用李強生的話說就是:困難重重,一路走來很艱辛。但這些困難留給李強生的,是對事業的堅守,是對未來的憧憬,是對農業發展貢獻一己之力的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