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施工現場常見鋼筋問題25講,絕對有用!

鋼筋可分為受力筋、箍筋、架立筋、分佈筋等多種類型,在建築中起著“骨架”的作用。其施工質量至關重要,今天我們總結了施工現場常見的鋼筋問題,趕緊右上角收藏吧。

施工現場常見鋼筋問題25講,絕對有用!

基礎常見錯誤

1、基礎梁接頭位置不對,按樓層框架樑接頭位置設置,且沒有錯開(基礎梁與框架樑的受力正好相反,接頭亦然)。

2、筏板鋼筋接頭在施工縫處預留長度不夠,且接頭沒錯開。

3、基礎馬凳擺放錯誤,如果換一方向,每一排馬凳可省一固定用通長鋼筋。或者,馬凳上通長鋼筋利用筏板上部同方向縱筋。

4、筏板面積較大,卻仍按50%接頭百分率,未按25%百分率接頭,導致鋼筋接頭浪費。

5、底板縱筋接頭長度有的太長,超過一個搭接長度,有的則太短,不能滿足規範所要求的長度。底板通長筋沒綁紮成平行直線,導致同截面鋼筋根數不同。

6、承臺按規範是不縮減的,設計“優化”按獨立基礎構造搞成縮減,這屬於設計的偷工減料。

7、筏板封邊構造沒按規範和設計,擅自設置筏板上下縱筋彎折長度。

8、筏板縱筋接頭設置在後澆帶內(縱筋接頭不宜設置在後澆帶位置)。

9、接樁鋼筋並在一塊。

柱常見錯誤

1、頂層邊柱均未設置彎折,16G101-1《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和構造詳圖(現澆混凝土框架、剪力牆、梁、板)》規定是當採用柱外搭接時,柱外側可不彎折,但柱內側鋼筋當梁高度小於錨固時均要求彎折。

2、頂層中柱彎折,頂層中柱縱筋如果在梁內滿足直錨就不需要彎折。

3、柱樑節點箍筋未設置或間距太大。柱樑節點是核心節點,是抗震的關鍵節點,寧可少放梁縱筋也不能省掉樑柱節點內的箍筋。

4、柱縱筋沒有長短交錯,這是鋼筋翻樣問題,對柱上下鋼筋根數發生變化時沒在下層調整豎向鋼筋長度,導致接頭未能錯開。

5、柱保護層未滿足最小保護層厚度。

6、有的暗柱很長,暗箍筋採用U形佈置,會增加鋼筋接頭,應該是封閉式箍筋,可節約鋼筋。

7、暗柱箍筋有內折角,這是不允許的。兩個箍筋相交或錨固形成的角度不屬於內折角。

牆常見錯誤

1、牆水平筋(外側與內鍘)在同一位置搭接,沒有按接頭百分率錯開接頭。

2、牆水平筋接頭未設置在受力最小處。外牆外側水平鋼筋應位於跨中1/3或牆高1/4域,外牆內側應位於支座及支座附近。

3、地下室外牆豎向鋼筋接頭位置錯誤,根據規範外牆外側豎向鋼筋應位於牆高中間的1/3區域,外牆內側豎向縱筋應位於牆高根部的1/4區域。

4、外牆外側鋼筋頂模,無保護層,外牆外側鋼筋露筋後果很嚴重,最終把整個外牆破壞掉。外牆外側是直接接觸泥土和水,保護層不少於40mm。

5、結構總說明未註明頂板是外牆的簡支承還是彈性嵌固支承,施工也沒按照其施工,外牆縱筋彎折按牆厚減保護層,不知施工依據什麼,還是想當然。

6、牆縱向鋼筋搭接長度過長,直接按牆高度。牆封頂時牆豎向鋼筋應該是減去下面預留長度再加搭接長度。

7、牆拉筋綁紮不規範,要麼間距不對,要麼做法不對,如沒拉住牆水平筋,要麼拉筋長度不對,施工時不是垂直拉而是斜拉。

梁常見錯誤

1、主次梁交接處,主樑兩側增加附加箍筋。主樑在次梁位置未佈置正常箍筋,直接布三道附加箍筋。

2、梁底筋一般都未綁紮。工人的藉口是綁不到,其實是完全可以綁到的,先把梁抬高,用鋼管支架固定,待樑上下鋼筋包括腰筋全部綁紮完成後再把梁落下去就是,這是簡單的施工工藝。

3、梁拉鉤施工按一端90°,一端135°,應該都為135°,當然拉鉤兩端都加工成135°不好放,可以先一端加工成90°,待綁紮完後再用扳手彎成135°。

4、梁洞口周圍未佈置鋼筋。規範嚴禁在樑上開洞,但也不可避免要在樑上開洞,補救措施就是對洞口進行加強。

5、梁接頭沒有設置在受力較小處(上部縱筋為跨中1/3區域),而是設在受力最大處,有的把樑上部鋼筋設在梁支座處或附近。

6、吊筋按次梁高度施工,應該是按主樑高度施工。

7、梁墊塊做法不對,墊塊強度不夠而粉碎,導致梁直接與模板接觸,則會導致露筋;有的用橫筋直接支承在板上。

8、梁拉筋漏放或斜放,有的沒綁紮,起不到拉筋作用。

9、梁二排鋼筋位置不對,離梁頂距離過大,起不到受力作用。

10、樑上部鋼筋採用綁紮接頭卻未在接頭位置加密箍筋,按規範要求在接頭位置設置橫向箍筋,間距為min(5d,100),實際是很難做到,如果按規範做,幾乎變成全加密。梁縱筋最好採用機械連接或焊接(非電渣壓力焊),這樣就不需要對接頭進行箍筋加密了。

11、樑上部鋼筋間距過密,混凝土澆築困難。

12、幾個方向梁相交重疊,樑上部鋼筋無保護層甚至超過樑高度,這種情況可以把次樑上部縱筋放在主樑上部縱筋之下解決之。

通過上述問題,可以看到很多問題都是由鋼筋連接引起的,那麼正確的鋼筋連接是怎樣的呢?

連接方式

1、綁紮式鋼筋接頭連接

綁紮連接是鋼筋接頭連接過程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方法,其是先將鋼筋與鋼筋進行搭接,然後使用綁絲在鋼筋搭接部位進行綁紮,將兩根鋼筋連接在一起的方式。

一般情況下,鋼筋接頭綁紮連接時,兩根鋼筋之間的搭接長度會比較長,會造成嚴重的鋼筋浪費,引起鋼筋使用量的增加和工程造價的提高。另外,通過綁紮來實現鋼筋與鋼筋的連接,其穩定性和可靠性都不高,但是綁紮式鋼筋接頭連接方法施工速度較快,而且施工工藝簡單。

2、焊接式鋼筋接頭連接

焊接連接是在鋼筋接頭連接過程中非常常見的一種方法,其是現將鋼筋與鋼筋進行對接或者少量搭接,然後,使用焊機將兩根鋼筋焊接在一起,使其成為一個整體的鋼筋連接方法。

一般情況下,焊接式鋼筋接頭連接時,是需要在兩根對接鋼筋對接處先綁紮一根長約30~50cm的短鋼筋,然後將兩根鋼筋焊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焊接式鋼筋接頭連接的焊接方法較多,可以適應點焊或全焊的焊接方法。而且此種鋼筋接頭連接方法施工速度極快,而且鋼筋與鋼筋之間的連接也相當牢固,但是焊接時需要有焊接經驗的工人才可以完成。

3、機械式鋼筋接頭連接

機械連接也是鋼筋接頭連接時一種的方法,其是通過直螺紋套筒將兩根鋼筋的端頭連接在一起的方法。

目前,機械式鋼筋接頭連接方法是建築施工過程中鋼筋籠連接時的主要方法,因為此種方法在連接鋼筋時,對於主筋的對中性要求較高。且機械式鋼筋接頭連接方法的施工速度極快,非常節省材料,對於節省施工成本非常有幫助。

注意事項

1、焊接方式

在鋼筋接頭所採用的是電焊或者是閃光對焊的時候,應該以閃光對焊為主。所承受的鋼筋大多為28~32mm之間的帶肋鋼筋,可以使用套筒連接。如果是出在拉桿中的鋼筋,那麼不管鋼筋的直徑有多大,都應該採用的是焊接接頭的方式。如果是在無條件下實行焊接方式的時候,那麼對於直徑在25mm以下的鋼筋應採用綁紮搭接的方式。

2、溫度要求

在焊接之前應該提前將鋼筋運到的車間,而焊完成的鋼應該等到冷卻之後才能夠運往室外。條件不允許的話,那麼對於承受能力較大的鋼筋,對於其環境的氣溫可以適當的降低,但是最低不能低於零下10℃。同時在焊接鋼筋的時候應該具有一定的防雪防風以及保溫措施,而且應該選用一些韌性較好的焊條,同時焊接好的接頭嚴禁立即接觸冰雪。

3、鋼筋接頭錯開間距

鋼筋接頭搭接部分長度應不小於鋼筋直徑的35倍。

4、鋼筋接頭百分率

縱向鋼筋接頭百分率=(鋼筋接頭處所在的構件的橫截面上其縱向有接頭的鋼筋的截面積÷所有縱向鋼筋的總截面積)×100%。

(1)對梁、板類及牆類構件,不宜大於25%;

(2)對柱類構件,不宜大於50%;

(3)當工程中確有必要增大接頭面積百分率時,對梁類構件不應大於50%;對其他構件,可根據實際情況放寬。

5、鋼筋接頭等級

I級:接頭抗拉強度等於被連接鋼筋實際抗拉強度或不小於1.10倍鋼筋抗拉強度標準值,殘餘變形小並具有高延性及反覆拉壓性能。

Ⅱ級:接頭抗拉強度不小於被連接鋼筋抗拉強度標準值,殘餘變形較小並具有高延性及反覆拉壓性能。

Ⅲ級:接頭抗拉強度不小於被連接鋼筋屈服強度標準值的1.25倍,殘餘變形較小並具有延性及反覆拉壓性能。

往期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