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智匠》第一期 丨專訪張家界繞城公路項目副總經理 覃正西

《智匠》第一期 丨專訪張家界繞城公路項目副總經理 覃正西

《智匠》第一期 丨專訪張家界繞城公路項目副總經理 覃正西

《智匠》|第一期

覃正西

張家界繞城公路項目 副總經理

三十四年聽風雨,一馬平川盡坦途本文共計3052字,閱讀需要10分鐘。

導語:從30多年前交通閉塞的湘西老少邊窮山區到現在的國家級重點旅遊城市,人們很難想象,這三十多年來,多少人為了將道路修進張家界的崇山峻嶺中而殫精竭慮,又有多少工程人,至今依然堅守在這個崗位上,為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澆灌著勤勞的心血。《智匠》第一期,對話致力於張家界交通事業三十四年的覃正西先生。

1982年9月,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成為了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這不僅拉開了張家界由縣改市的序幕,同時也奏響了張家界走向繁榮富強的序曲。然而,儘管有舉世無雙的景色,當時的大庸市(張家界市前身)卻依然處在交通相當閉塞的狀態中,僅有公路這一種通往外界的交通方式。從張家界(原來的大庸縣)前往長沙,不足400公里的路途需要14個小時的通勤時間。怎樣充分挖掘張家界的旅遊資源,將這座“旅遊富礦”推向世界,交通問題成為擺在所有人面前最首要的難題。

《智匠》第一期 丨專訪張家界繞城公路項目副總經理 覃正西

▲1982年的張家界,交通十分不便

意想不到的決定

這一年,年滿23歲的覃正西以優異的成績從長沙交通學院畢業(長沙理工大學前身)。此時,是回到家鄉還是留在省城長沙,成為了這個年輕人人生中的第一個艱難抉擇。

選擇留在長沙這個起點相對很高的工作平臺,不僅能夠獲得更多接觸大型項目的機會,還意味著有更好的發展前景,人生仕途會更加廣闊。然而,在這個年輕人的腦海中,辛勞的父母,美麗的青山綠水,孤立隔絕的交通狀態與貧窮落後的現狀,這種種畫面與留在長沙所能帶來的好處發生著劇烈的衝突。

“當時考慮得最多的還是我的父母,他們將我培養出來非常不易,如果留在長沙,我就沒法去照顧他們。然後就是考慮到自己選擇這個專業的初心,我學公路交通,就是為了讓家鄉的道路變得更加的通暢,讓更多的人能夠來看看張家界的山水。”

沒有和父母商量,也沒有更多的猶豫,覃正西最終做出了一個讓老師和同學都感到驚訝的決定,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返回家鄉,來到“養在深山人未識”的張家界這方淨土,從事家鄉的公路交通建設。

回憶起當初做出決定時的情形,覃正西說:“那個時候,大家都不太理解,說你又不是成績不好,為什麼還要回去,留在長沙的前途不是更好嗎?我當時心裡也問過自己這樣子到底值不值,細心回憶起讀書期間來回往返於長沙至家鄉的艱難行程,想起沿途那顛簸不堪的公路狀況,心裡知道這個選擇沒有錯。”

《智匠》第一期 丨專訪張家界繞城公路項目副總經理 覃正西

▲覃正西在長沙求學時期

初出茅廬,用算盤打出來的山路

覃正西從1984年12月下旬起,連續2個月時間裡,與單位幾個同事在原省道1835線(大庸縣橋頭鄉至桑植縣瑞塔鋪鄉的山區公路)上忙著測量。趕上全省各市州改擴建二級公路的大潮,將這條等外級公路改造成山區二級公路,85年3月初正式動工建設。天氣寒暑季節的更替,卻絲毫沒有影響眾人工作的熱情。從徵地拆遷開始到工程施工放樣,再到全面開工,他指揮著教字埡區五個鄉近4萬多義務勞動的民工隊伍,穿梭在沿線所有的施工現場,全面負責路基土石方、人工構造物(擋土牆、涵洞、橋樑)等工程的技術工作、安全生產管理、投資控制等工作。

這條全長11公里的山路是覃正西回到家鄉後接手的第一個公路建設項目,也是他(當時還是見習生)以一個技術負責人的身份獨立承擔的第一個項目。在他的心中卻有著更為重大的意義:“這是第一條通往我家鄉的公路,也是我從大山中走出來的道路,我當時就在想,以後一定要讓更多的年輕人從大山裡走出來,讓這條通往外界的道路更便捷,更好走。”

然而,要在山區中將一條破爛的砂石路升級成標準的山區二級路,對於這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個項目的測量工作是臨時抽調技術人員來完成的。現場技術方面只有通過我一個人一面按照所學的知識、一面由同事們根據現場實際情況發揮自身工作水平去管理施工,再由我來糾正他們工作中出現的偏差和錯誤。那個時候連計算器都沒有,涉及工程量等計算性質的工作,全是手工算出來,幾百張表格和圖紙,每一張都要認真核對,不然就會出錯。”

就是憑藉著這股認真勁,覃正西與同事們從測量開始,到竣工驗收後的投入使用,嚴格控制著整個工程實施的全過程。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紮實工作,終於在1986年6月完成這條公路的升級改造任務。團隊也獲得了湘西自治州公路總段全省二級公路建設“先進單位”稱號。更了不起的是,這條11公里的等外級山路包括徵地拆遷補償費用在內,整個投資不足40萬元

完工後不久,興奮的覃正西騎著單位派放在工地上的唯一一輛紅旗牌自行車,回到了距離工地70多公里外桑植的家。他說,那一段路,是這一輩子走得最開心的一段路。

《智匠》第一期 丨專訪張家界繞城公路項目副總經理 覃正西

▲如今,夜晚中的張家界市更顯繁華

信息化大潮襲來,張家界帶頭創新

近年來,隨著國家投入力度的加大,張家界市的工程項目也逐步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交通越來越便利,遊客量越來越龐大,城市也變得越來越繁榮。然而,隨著旅遊業的迅速發展,張家界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明顯滯後併成為了限制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為了緩解市區的交通壓力,做到客運和貨運分流,張家界繞城公路項目由此誕生。

《智匠》第一期 丨專訪張家界繞城公路項目副總經理 覃正西

▲施工現場,已經鋪築第一層瀝青混凝土試驗路段

2016年9月,張家界繞城公路項目一期工程正式動工。為了降低建設成本,避免工程浪費,這條全長6.36公里的一級公路使用了信息化的手段進行項目管理,為工程信息化的推廣起到了良好的帶頭作用。

《智匠》第一期 丨專訪張家界繞城公路項目副總經理 覃正西

鋪築水泥穩定底基層施工景象

面對工程信息化的改革浪潮,在這一行沉浸多年的覃正西對此深有體會:“工程行業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行業,急需信息化的手段來提升整個行業管理工作的效率,從原始的手工算法,到現在的軟件算量,再到現在先進的網絡化技術管理平臺,從原來的粗放式的管理,到現在的智慧工地,方方面面都在朝著數字化、系統化、移動化的方向邁進。作為全市的重點工程項目——繞城一級公路,這一次我們採用了計支寶這樣一個創新的項目管理平臺。在計量支付和智慧工地等多個模塊上都有了非常成功的應用。這種綜合類的項目管理平臺,解決了以往一個功能一個賬號的管理難題。尤其是計量支付功能、施工現場的監控視頻系統,非常的便利,大大地提高了我們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

《智匠》第一期 丨專訪張家界繞城公路項目副總經理 覃正西

▲澧水二橋架設第十跨梁板的實景

三十四年堅守,無問西東

從1984到2018,覃正西在工地上一干就是三十四年。經過數十個工程項目的歷練,逐漸成長為張家界市道路工程的核心骨幹與技術力量。

但工程人的付出,卻沒有幾個人能夠理解。這三十四年來,覃正西每年都有超過三分之二的時間花在工程項目上,與妻子女兒更是聚少離多。無論是烈日還是暴雨、暖春還是寒冬,在項目工地簡陋的房間,平日裡難得的清閒時間裡,他最大的樂趣就是看手機裡妻子女兒的照片,他說“只要看到他們,內心就會覺得特別的平靜、自然、溫暖、舒心......”。

《智匠》第一期 丨專訪張家界繞城公路項目副總經理 覃正西

▲如今,灃水河兩岸已經煥然一新

目前,張家界繞城公路一期項目已經接近尾聲,為了趕在9月底完成施工並交付使用,老覃依然是夜以繼日,花更多的時間,堅守在工地現場,為工程質量把關。

老覃已是奔六的人了,早在三年前就按政策規定退了下來,巧遇繞城公路項目業主的需要,又被返聘上班。如今的他,皮膚黝黑、精神矍鑠,雖然時光改變了他的樣貌,卻始終改變不了他對工程的熱愛與真誠。

他說,只要這片土地還需要他,只要自己還能幹得動,就會一直幹下去。

《智匠》第一期 丨專訪張家界繞城公路項目副總經理 覃正西

▲老覃說,現在的信息化管理

《智匠》第一期 丨專訪張家界繞城公路項目副總經理 覃正西

▲計支寶大數據雲平臺監控示意圖

後記

跟覃老聯繫採訪的時候,已經是晚上11點,他回覆信息說正在工地上等待路面基層水泥穩定混合料,需要等到施工現場全面正常化才能放心離開工地回家。對於普通人來說,在如此炎熱的室外環境工作到深夜已是不易,而對於已經年近六旬的覃老來說,卻是三十四年間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夜晚。

向偉大的中國工程人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